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監管時代來臨, 台灣準備好了嗎?

2021/01/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一個多月來比特幣的價格一路攀升,一度衝上四萬元美金大關,許多政府又開始關注加密貨幣的監管,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在前幾週提出一份草案要求應該要將加密貨幣錢包實名制,要求從交易所提領加密貨幣到手機錢包時,交易所必須要對該轉入錢包進行實名驗證才能放行。
先聊聊實名制這件事,在2017年陸續的ICO詐騙亂象,世界各國開始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需要有監管措施,例如2018年當時為比特幣交易市場第三大的南韓即要求加密貨幣交易需採實名制、錢包帳號名稱需和銀行名稱一樣;我國金管會在2018年為了擔心加密貨幣交易所成為詐騙和洗錢的管道,因此要求平台業者要進行實名制;2019年當時全球唯一「實名制區塊鏈」Maxonrow 推出世界首款 KYC 數位錢包 MAX-Wallet,開拓實名制區塊鏈產業生態系。可見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區塊鏈公開卻又匿名的雙面特性,對於中心化的國家思維來說,對於金融經濟無法掌控事關重大的局勢,甚至對於犯罪行為匿名化更讓執法機關無所適從。然而,區塊鏈實名制就能解決以上的問題嗎?
雖然美國近期內對於加密貨幣有加強監管的趨勢,繼FinCEN要求要將錢包實名制後,FBI也提出希望可以針對暗網犯罪打擊的部分,增設加密貨幣專門小組,以有效的整合資源並打擊犯罪。但是就實際的加密貨幣市場趨勢,卻是呈現比特幣價格持續攀升、大量的場外交易、許多銀行和資本家大舉進入加密貨幣,顯示社會大眾對於加密貨幣的需求逐漸增加。
對於各國政府陸續出現監管措施,這可能只會迫使地上經濟更趨向地下化。現行已經有不少的交易者會採場外交易(OTC)的方式,除了便於大筆資金流動外,交易資訊相對在交易所操作而言較為不透明,更能保護交易雙方的隱私。根據CryptoQuant鏈上數據的紀錄顯示,許多機構型資金在這幾個月都大舉進場比特幣市場,並且透過相關數據分析,有大量的場外交易正在發生。有人認為大筆訂單透過場外交易進行,能夠緩衝鉅額買盤對市價的影響,但是站在政府監管的角度而言,場外交易是非常不利的掌握資金流向和後續洗錢的偵查作為。
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世界裡,政府中心化的思維似乎並不能達到監管的目的,甚至是現在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透過智能合約去自動化運作交易,平台方根本沒有交易雙方的資料,更不用說進行實名制或反洗錢申報。相對美國的積極防範,我國目前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仍採灰色地帶,沒有實質的主管機關和法規明文限制,如何在科技演進和監管取得平衡,是值得思考方向。
許毓仁 Jason
許毓仁 Jason
第九屆中華民國不分區立法委員、TEDxTaipei 創辦人,現為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 擔任立委的四年間,始終堅信「科技帶動立法,立法帶動創新」。因此,長期關注推動青年及新創議題包含:數位經濟、數位政府、數位安全、數位人權金融科技、無人載具及區塊鏈、教育與能源永續、數位醫療與電子商務等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