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

2022/06/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Alexandrea J. Ravenelle 譯者|戴榕儀 出版|電腦人文化
「共享經濟帶來的是破壞,而非進步。它非但沒能幫助勞工走出困境,還使他們在職場上比以往更加脆弱,經濟方面也越來越欠缺保障。零工一份又一份地到處去接不同工作,表面上是自己的主人,但其實仍受限於平台任意轉型及停用帳號戶的決策。零工明明是替不認識的客戶做事,欠缺法律規範的職場保障,處境充滿風險,卻還是時時刻刻被監督,猶如身處在以評價制約勞工的的線上圓形監獄。」
本書的作者Alexandrea Ravenelle本身就是學者出生,任教於北卡大學的社會學系,也因此,在閱讀本書的時候能夠明顯感受到非常學術的編制與論述。Alexandrea藉由實際訪談超過70名不同共享經濟從業者後,將探討的是這種看似高渺願景的新形態工作是否真如其自稱得如此自由,又或者,實際上只是使得勞工保障不斷倒退的新型壓榨手段。
由於本書所研究與訪談的對象為美國共享經濟參與者,而我本身也沒從事過任何相關工作,所以我無從得知在台灣的情況是否與書中的情況一致,但若能從書中的情況借鏡台灣,加以確保台灣的共享經濟參與者不會發生類似的悲歌,也是滿有意義的事。

首先,本書主要探訪的平台以Airbnb、Uber、Taskrabbit與Kitchensurfing四個截然不同的平台為研究對象,其中對於Airbnb與Uber,多數台灣人應該都有聽過,至於較不熟悉的Taskrabbit,其服務主要是提供使用者在平台上能徵求任何協助,包含像打掃、搬家、遛狗、購物等雜事,基本上就是雜工服務。至於Kitchensurfing,則是提供廚師到府烹調的服務。
Alexandrea將這四種平台分別以技能門檻高低、資本門檻高低分為四象限討論,包含低技能低資本的TR、低技能高資本的Uber、高技能低資本的KS與高技能高資本的Airbnb,並藉由受訪者經營共享經濟的經驗與成果,將其區分為掙扎組、奮鬥組、成功組三類進行討論,並研究共享經濟對於這些人帶來的影響。

共享經濟

作者其實並不太喜歡使用共享經濟這個名稱,由於目前多數以「共享經濟」自居的服務實際上早已失去共享的概念,所以作者認為如Uber或TR等工作,與其稱為「共享經濟」,實際上就只是能隨時上工的零工經濟罷了,又或如Airbnb等,現在其實也與一般民宿沒有太大區別,其實也只是隨需經濟,而非真正的共享。
至於到底怎麼樣的經濟活動才屬於真正的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個概括性名詞,定義非常模糊。根據共享經濟學者Juliet Schor的定義,共享經濟活動主要有幾種特色:
  1. 商品再流通
  2. 提升耐久使用率
  3. 服務交換
  4. 生產性資源共享
在Schor的定義中,共享經濟應具有相當程度之合作與公共性質,與隨需經濟最大之差異在於,共享經濟應僅限於「提供者讓他人暫時使用自身未充足利用的資產資源(閒置產能),達到實質的資源交換,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其實並非重點。」即,在真正的共享經濟定義下中,以Uber為例,駕駛若是在自己前往某個目的地途中順便提供載客服務,此時才符合共享經濟的定義;假若今天駕駛僅僅是為了賺取車費而提供載客服務,實際上就只是如同計程車的隨需經濟。
作者認為,從上面的定義觀察,現今市場上多數自稱「共享經濟」的服務其實都只是披著羊皮的零工經濟與隨需經濟罷了,早脫離原先共享經濟的理念。

零工經濟亂象

在本書中段,作者藉由美國奴歷史、勞工賠償史、罷工史與職場性騷擾史的探討,點出這種零工經濟是如何讓現代勞工權力逐漸倒退。Alexandrea認為,共享經濟的出現並沒有如同這些科技公司號稱的讓這些勞工「做自己的老闆」,因為共享經濟中多數並沒有實際雇傭關係,這種模式反而讓從業零工的勞權退回了工業時代。
首先,由於這些零工與公司並沒有實際雇傭關係存在,多數從業者並不受任何勞工保險所保障,因此,當這些零工在工作時受傷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並沒有相對應的保險機制能保障勞工的權益。同時,由於多數共享經濟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共享」,當服務提供者與與使用者實際仍是「主客」關係的情況下,若這些零工受到了消費者騷擾甚至是歧視時,為了避免因為遭到顧客投訴而被公司停工,零工多半也無投訴管道,只能默默忍受。
尤其在無雇傭關係的前提下,所有遊戲規則也都由公司所訂,如抽成比例、接單分配規則等,在缺乏相關法律規範的情況下勞工並沒有辦法與公司抗爭,當發生薪資調整糾紛、工時過長或政策改變的爭議時,在缺乏公會代表的情況下,這些零工也很難去與雇主進行談判,逐漸成為作者所稱的「現代奴隸」。

作者認為,共享經濟模式對於企業來說簡直是最棒的臨時派遣工具,將兼職制度與排程功能一次搞定。「他們能在10到15分鐘內請到10000名臨時工,當工作完成後,還能馬上讓這10000名臨時工瞬間消失。」兼職人員、臨時調度制度與大規模裁員,三個優點一次滿足。當這些剝削工具被包裝成「科技公司」,彷彿一切都變得美好。
而藉由比較掙扎組、奮鬥組、成功組的經驗後,作者也發現,多數成功組的零工實際上本身就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且多半從事的是如Airbnb這類需要高資本的經濟模式,與掙扎組和奮鬥組不同,他們之所以能在共享經濟中成功,通常也都不是真的靠著共享經濟致富。
本書的內容很豐富,與其稱作報導文學,其實整體更偏向學術的探討,從各種面向去分析現今這些所謂共享經濟對於社會帶來的影響。作者本身對於共享經濟的批評非常強烈,但也如我開頭所說,內容是否同樣適用於台灣的共享經濟模式,可能仍有討論空間。
整體而言,算是出乎我意料的一本書,原本以為會是更加輕鬆的一本書,但實際閱讀起來其實內容並不容易,推薦給對於相關社會議題感到有興趣的人。

追蹤其它平台
InstagramBlogger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