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昭和,與最後的文豪 II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後的文豪:三島由紀夫。

#戰後日本社會

1945年(昭和20)日本戰敗。

  • 1945-55(昭和20年代)

GHQ 佔領期,對日本右翼而言等同是美國殖民日本時期。

由美軍主導日本修改憲法(不得有軍隊等等,簽署日米安全保障條約),尋找戰犯等等。

有檢閱制度,沒有出版自由

  • 1955-65(昭和30年代)

表面上脫離美國控制,實則到現在還是美國在亞洲的分身w

瘋狂經濟成長期。

1955 神武景氣,戰後經濟終於復甦,高度成長

1957-58 鍋底不況,高度成長後馬上遇到蕭條

1958-61 岩戶景氣(典出天照大御神),新三神器:電視,冰箱,洗衣機w

1960 國民所得倍增計畫,真的成功了XD

1962-64 奧林匹克景氣,因為獲得奧運舉辦權而獲得大量投資

1964 舉辦東京奧運

1959-60 安保鬥爭(第一次重大學運)

美國加入越戰,因此想修改安保條約,以利用日本自衛隊的設施物資,讓日本的軍事行動彈性增加。

日本群眾,尤其年輕一輩在反戰思想中長大的一群,反對修改「日米安全保障條約」讓日本涉入戰爭。另一方面日本國粹民族主義者也反對美國再來指使日本。

最終岸信介內閣總辭,但安保條約仍然修改了。

新內閣則立刻提出所得倍增計畫,討好群眾。

  • 1965-75(昭和40年代)

1968-69 全共鬥(第二次重大學運)

反對過高的大學學費和保守價值觀;同時呼應世界各國的社運革命氛圍,如美國反越戰運動、法國六八學運、中國文化大革命(西方對中國的不了解)後現代主義的濫觴也是此時出現的。

學運非常激烈,確實佔領學校,團體內還相互批鬥。最後發生淺間山莊事件,武裝學生挾持人質。

(1968 川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0 日本萬國博覽會

(同年三島切腹自殺)


#戰後日本文學

1945-55(昭和20年代)

  1. 新戲作派\無賴派:太宰、坂口

  2. 老大家的復活:川端、谷崎

  3. 戰後派,以《近代文學》雜誌為中心

  創刊:植谷雄高等人,是灣生。

    第一批(1945)

    第二批(1949):安部公房,三島由紀夫等

    第三批的新人:遠藤周作等

  強調跟戰前作家們的切割,作品不會有聯繫往來。

1955-65(昭和30年代)

  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深澤七郎《楢山節考》

1965-75(昭和40年代)

  「內向世代」

  司馬遼太郎、井上廈、丸谷才一。

昭和50年代以後 = 日本現代文學

  津島佑子、宮本輝、村上龍、村上春樹、山田詠美、吉本芭娜娜等等


#三島由紀夫

1925-1970 大正末年出生。

(夏目,明治的文豪)

(芥川,大正的文豪)

三島,最後的文豪,也是「昭和」的文豪。

本名:平岡公威

是個外婆寶XD

祖父曾是樺太廳長?

1931年,六歲,經外婆靠關係請託,進入學習院(皇親貴族才能念的血統純正學校)。

1941年,十六歲,發表小說《繁花盛開的森林》,被譽為神童、天才。

1944年,學習院高等科首席畢業,進入東京帝大法學部。

  →小說《寫詩的少年》 1954年發表,1956年出版。

  半自傳性作品,算是私小說。

  自稱自己意識到「自己作為詩人是個贗品」之前都是個幸福的少年,但自從意識到之後,開始努力朝小說家邁進,之間諸多辛酸苦楚不提,但因為想把過往的幸福感化為實質的文字,才在三十一歲時回顧前塵往事,將這一段過往寫成小說。

  藉由發現前輩的自戀自持是如此滑稽,而察覺自身一樣的滑稽,因此不再寫詩…。

(1945年日本戰敗後,認為亡國之人才會搞文學的父親終於鬆口讓他去寫小說…)

1946年,終戰後,認識川端,成為好友、師徒。

  同年也與太宰在沙龍會面聽其討論文學,當時太宰正當紅,但三島很討厭太宰,評價太宰的作品《斜陽》裡都是些假貴族www

1949年,出版《假面的告白》,確立文壇地位。

  也是半自傳小說,告白自身雖然身為一個在貴族之間長大的陽剛男孩,卻有同性戀傾向(男孩子就是要喜歡陽剛的東西,例如男孩子

1951年,環遊世界一周(不愧是貴族)

  特別到希臘領略陽剛之美(與川端的陰柔相互對照)。

之後持續發表作品:

1954年 潮騷

1956年 金閣寺(被視為三島的文學巔峰)、鹿鳴館(長篇劇本)

1958年 薔薇與海賊(長篇劇本)

1959年 鏡子之家

1961年 憂國

1965-1970年 豐饒之海四部曲

  四個時代四個地域的角色轉世而來的不斷愛恨糾葛。

  書名典故來自月球荒涼虛無的豐饒海。此外海也能被視為時間之海,暗示轉世中時間的流逝,以為是豐饒的生命最終不過是虛無。

1960年以降,開始非常關心熱衷政治,基進且親近軍國主義,《憂國》寫成後改編成電影,由三島自己做導演跟演員,於其中飾演一名切腹自殺的角色。

1968年,中國文革後,共產勢力大起,三島非常憂心日本被閹割的自衛隊沒有力量反抗。於是自己加入自衛隊體驗,設立「木盾之會」民兵組織,想預先存下反抗左翼的戰力。

1970/11/25 三島事件:與組織內其他成員,帶著武士刀到自衛隊基地,用刀挾持自衛隊總監,大聲宣讀檄文,要求自衛隊成為真正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國家。之後依日本傳統儀式切腹,並由其他成員介錯。

同時震驚日本左右翼。


#《金閣寺》

「告白」的形式。(整部小說是溝口的自白,但溝口實際上是個無法如此辯才無礙、長篇大論的口吃,矛盾悖論之所在)

溝口為什麼要燒金閣寺?

美的超越性必須藉由美的不存在來證明?

(美=)金閣寺=貓=有為子?

公案:「南泉斬貓」的真意?

「美與毀滅的結合」

  三島自身的作品對照:

  《金閣寺》(1956發表)vs《孔雀》(1965發表)

  同時期藝術家岡本太郎的創作理念:

  「藝術就是爆炸!」

  日本萬國博覽會上的藝術創作《太陽之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fan的沙龍
0會員
11內容數
與點 2021 第二季講座上課筆記整理。日本近代文學。
Dof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06
對時代的否定:太宰治
2022/03/06
對時代的否定:太宰治
2022/03/06
急逝的天才:中島敦
2022/03/06
急逝的天才:中島敦
2022/03/05
新感覺派,橫光利一與川端康成
Thumbnail
2022/03/05
新感覺派,橫光利一與川端康成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