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下):注意力決定點閱率!

2022/11/0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上一篇文章〈《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上):靠寫作能賺一百萬?〉裡,我有談到關於寫作的重要性,和它為什麼能帶給我們可觀的收入。
這篇文章則會寫一些我看完書後,覺得有哪些不錯的寫作方式和重點,除了做個紀錄之外,也希望能幫上同樣是寫作新手的朋友們。
以下分享我的心得收穫。

心得

一、注意力寫作的重要性

在注意力寫作這一塊,我們得著重在三個面向,分別是:用戶思維、產品思維、社交思維。
首先,用戶思維,可以從兩個面向考慮:滿足讀者的閱讀動機,和適應讀者的閱讀情境
何為閱讀動機?書中說:
「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在採集和處理資訊的時候有兩個基本的需求:一是滿足好奇心,二是滿足自我表達的需求。」
寫作若只在抒發自己的心情與感想,往往不容易得到點擊與轉發。如果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要吸引讀者點閱分享,甚至讓他們成為粉絲,那我們就要設身處地思考有什麼是讀者會在乎的事
換句話說,我們要去想讀者感興趣的是什麼,例如: 對於人性的探討議題、生活中的共同經驗、新聞知識的見解剖析、專業知識的教學分享等等,選擇既能表達我們的想法,又能替讀者表達他們自己的內容來寫。
我們也可以創造出一個讓讀者有代入感的形象,藉由講述自己的經歷故事來引發讀者的共鳴,但在結尾要解釋這與讀者有什麼關係,或是能夠幫助或啟發讀者什麼事情
至於閱讀情景,反映的是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如今人手一機,我們都會在通勤或空檔時間使用手機獲取新知;因此,在小小的螢幕上,寫作者得用最短的時間來攫取人們的注意力,並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切記「表達要克制,內容不冗長,多給刺激點」,這會幫助我們的文章可以更好的被他人看見。
第二,產品思維
很多人有知識,但很少有人能將知識產品化,做成一個知識產品,交付給大眾和市場。因為知識產品考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整合能力,還要考驗很多其他能力,比如你能不能洞察到這個知識產品的市場需求?你的產品設計架構怎麼搭建?這款知識產品的宣傳文案怎麼寫?對話模式怎麼設計?這些都是技術活,都是產品細節。
以上這段內容,精確解釋所謂的產品思維是什麼。寫一篇文章只需想好主題,再把它寫出來即可,但如果要把文章當作產品來運作,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更全面、更細節的東西,例如想要達成什麼效果、策劃完善的方案、關注市場的反應與讀者的回饋、調整或修正方針等等。
具體可以怎麼做?作者有舉出兩個方法:透過系列文章來提升專業度,和獨家視角提升辨識度
我觀察到在方格子裡,其實有很多作家具有所謂的產品思維,如果想要更加了解,推薦去看看承熙的個股觀察SOP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是怎麼經營的,一個是股票投資,一個是心理諮商,雖然主題不同,但同樣都是以「系列文章來提升專業度」的好例子。
第三,社交思維
當我們以用戶思維來寫文章,並透過產品思維包裝文章,接著就是社交思維出場的時機。在如今百家爭鳴,一天會有數以千計的文章出現在網路時,我們如何有效運用傳播能力,將會是重要的關鍵。
網路社交的本質是:新媒體傳播
關於社交平台,我想大家都不陌生,FB、IG、Twitter、YT、TikTok等,都是全球有名的社交軟件,運用得宜,會大大增加文章(品牌)的曝光度;但除了使用社交平台來宣傳自己外,還有一點很關鍵:「別人憑什麼幫你分享?」
書中提及「懂人性」、「懂審美」的重要性,我們能不能觸及人們沈默的情感,說出大眾藏於心底的訴求,挖掘人性裡最隱密的痛點?我們的文章或產品能不能帶給他人視覺上的震撼、心靈上的饗宴,讓他們久久不能忘懷?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自然就可以讓讀者心甘情願,甚至非常樂意的主動分享。
人性與美無處不在,但我們要有善於發現它們的敏銳度

二、寫出好文章的小技巧

標題決定文章會不會有人看,這是一個被默認的共識。以下有四種標題寫法(附上書中例子)。
  • 引發共鳴:〈高房價摧毀八零後的一切〉、〈這個世界上最傻的是,就是對年輕人掏心掏肺的講道理〉
  • 製造懸念:〈什麼樣的人不會出軌?〉、〈我離婚了,但我很高興〉
  • 引起爭議:〈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目前沒有一個後悔的〉、〈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
  • 顛覆認知:〈關於如何管理你的上級清單〉、〈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知道有以上標題寫法後,還不代表我們能寫出好標題,紙上談兵很容易,但實際行軍卻要反覆操演與修正。
因此,當我們看到網路上有吸引眼球的標題,可以停下來觀察與分析,這是怎麼寫的?為什麼可以引起我的共鳴?
接著,我們就可以來模仿套用看看,再即時關注市場回饋。最直接的參考就是文章的閱讀量,它會給予市場的客觀評價,糾正我們主觀的想法,這樣以後再下標題時,我們就可以總結經驗,改良寫法了。
再來,好的標題會讓讀者點進文章,內容則會幫我們留住讀者。以下是三個有關於內容的寫作方法:行文節奏、文采、修稿。
先來講行文節奏,作者舉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的話,來解釋寫作的本質。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現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換言之,我們腦海裡有很多漫無章法的想法,該如何把它們組織成條理分明的結構,並線性鋪展開來,這是每個寫作者必須練習的課題。
那該怎麼做?書中舉四個方法:講故事、設懸念、給代入、有反轉。以下是簡單的介紹。
  • 講故事:開頭(時間、地點、人物)➡️ 誰的故事(最好是我們自己或我們認識的人)➡️ 故事主體(豐富的細節與人物感受的描寫)➡️ 結尾(金句,高能觀點)
  • 設懸念:開頭設懸念,釣觀眾的胃口。透過對素材的選取,呈現順序的調整,每件事都可以製造懸念感。
  • 給代入:製造熟悉感,讓讀者覺得這與他們有關。推薦順序:製造一個讀者熟悉的問題,吸引關注 ➡️ 順著對方,解釋問題發生的原因,取得信任 ➡️ 開始給出自己的觀點與意見。
  • 有反轉:顛覆讀者的預判,出乎意料,使閱讀體驗變得更有趣。
在遇到不錯的文章時,我們可以觀察它們有沒有運用以上的方法?如果有,呈現方式是什麼?將這些學起來,會對我們的寫作技巧有所幫助。
接著,我們來看文采。注意力寫作不需要精雕細琢的華美文辭,因為太過費腦才能理解的文字,往往會勸退讀者,這並不符合注意力寫作的一項要旨:讓讀者容易接收資訊
以下是注意力寫作時要注意的三點原則。
  • 語言盡量簡單化、口語化
  • 用文字營造畫面感
  • 用具體代替抽象
最後,文章寫完,不用急著發佈,可以放個幾天,再回過頭來看看有沒有哪裡還需要修正,如同書中所言:
某種程度上,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當你思路不清晰,或想法走偏了,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等一定也是凌亂鬆散、東拉西扯的。對此,你需要不斷重讀文章,檢視思考過程的瑕疵,矯正思維,才能理順邏輯結構和表達方式
透過不斷練習來精進自己的寫作技巧,能讓讀者更容易看見你的文章

三、用故事吸引讀者眼球

會說故事的人,在一開始就能搶得先機,得到他人的眼光,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喜愛聽故事。比起侃侃而談自己的履歷有多厲害,選擇把自己或想要表達的理念包裝進故事裡,更能讓人卸下心防,專注地聽你說話。
光鮮亮麗的經歷,遠比不上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故事。前者只會讓人覺得你很厲害,卻無法打動人心;後者才能讓人眼睛一亮,取得他人的信任。
那麼故事要怎麼寫,才能吸引人呢?
這要注意三件事:情感真實表達克制,與相信市場,而非靈感
首先,要做到「情感真實」,得確保創作的故事內容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在故事人物上傾注自己的真實感受,用嚴肅且誠懇的態度鋪陳故事情節的發展。另外還要注意「滿懷情感的文字」與「刺激情感的文字」,兩者之間的差異。前者一不留心,就會陷入只有自己感動,讀者卻毫無觸動的尷尬窘境;後者運用得當,哪怕只是平淡的陳述,也會讓人忍不住掉眼淚。
所以在寫故事時,盡量不要把快樂、痛苦等情感直白地寫出來,而是要用「第三人視角」來思考,去設計能夠引發讀者情緒的開關
其次,如果說靈感發散是加法,那「表達克制」就是減法。太過花哨的內容,只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拖慢閱讀的節奏。寫故事時,作者要有服務意識,在如實表達自我時,也要確保讀者同樣享受這個過程;因此,複雜的修辭、細膩的描寫、冗長的對白(或獨白),這些會影響到讀者閱讀的感受,能捨棄就捨棄。該注重的點是,要怎樣寫出理解成本低,情感濃度高的文字。
第三,為什麼要相信市場?假設我們硬要去追尋所謂的「大家都想不到的靈感」,鐵定是失敗收場。因為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故事構想,大多都有跡可循——曾經看過的電影、小說、動畫,或多或少都會留存在記憶裡——一旦執著要找到突發奇想、不同常人的靈感,代價就是看著時間過去,最後仍一事無成。
相反的,曾經熱賣或風靡一時的作品,代表的是來自「市場」的肯定,其背後大多會有吸引觀眾的公式。套用這個公式,起碼會有一定的客群。若想要別出心裁,創造自己的風格,還可以透過塑造多樣化的角色顛覆傳統敘事結構等,來打破觀眾的固有認知,達到「和而不同」的目的。
最後,以下的「故事結構三要素」,妥善運用,能夠更好的給文章添色,讓觀眾欲罷不能。
  1. 用懸念、衝突,建構吸引人的敘事結構
  2. 用張弛有度的描寫來建構場景,渲染氣氛,刻畫人物
  3. 結尾,給讀者製造驚喜的最後一次機會

結語

隔了好久才寫出中篇。
這一篇文章字數3000+,本書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在擷取與記錄上花了些時間,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又要費一陣功夫,果然寫心得沒那麼輕鬆呢!當然也有中間去休息,結果就好幾個星期過去了⋯⋯😅

資訊

  • 作者: 陳立飛(Spenser)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9/01/27

33會員
47內容數
嗨~這個沙龍主要分享我的閱讀與生活心得,歡迎參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