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再給我一天》:至少要看過一次的書!

2022/06/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說有哪本書是我會重新翻閱,反覆回味的,那麼米奇·艾爾邦——美國體育記者與小說家——他的著作:《再給我一天》,絕對是其中一本。
故事講述一位失意的男子查理,在他萬念俱灰想要自殺時,與已經逝去的母親度過僅有的一天;在這堪稱是奇蹟的一天裡,他得到了真正重要的東西,而這改變了他的人生。
全書以第一人稱來敘述。先以不知名的敘述者起頭,再切換以查理的視角來描述他的故事,結尾再帶出敘述者的身份。我們可以從查理頻頻切換過去與現在的時間點,知道他從兒時到成人的經歷,深刻體會他的後悔與痛苦,以及感受到母親與孩子之間濃厚的感情。
以下就來分享我看完此書的心得。

心得

我很能對本書裡的內容感同身受,因為每個人在長大之前,都是個不成熟的孩子。我們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對於父母的關愛感到彆扭,對於父母的行為感到難堪,從而做出或說出傷人的行爲與話語;即使我們很快就會為此感到後悔,卻往往拉不下臉來道歉,只是什麼也不做,讓事情悄悄地過去。
但這事情於我們和父母而言,真的過去了嗎?會不會其實是深埋心裡,在某個情境之下便會突然想起,成為無法忽視的痛?很慚愧的,我在成長過程中,類似這種會事後懊悔的情況太多了。
查理列的表:「母親站出來支持我的時候」和「我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的時候」,兩個表的數量相差懸殊,到了令人悲傷的地步;但此時母親已經逝世,就算查理再後悔,也於事無補了。
多年後,我母親去世了,我列了表,寫出「母親站出來支持我的時候」和「我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的時候」,兩張表相差懸殊。說來令人悲傷,為什麼孩子會把父母當中的一個視為理所當然,卻用較低也較寬鬆的標準對待另外一個?
在之前從事教職的觀察裡,我發現到一個現象:母親通常是最愛孩子、對孩子最好的人,但也是最容易被孩子任意欺負對待的人;而父親往往會被孩子尊敬畏懼,對其是小心翼翼,不敢放肆。兩者之間的差距,讓我看了很吃驚,但仔細一想,從前的我好像就是這樣。
或許是因為父親的氣勢威壓能夠震懾孩子,又或許是孩子敏銳的察覺母親會無限度的包容自己,因此有恃無恐;但不論哪一個,都不是正確的親子相處方式。如果可以穿越回到過去,我一定會狠狠罵醒我自己,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該好好尊重與愛惜,並表現在行為與態度上,而不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看了心底酸楚,設身處地的站在查理的角度想了一下,就覺得很悲傷。
「媽?」我很久沒有說這個字了。當死亡帶走你的母親,它也就偷走了這個字,永遠不歸還。
幸運的是,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還有時間可以好好珍惜,好好彌補。《韓詩外傳》裡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每每看到這句話,我的心便會糾結不已,怎麼能讓它成為現實的寫照呢?絕對不行。
至於那些父母已亡,再也無法彌補的人,就好似書中的查理一樣,又該如何自處?如果像我一樣,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多誦念《地藏經》,將功德迴向給已逝父母,助他們早日脫離苦海;如果沒有信仰的人,可以將父母對自己的愛放入心中緬懷,讓時間治癒傷痛
以及,原諒自己。就像查理的媽媽在最後包容查理的所有傷痛和後悔,充滿慈愛地對他說:「原諒你自己。
這本書很適合給所有年齡層的人看,尤其是學生。因為在看完之後,我們會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將他們的付出與辛勞視為理所當然。
你可以把餘生用來珍藏各種時光,但它們都比不上你想重拾卻再也要不回來的那段時光。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愛自己的父母,可以的話,多陪陪他們吧!因為以後回頭來看,你便會發現自己願意用一切來換回這段時光,不論要付出何種代價。

資訊

  •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 譯者:汪芸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07/03/05

33會員
47內容數
嗨~這個沙龍主要分享我的閱讀與生活心得,歡迎參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