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書單03 | 媒體素養 | 科學新聞發生了什麼事?

迷你書單03 | 媒體素養 | 科學新聞發生了什麼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科學新聞的可信度?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幾乎大家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資訊。打開新聞,看見新聞說「吃某食物會增加致癌機率」、打開line,又看見轉傳的訊息「某東西有毒,碰不得」。常常長輩關心我們的方式,就是轉傳健康相關的新聞(或訊息),叮嚀我們該注意什麼事。有些資訊搞錯了或許傷害不大,而有些卻可能造成恐慌其他健康危害
(不要因此責怪長輩哦!)

那該怎麼辦?
先切入這次要分享的書籍~




raw-image

《新時代判讀力》、《新生活判讀力》、《新媒體判讀力》

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 黃俊儒總策劃
出版社:方寸文創

(下文簡稱三部曲)


其實部分文章可以在科學新聞解剖室網站讀到,但是買書會更方便查閱,也是支持作者的方式!

書中提到,假新聞的防制有三個層次,範圍從小到大為:法規規範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一般人絕對不可能學完,專家通常也只專精自己的領域。收看事實查核是一種方式,而「培養辨識能力」是更根本的方法,它讓讀者在面對自己不懂的領域時,能用一些邏輯去推斷真偽。
(兩種方法並不衝突哦~分享事實查核網站: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科學新聞解剖室」扮演教育的角色,三部曲中提供36個案例,希望讀者能掌握這些招式,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過得更順遂。


舉例來說:

  • 看到一篇科學新聞,可以思考:科學研究過程、實驗設計、如何得出結論? 記者詮釋研究結果時,是否有誇大或解讀錯誤?
  • 介紹媒體的生態:內容農場為了流量,製作誇大吸引人的文章;媒體為了收視率,必須快速產出內容,造成一下子造神、一下子滅神,忽冷忽熱。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 ──《新生活判讀力》




同場加映:

raw-image

《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作者:黃俊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個人認為,科學新聞解剖室的三部曲,重點在教閱聽人如何分辨科學新聞可信度,新聞產製過程佔的比重較少。而《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用較多篇幅強調,這些資訊如何誕生、又怎麼在過程中被扭曲

三部曲之中,我最推薦《新媒體判讀力》,因為書中有談到更多新媒體(社群軟體facebook、line)等的現象與手法,如:用抽獎釣人氣、移花接木的假影片、醫療聯廣平台...,是現代社會中最實用的一本。當然,能夠通通讀完是最好,那代表你掌握更多武器呀!

偷偷說,我有上過作者的課,當時的用書就是《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唷~



迷你書單預定每三個月更新一次,更新時間於2/1、5/1、8/1、11/1
追蹤我可以收到通知~



購書連結

新時代判讀力》「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 黃俊儒總策劃。方寸文創
新生活判讀力》「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 黃俊儒總策劃。方寸文創
新媒體判讀力》「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 黃俊儒總策劃。方寸文創
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黃俊儒。時報出版
三部曲套書

也可以上泛科市集購買支持:
新生活判讀力》《新媒體判讀力三部曲套書


raw-image
avatar-img
樹莓寫寫字的沙龍
44會員
42內容數
在這裡我會分享閱讀心得、書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樹莓寫寫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社會上發生的「私刑正義」是對的嗎?或是說,這是對療癒傷痕有幫助的嗎? 學生的課業壓力也不是新鮮事了,是課業重要,還是傾聽更重要? 長照的負擔日益沉重,假設有一天,政府宣布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得安樂死,這個社會會發生甚麼事呢?
社會問題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是隨時在發生。 記得新聞報導過「工人遭機器斷指」之類的新聞吧?工人的工作環境有甚麼樣的狀況? 遊民的日常又是怎麼度過?
社會上發生的「私刑正義」是對的嗎?或是說,這是對療癒傷痕有幫助的嗎? 學生的課業壓力也不是新鮮事了,是課業重要,還是傾聽更重要? 長照的負擔日益沉重,假設有一天,政府宣布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得安樂死,這個社會會發生甚麼事呢?
社會問題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是隨時在發生。 記得新聞報導過「工人遭機器斷指」之類的新聞吧?工人的工作環境有甚麼樣的狀況? 遊民的日常又是怎麼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