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錢包裡的世界史 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

2022/08/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宮崎正勝 譯者|張瑜庭 出版|今周刊出版

錢幣起源

最原始的貨幣概念,來源自最古老也最單純的交易方式-以物易物,即,以物品作為「兌換卷」,但物的價值並非固定,一個人的珍寶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垃圾,當交易範圍擴大到一群體外時,負責兩群體間斡旋的商人便出現了。
  • 作為貨幣的要求
  1. 方便性:攜帶方便
  2. 保質性:不易毀損
  3. 共通性:價值在各群體間皆須相等
💡 東亞:貝殼(代表女性生殖器官)
💡 西亞:白金 (代表月亮)
錢的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宗教性、神秘性,才有機會令人信服,以說服各群體其價值所在。

通貨

錢幣成為通貨,代表著使用的對象對其價值的信任,即,需要滿足保證價值與統一質量條件。
信用與便利性是錢的命脈,對於錢幣的改良也間接促使「硬幣革命」的發生,而鑄幣的權力則回歸到了國王與皇帝手中,波斯帝國成為了最早出現通貨的王朝。

紙幣與票據

當通貨的型式有了固定的要求後,要滿足日漸繁榮的交易行為,意味著需要更多貨幣於市場上流通,票據的出現即是彌補銀幣的不足。票據的出現亦意味著貨幣的管控權力由君王手中回歸於商,商人能夠藉由開票行為「製造貨幣」,而阿拉伯數字的發明亦成為了票據發展的一大助力。
值得注意的,中國的紙幣誕生則與歐洲的發展截然不同,相較於歐洲還權於商,中國的紙幣概念是由朝廷主導而形成。

新大陸與金本位制度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量白銀湧入歐洲,導致銀價大跌。通膨造成歐洲資產價值持續下降,部分主導歐洲金融的世家因此逐漸失去控制地位,整體商業重心由地中海地區轉移至北海。大量的白銀也在此時流入亞洲,尤其以中國為首,明朝巧妙地利用歐洲流入的銀,重新確立了帝國體制。
紙幣出現後,由於缺乏具有主導地位之「全球性貨幣」,導致17、18世紀的紙幣百家爭鳴,一直到19世紀,英國為了提高英鎊信用開始製造更加純粹的金幣並結合英鎊,穩固了金本位制度。而二戰後,美國趁著歐洲各國經濟元氣大傷,由其主導之布列敦森林體系直接將美元與黃金本位掛鉤上,正式確立美元黃金本位制,但這樣的理想也並沒有持續太久,於1971年又再次宣告結束。

電子貨幣與虛擬貨幣

來到現代,貨幣的概念仍在持續進化,全球化的影響加上科技的進步,電子貨幣的發展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趨勢,「信用」與對國家經濟的信任成了貨幣的根基,進而在2008年,「比特幣」誕生,各式虛擬貨幣也在往後數年不斷出現。

觀察貨幣發展的歷史,金錢與商業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不難發現每一次貨幣的革命興發展多源於商業市場上的需求,藉由研究貨幣,同時也是在研究歷史,這本書對於整個貨幣史說明得非常清楚,觀點清晰明確,雖然各個章節因為篇幅關係無法講得太過深入,但對於經濟史入門而言,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