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60年代科幻片的始祖《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所標榜的宣言:
"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
這部個人超喜愛的影集最厲害之處就是事事講求科學的推演推斷,決不亂瞎掰;而且,經過”時間老人”的證實,很多地方還經的起考驗呢。60年代影集還出現手機的雛形呢。
話說人類在”電波”與”光”的發展路途上相當極致,電波從高頻、微波、毫米波;而在光的探索從可見光、紫外線到高達10PHz的X射線;然而,就在電波往上看 以及 光往下看之間卻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地帶,有人還以”指紋頻譜 “來戲稱。
在”電波”與”光”之間的這塊神秘地帶,無妨稱之為『太赫(Tera Hertz) 』頻帶,早期這是人類未曾探索過的一段陌生頻譜。
人類從低頻一路走到高頻與微波的電波應用,大家都相當熟悉。家用電話、微波爐、手機、藍芽、無線網路Wi-Fi、手機3G/4G/5G、就是眾所熟悉的應用。而從另一端高峰往下看,人類在紅外線相機、太陽能、LED、光通信甚至醫療的X射線,大家也都不會陌生才對。換句話說,人類在波長極短與極長的兩端,都有一定的認知與運用。
而這個未踏足的『太赫』領域,能夠帶來怎樣的新應用呢?
任何的頻帶,離不開定義、特徵(特性)、還有應用暨開發現場等多個層面。怎麼來認識這個陌生的秘密地帶。
當然,先從太赫的定義來說起囉。
事實上,似乎並沒有很精準的定義;所知大約有兩套的說法。
之一,通常是指100GHz ~ 10THz的頻率範圍,也就是波長為30um ~ 3mm的電磁波。若是從頻譜的範圍來看,這一波段該是過去人們所說的次毫米波與遠紅外線的範圍。
另外的第二種說辭,通常是來自學術界或是研究者的論調,它們說介於300GHz ~ 30THz,波長10um ~ 1mm的電磁波。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該不是重點,這個頻帶的”特徵”與”性質”才是要去關心的所在地。
一般來說,3THz以下的電磁波可以穿過紙張或是布衣料,即使對於水泥牆也能從表面滲透到數mm。而0.5THz以上的電磁波有點接近高分子內部的振動,或是分子間的振動模式與能量。是故,當太赫波透過材料時,材料固有吸收帶、反射帶,透過後的頻率頻譜,才有人戲稱為「指紋頻譜」。
因此,這個0.5THZ到3THz領域的電磁波,具有三種特殊的能力可以發揮,分別是:
. 透視性。
. 材料確定。
. 構造分析。
<<< 太赫(Tera Hertz)的取像特徵。>>>
以這種特徵來反觀 X射線,透涉性過高的東西,能量過高的物質種類,很難區分出來。正是由於這個性質,關於各種材料的化學分析,還是信封中的麻醉藥毒品甚至X射線難以檢測出來的塑膠炸彈,像這種安全性方面的用途也可能是太赫(Tera Hertz)波的擅長空間。
當然,在醫學醫療方面當然應該也有潛力來發揮。好比說,研究利用太赫波來攝影身體組織切片的影像,研究如何與癌症細胞的識別之應用。
還有一塊快速成長的版圖,那就是”藝術市場”。隔壁中國大陸的春拍與秋拍,往往有貌仿品讓拍賣公司眼睛發麻,而『太赫(Tera Hertz) 』在藝術市場,與安全性領域一樣,可以發揚的空間甚大。
說來有趣,太赫(Tera Hertz)用於”材料分析”與”安全性領域”的應用研究,也不過是 2000年代前半才開始的。
而腦筋聰穎靈敏的朋友,當然也會連想到太赫在”資料通信”方面的運用,當前所謂大數據(Big Data)的時代,也期望有大容量的無線傳送技術。275GHz以上的電磁波,除了一部份天文學除外,世界上似乎尚未有具體用途上的分配。
這種期待的應用,果真存在嗎?
2012年倫敦奧運,NHK放送技術研究所嘗試實驗SHV(Super Hi-Vision)影像的傳送(8K解析度)。這種非壓縮的場合,『24Gbps』的傳送容量是必要的。若是考量到這般的數字,那個時候能夠想到的無線資料傳送,說穿了該是有兩種選擇吧,也就是毫米波以及太赫的境界領域。前者也就是有人稱為”Wireless HDMI”的一種應用;不過,發展都不順遂。
無線資料通信領域之兵器譜,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最後勝出者,就是大家孰悉的Wi-Fi無線網路。因為,Wi-Fi的進化猛勢驚人;Wi-Fi 4(802.11n)、Wi-Fi 5(802.11ac)、WiFi-6(802.11ax)一路挺進。
任何資料通信要加快,不外乎從”時間軸”加速或擴寬”空間軸”。Wi-Fi之所以武功蓋天下,黑科技的密技就在於MIMO進化以及卓越的調變技術。這是題外話。
若是拿太赫與光、紅外線的通信來做個華山論劍,光軸的配合容易度高過可見光;尤其在煙霧中,光容易散亂;而太赫波長較長不容易散亂。特別是水量少有煙的透過力,太赫相當有力。
行文就走到此,少年ㄟ,準備好,勇闖雷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