撰寫:黃瀾思
如果中國大陸是民進黨極力形塑、渲染的“外患”,那誰是民進黨在台灣最大的“內憂”?
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於4月26日發生大火,釀成五人死亡。當時人在屏東跑行程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雖緊急趕回台北視察,下令整棟失火建築歇業,並宣布全面清查全市KTV、電影院的公共安全,但仍引起不少外界批評聲浪。
有些人質疑,台北市政府的消防安檢制度是否出現疏漏,讓不肖業者有漏洞可鑽,才造成如此重大的人為災害。但有更多聲音將重點放在柯文哲的個人行程上,認為他4月25日不配合蘇貞昌視察台北防疫醫院,反而前往高雄參加民眾黨培訓,隔天(4月26日)又跑去屏東訪視產業,導致五小時後才趕到火災現場,“根本是無心台北市政”。
當發生造成民眾傷亡的重大公安事件時,不論起因是業者疏忽或刻意為之,政府部門肯定會面臨事前監督不周的質疑,民意代表也必然會在此時“善盡責職”,對所有釀成悲劇的可能因素嚴格檢視。柯文哲身為台灣的地方首長,除了要對事發原因與事後補救方法做出說明外,應該負的政治責任與觀感問題,同樣避無可避。
至於災害發生的當下,地方首長是否要及時現場,歷來都有許多爭論。2010年凡那比颱風侵台時,高雄多處傳出淹水災情,時任高雄市長陳菊也因返回官邸補眠、未親臨指揮現場而慘遭抨擊。2014年高雄氣爆時,陳菊同樣時隔三小時後才抵達現場,儘管事後高雄市澄清陳菊是先前往災害應變中心,卻仍難以消解外界質疑聲浪。
地方首長於災害現場坐鎮,或許能起到一定安撫與觀感作用,但災害會在何時發生,卻是誰都無法預料,要正處台灣南部參訪的柯文哲能及時回抵災害現場,顯然並不現實。且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常因民進黨的黨務與造勢活動請假,被統計出2018年上任滿一周年時,在台灣六都市長中上班時間墊底,卻仍不影響其地方上的高支持度。更何況柯文哲是利用假日前往其他縣市參加活動,若要以此認定其“無心市政”,似乎也過於牽強。
有趣的是,上述對柯文哲的批判,大多來自綠營及其側翼團體。藍營除了台北市議員在議會上炮火猛烈外,在網絡社群上的相關團體反而並不熱衷於討論此事。除此之外,向來被戲稱為“國民黨支持者最愛”的中時電子報所做的民調,都有高達61%的民眾認為此次火災是業者違失,與柯文哲無關。台灣網絡輿論呈現出“綠白支持者對打,但國民黨支持者並不熱衷”的態勢。
當然,民進黨與柯文哲之間的對抗並非首見。自稱為“墨綠”的柯文哲,早在2018年決意連任台北市長時,便與民進黨刻下難以抹滅的裂痕。但之後韓國瑜火速竄起且有意挑戰總統大位,民進黨轉而將炮火集中在韓國瑜身上,暫且將柯文哲放下。雙方雖偶有酸言酸語、針鋒相對,但整個2019年,大抵上仍是民進黨與韓國瑜之間的戰爭。
而在蔡英文於總統選舉大勝過後,綠營側翼雖仍持續推動罷免韓國瑜,並不時對國民黨各種“花式嘲諷”,但實質上已將更多精力放回柯文哲身上,儼然將之視為未來最大假想敵,雙方也在不同層面上展開激烈了交鋒。
這交鋒當然不只在政治人物間的鬥嘴,如何利用社群平台及傳播媒體引領風向、佔據優勢,對於兩個支持者組成都相對年輕的政黨而言,顯然是重中之重。自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綠營側翼便在臉書(Facebook)上不斷對柯文哲與民眾黨發動攻勢,親近柯文哲的粉絲專頁同樣毫不客氣的回擊,雙方針對各類議題隔空嗆聲,甚至一度揚言要告上法院,其相互攻防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而以往認為柯文哲所吸納的大多是淺綠支持者,2019年的總統民調中也顯示,支持柯文哲的群眾有六成五來自綠營。但現時對柯文哲批判最重的,同樣也是民進黨的支持者。而綠營支持者對柯文哲“反目”的理由雖有百百種,但最真實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因為柯文哲親中、白皮紅骨”,比國民黨更加狡詐危險。
面對此種“抹紅”,柯粉們當然不以為然,反倒認為綠營操弄意識形態、“嘴炮抗中”的方式對台灣毫無幫助。雙方就此形成分流,以往“支持柯文哲、也支持民進黨”的情況,在台灣政壇恐已不復存在。
當然,在傳統的政黨優勢及“抗中保台”的情緒渲染下,不論是網絡或是現實風向,柯粉的聲勢都還差民進黨不只一截。但台灣民間並非沒有對特定媒體與綠營側翼“過度造神”感到厭煩的聲音,也有人對於現在幾近“一言堂”的狀況提出反思。
例如反中立場明確、選前大力支持蔡英文的知名台灣網紅,在近期直播中也曾大罵“要不是有中國,民進黨早就下台了”。他並對民進黨支持者動輒提及柯文哲感到不滿,厲聲反駁道:“柯文哲是總統嗎?民眾黨是立法院多數?”此些都是台灣社會輿論值得注意的轉變。
此外,台灣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曾在大選過後提及,國民黨不用排除2024年跟柯文哲合作選總統的可能。兩者檯面上的合作未必真能勝選,但若國民黨始終無法振作,做不到令人眼睛一亮的改革,支持者在心灰意冷之下,確實有可能轉而支持“相較能接受、且能抗衡民進黨”的柯文哲,畢竟從現在的局面看來,綠營支持者們顯然比藍營更加痛恨柯文哲。
另一方面,民進黨如果在操作網絡輿情過程中過了頭,引起部分民眾的反感。此些族群很大機會是流向形象較為中立的柯文哲,而非積弱不振的國民黨。柯文哲是否能藉此在下次大選崛起,取決於這兩類人的數量多寡。
民意如海嘯,政治風向總是不斷在突發事件中變動,若非“兩制台灣方案”與“香港反修例風波”的加持,民進黨顯然也難以如此迅速從2018年的挫敗中迅速補血又爬起。但從此次台北KTV火災發生後,前柯文哲隨行秘書、現任台北市副發言人卻發了一篇以品酒作為破題的“文青式勘災紀錄”,意圖替柯文哲洗白卻反遭大舉批評的“公關災難”,便能看出柯文哲與民眾黨在各層面顯然仍有所不足,缺乏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
但不論如何,只要國民黨持續萎靡不正,便終究只是台灣民眾閒暇時拿來消遣的“小菜”。看在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眼里柯文哲與民眾黨,才是日後可能造成威脅而需要專心應付的對象。柯文哲能否抓住風向,在壯大聲勢的同時拉抬民眾黨?或是因其政治歷練不足而屢屢失誤,終至提前出局?或許是這把火在台灣政壇燒出的下一個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