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本來就是痛苦的

2021/12/0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搜尋心理諮商,會看到很多心理師的擅長主題上,寫著「自我探索」,這呼應到大眾可能想對「自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然而,自我探索,真的是一件可以輕描淡寫的事情嗎?
我在七年前開始接觸心理諮商,接著去唸了研究所,研究所規定諮商輔導所的學生必須接受諮商或治療到達幾個小時(諮商與治療的不同,或許可說是探索的深度,抑或是對應到當事人是否有些精神疾患來做區分),於是我就這麼踏進了所謂自我探索的旅程。但是,接踵而來的,並不如我想像的這麼簡單,反倒是以前未知的、無知的面向,一一地並且毫不留情的洶湧而至...
首先我與當時的心理師聊到了原生家庭,在對談中,我說著家裡發生的事、成長歷程,慢慢地,發現在訴說的過程中,我的情緒比我能承受的還要多;慢慢地,意識到原來我面對的比我意識到的還要重;慢慢地,我體會到每次諮商時間到了,我必須在諮商機構的廁所哭上一會,才能把自己帶回到現實中,走出那個門。
後來,在整理的過程中,慢慢能夠釐清在那些事件、那些過程中,我這個人「發生什麼事?」,也漸漸地有能力可以看到原來以前的我是這樣子的狀態,或者有那樣的反應,這些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與人互動時,全然未知的...
然而,當看到以及明白了這些之後,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
沒有,那是一種更深層的衝擊,會有一種「原來,我是這樣的人...」的瓦解感。
所幸,我的心理師,接住了我。我的心理師,用言語,接住了我。
讓我在每次往下墜落的時候,或在那貌似黑洞的狀態中,可以有力氣站起來,或許更貼切一點,是爬出來。然後,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現在我所認識的粗淺的自我。
所以,自我探索容易嗎?
或許,我會更願意說,那是一種在外表或圖片上看到的景象是如此,但實際走進去,才發現路途顛簸或一路跌跌撞撞的森林之旅。然而,我們總能找個人當響導,在一團迷霧或茫然之際,一起同行。
    禺見心理諮商
    禺見心理諮商
    諮商心理師、性別平等與生命教育主題講師、病人自主權利法核心講師。 信念:「讓我們有機會一起走往生命幽處,理解並接住真實的自己。」 曾任醫院諮商心理師、台積電專案心理師、國小輔導教師、社會福利基金會就業服務員。 喜歡在閱讀中被承接,也體會書寫時的靈魂流動,終而能走往在文字中感受彼此存在的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