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Nienke Broeksema on Unsplash
今天 Y 分享她在
得到App 中一門課的收穫,主題是「
讚美」;以 Y 的介紹為主軸,加上與會者的反饋,彙整成「會議紀錄」放上來,配上我製作的心智圖,給大家品香。
讚美,用行動表示
是一種無聲的肯定,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對方的贊同,像是身體前傾、點頭、附和⋯⋯等;想必是多數人在附和時,發出「嗯嗯」的鼻音,故以【嗯度】這個名詞來統稱類似的舉措,反映施行的力度。
.
而【摸機率】是指交談中,分心滑手機的頻率,這是不禮貌的。但可以反向操作,我想到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
有一回,我和對方用餐完畢,準備談正事前,他說:「請先等我一下。」
只見他把手機翻至背面,並且把它推得離我們遠遠的⋯⋯。
這招【翻機】之舉,不管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讓我感到備受重視。
.
最後談到【舉機率】,典故出自於公開演講活動,見聽眾掏出手機拍攝講者的投影片,引申為「做筆記」的意思,展現出對內容的關心、興趣。
讚美,用言語體現
花了蠻多時間討論【打追光】。想像在黑暗之中,透過你的讚美,把鎂光燈【照亮】在對方身上,除了你以外,也讓「別人」能看得見他的好。
.
有此一說,在教養小孩時,與其誇獎天生的稟賦,例如誇獎他好聰明,比較理想的作法是表揚他後天的努力。被稱讚的主體,應該聚焦於【行為】上,而非才能。
回憶起上卡內基時,老師說讚美就像是射標靶,外圍是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事物,若要正中紅心,必須直擊內在人格特質,是「伯樂挖掘出千里馬」的感覺。呼應 Y 的分享。
.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觀察差異】,意思是讚美時要注意「跟誰比」的問題。
舉例說明,一個吊車尾的同學,去肯定(安慰)資優生從 100 分掉到 90 分這「考差了」的事實,他說到:「你這分數很不錯,我都只能在 60 分左右徘徊呢!」各位看官,你說這資優生聽了作何感想?
這例子帶來啟示,讚美時請跟「對方所在的群體」比較,不是拿自己比。
.
其它像是
【輕輕的】【深深的】【常常的】都蠻好理解,這部分放在下方心智圖裡面,另外也做了
Premiun 線上版,迎合手機瀏覽體驗,以直式呈現。
回應讚美
「沒有你說的這麼好啦!」
「你言重了,不敢當!」
亞洲文化對於讚美的回應方式,常常落入「變相的拒絕」,這邊建議大家【欣然接受】,不須過度謙虛,不用多做解釋。
例如「你真好(You are so kind)」「謝謝你發現了這一點」「我會繼續努力」,讓話題足以延續。
尾聲:第三者的稱讚永遠最有效
最末,我還想到一個大絕招,不是直接讚美,而是透過第三者來讚美。
這是「講八卦」的反面思考,我們可以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
也是「抓耙子」的逆向操作,我們打「好話」的小報告,化身為傳達美言的小天使,何樂而不為?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逛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