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而重逢是悲歡或離合,取決於當初造下的善惡因緣。故,事情本身對或錯,都要圓滿;莫結來世怨纏,不再惡性循環,善緣歡喜隨緣,惡緣彌補懺還。」
-108.01.27現場開示阿伯的話精華語錄
在幾年前升學考時,我到某家補習班上課,當初遇到一位從外縣市來的男同學(簡稱A),不知什麼原因,一開始他很積極地接近我,我們找了幾個同學組讀書會,如火如荼地學習,我當時覺得讀書會非常正向,然而,事情總是不如自己所想得簡單。
剛開始A很有禮貌,但過沒幾天就一直開玩笑跟損人,且A的脾氣越來越暴躁,我們以為他壓力太大還開導他。A的比較心、得失心、嫉妒心很強,他很在意別人學校的名聲比他的好,很在意別人的成績比他的高,會酸言酸語地來刺激別人並表示他的母校很好,其實沒有同學去跟他比這些,大家的重心都是放在考試上。A很喜歡挑釁同學,好像這些行為能解放他的壓力,將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一起讀書的三個月後,有天我跟A及其他同學要去買文具,在路上A跟我吵起來,然後A暴怒,就重重地打我的頭,我跟他從吵架變成打架,但我後來打輸了,因為頭被他打得很痛,在路邊哭,跟我要好的女同學(簡稱B)陪著我,從那一刻起,我跟A就再也沒互動了。
因為我跟A吵架,後來讀書會就拆開,我跟B的共同疑問是:「一個男生怎麼會先出手打女生?」而且A不認為自己有錯,堅持不道歉。然後,A私底下找很多同學聯合起來排擠我和B,大家都是晚上才見面,本來互動就少,但是A擅長煽動小圈圈及抹黑別人,其他同學像在看戲,我和B很疑惑,來補習班的目的是考試讀書,怎麼會搞出這些名堂呢?
兩個月後,我跟A在下課的途中遇見,我問A:「你那天為什麼打我的頭?」A回答:「不知為什麼,我就是想打妳的頭,我從來沒打過女生。」我嚇一跳,心想怎麼有這種心態?但我沒有說出口,對於那天的爭吵我跟他道歉,A卻表示他不喜歡跟人道歉。
大考來臨,考後讀書會鳥獸散,原本大家是戰友,結果被A搞得烏煙瘴氣。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同學考到目標去就讀,而我沒考到目標因此重考。原以為沒有A的補習班是安靜的,結果A透過他的人脈來打聽我的消息,A告訴我,他都知道我的成績,還對其他重考的同學挑撥離間。我整整被他干擾兩年,完全不曉得真正的原因為何。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牟尼精舍的文章,我到精舍請示跟A有沒有因果,佛菩薩開示:「有。前世,因利益衝突,用棍子將A打到腦震盪,誠心持誦《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49遍。」看到開示,才明白他為何想打我的頭。阿伯告訴我,人都有貪嗔癡,所以才會造業。我當時剛學佛,看到能唸經化解因果很開心,將心裡的陰影轉移到唸經上,我唸經給A的第一天晚上,A竟然打給我,但我沒有接起。
我努力唸誦至迴向,業力圓滿的連三天我都作了夢,A入夢並對我展現歡喜的模樣,跟在補習班的態度差很多,他在夢裡像朋友般友善地拉著我的手,我們去吃了一頓晚餐,去草地散步跟聊天……。我第一筆「因果債,功德還」的故事就到這裡,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
(分享完畢)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位真正的修行者,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無不戒慎恐懼、小心翼翼,因為他了解,「有因必有果,無因不受果」的道理。為了避免惡緣,導致陷在六道,輪迴不止,在因地時是行一切善,斷一切惡;眾生卻不然,大多只重眼前,看不見、不思考未來。因貪嗔癡、我相、我執而造惡時,充斥著邪心、邪念,所作所為自然是邪行;殺生害命,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帶給他人痛苦,繼而種下了惡緣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此時,也同樣把痛苦帶給了自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中,有「十如是」,何謂十如是?「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不論是佛菩薩或是凡夫俗子,都離不開這個範疇,自造善惡,自受因果。佛菩薩之所以畏因、不造惡因、不受惡果,是因為祂們「定慧等持」、「永處那伽定」,常常在定中,常常以智慧觀照,不隨著外境而動搖清淨心以及不動心。所以「畏因」,字面上可以解釋為「害怕造下因」,但更恰當的可說,「因為清楚明瞭,所以在因地謹言慎行」。然而,凡夫俗子的我們,總是缺乏定性,經常隨著自己的惡習流轉不息,或在境上生心,脾氣控制不了、對於慾望的渴求大於一切之後,就起惑造業,隨意造作惡因。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人就是這樣,沒有修行,沒有學佛,起貪嗔癡,便結下來世怨,因果就是這麼產生的;人的命運,都是上天和佛菩薩依照你的善惡因果所安排,實際上是自己的造作」,有緣人本來到補習班學習,單純地是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學校,然而卻被A持續干擾了多年後,才在精舍獲得了解答。我們遇見業主菩薩時,心態的定位很重要,一定要誠心懺悔與道歉,而懺悔就是從中找出自己犯錯的根源,並修正,警惕自己不可再次犯過。再來,表面上看起來,A是來討報的,實際上卻是逆增上緣,是專門來磨鍊有緣人的。A示現種種的煩惱、無明、忌妒、我慢、好諍等,學佛人若明白,則應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借鏡,提醒自己莫犯相同的過錯,並且抱持感恩的心,面對這位幫自己考試的菩薩。「『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與人的相處,找出自己的盲點、發現自己的問題,這就是修行」。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人生當中,身邊的人事物,無不是久別後的重逢,是過去世曾經的親人、朋友、善緣、惡緣、路人甲、路人乙,今世換了一個面目,再次地進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豐富我們的人生旅途,也讓我們看清,人生到此,所為何事,其實都是因果業力所和合而成的,是自己過去的造作,進而塑造自己本世的人生;只是,修行人最重要的重逢對象,不是外在的增上緣,更不是逆增上緣,而是藉由種種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把塵沙汙垢去除、把惡習邪見導正、把業障罪業銷融,最終,「雲散晴空,白日朗耀」,能夠與自己的「本來面目」,久別後,再重逢。在此與大家分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