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寫初體驗,是上小學後,母親要求我寫的日記。那是一本丁香色封皮的日記本,翻開還可見當時沒能寫出多少國字、僅用注音符號標示的短句。每天記錄一些想法或心情,偶爾會加上一些插圖,想說的、不敢說的,流逝的歲月就在日記本上鐫刻出生命的模樣。
因著身體關係,小學時的寒暑假常要到醫院動手術。日記與塗鴉陪我度過等待手術以及休養的日子,若用現在會考作文評分的規準來看,那些內容多半會被老師評價為「流水帳」,然而,我卻從中反覆咀嚼出兒時獨自一人的時光。
開始仔細思考關於想要讓他人看見自己的「文字」時,約莫是國中時期。當時盛行加入蕃薯藤的家族(類似現在的臉書社團),喜歡動漫的我默默潛水在當時追的動漫家族裡,偶爾看到有人分享的同人文,一時起心動念,於是也根據當時正撥放到的劇情,另外創造了小短篇,並發表到家族裡。還記得發送後忐忑不安的心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直到有人留言問我:「還有後續嗎?」,當下的悸動至今仍令人難忘,「原來有人會期待看到我寫的東西!」猶如一顆小小的種子,生根、抽芽,等待耕者的呵護及餵養。
大學時期,每年都有校內的文學獎徵文。當時正選修兒童文學課程,於是便將期末作業修改後拿去投稿。那篇故事,起念並非為了文學獎而撰寫,故事的核心是想表達成長階段對於被呵護以及面對挫折的不同應對,或許是剛離家到外縣市讀書居住,離巢的不安及對於未來的不定感都堆疊在心中,一種「想要寫出來的感受」萌發了。第一次的文學獎投稿獲獎,雖是佳作,卻也讓我得到不少肯定。而最讓我開心的是,一位美術系的同學,希望找我合作,將這個故事畫成繪本,參加比賽。當滑鼠點開文字與圖案搭配完成的電子檔,一朵名為「創作」的花朵,正植於心田,溫潤綻放。
書寫,於我而言,都是有目的,對我以及他人。
我期望自我能透過文字,觀照內心的那個自己,閱讀自我並非易事,若能透過文字書寫,讓自我更加具體,也許能更明白當下的心境。當然,期望自己的書寫讓他人閱讀,若能讓你產生「同感」及「共鳴」,即使是素昧平生的大家,也能從文字中咀嚼到心有戚戚而不孤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