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人物.希臘悲劇

2022/08/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是深度推理迷,除了讀推理小說及看推理劇、電影之外,還喜歡一邊打掃煮飯,一邊聽那些甚麼奇案實錄之類的電台廣播,其中,我最愛聽的就是翁靜晶的危險人物。這等廣播節目,皆是將嚴重案件(大部分是謀殺案),以報導形式或戲劇形式,陳述案件內容。比起新聞報導,這等節目陳述也會以涉案各人主觀角度去對案件繪聲繪影戲劇性地陳述,十分引人入勝。這等節目的立場,通常都是把作案人視為失去常規理性的個人,因一念之差,於是把那認定是傷害自己、或阻礙自己完成計劃的人殺掉。之後,當然是被刑警查獲拘捕,受法律制度制裁,同時,審裁機構也會檢視作案人的精神狀態,或以醫療制度將之判斷為精神失常,予以治療。總言之,在社會龐大而嚴謹的刑法及醫療制度的監控及管治內,任何個人的偏離正道、謀財害命等等的罪行,只是偶發的小意外,無損整個制度的穩定性。那個犯案的個人,一經定罪為犯人,就理所當然地被剝奪自由,甚至發聲的可能性。平民大眾(我是其中之一)只會以獵奇方式去聽這等新聞「故事」,人們受到種種制度的保護,對經刑法、醫學制度判斷懲治的案件或作案人,多數不會再多加評論,或反省。
日前,我在YouTube上聽了有關希臘悲劇的演講(Simon Critchley,Edith Hall等),產生了另外的想法。希臘悲劇有部份故事內容,皆非常赤裸裸甚至暴力地展示人與人之間的負面感情(嫉妒、憤怒、仇恨…)、鬥爭、互相殘殺等哥。在悲劇中,主角把所有的負面感情、情緒,爆炸性地在對白中咆吼出來…這些對白,卻字字中的地表達了人之為人最極端的情感,以及痛楚。
希臘悲劇中,有部份女性角式,可說是對當時的父權社會的控訴--那是以最極端的暴力的控訴。例如,《米蒂亞》(Medea) (431 BC)的女主角,與及阿加曼農(Agamemnon)(458 BC)的女主角克萊婷(Clytemnestra),與香港曾發生的殺夫/殺子案的罪犯的所作所為,粗略地可說是大同小異。她們受不少丈夫的傷害(米蒂亞的丈夫有了新歡拋妻棄子,克萊婷的丈夫殺了女兒祭神),因此動了殺機(米蒂亞殺了兒子,克萊婷殺了丈夫及情婦)。
如之前所述,在現代現實環境中,罪犯被化約為一個偶然偏離常規的單獨個人,廣大市民對之只是產生好奇心,但是希臘悲劇卻讓這些「瘋婦人」大聲疾呼地揭露自己所受的傷害及痛苦。
於1991年,香港曾有一宗婦人烹製有毒蛋糕毒殺見異思遷的丈夫及子女的案件,這宗案件內容,與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希臘悲劇《米蒂亞》大致相若-香港婦人殺子女之餘連自己丈夫也殺掉。根據報導,對犯婦人的法庭審判,重點在於究竟她在作案時是否清醒,以正常理性計劃行兇?辯護律師為求犯人逃脫謀殺罪,當然力證她已精神失常。在香港普及社會層面,大概很少會集體討論:這宗案件所暴露的,正是在社會中某階層還是根深蒂固的父權思維,妻子日復一日受盡夫家(無形的)壓制精神虐待的痛苦,對這種已無法承受的「存在」狀況去作了極端反應,於此,社會應該如何評論?
然而,希臘悲劇與在香港發生之真實事件之最大不同,就是讓那犯了殺子這極端的人類罪惡的婦人發聲:
「For in other ways a woman is full of fear, defenseless,
dreads the sight of cold steel;
but, when once she is wronged in the matter of love,
no other soul can hold so many thoughts of blood.」
「I understand too well the dreadful act
I'm going to commit, but my judgement
can't check my anger, and that incites
the greatest evils human beings do.」
米蒂亞作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丈夫)對她違背誓言見異思遷,由此作出殺掉丈夫所疼愛的兒子這激烈的復仇行動,我們作為同類,應該如何判斷?悲劇將最極端的人類行為,放在舞台上展現,目的是讓觀眾近乎活生生、赤裸裸地體會,甚麼是人與人之感情以致倫常關係?並且,由此倫常關係而產生的種種觀點、感情情緒、以及行動,應該如何反省?如何討論?。Peter Euben在評論希臘悲劇三部曲<瑞斯忒亞>(Orestia)說明,希臘悲劇提供給觀眾的,正是一個對自身正過著的生活的大向度擴闊的反省的「平台」。觀眾一面(有距離地)觀賞/目睹戲劇情節發生,面對著種種可能過份(但不嘩眾取寵)的行為,由此,另一面就可不斷在反思劇中人的思想及決定,是對是錯,又或,我會如何面對?思想?行動?於是,希臘悲劇,正是讓觀眾將眼前看到的(sight)轉化為卓識遠見(forsight)及深刻見解(insight)。由此,Euben更說明,希臘悲劇正是一個(民主)政治制度,它正是民眾共同參與,對種種題目(例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倫常關係)的寓意及重要性,展開討論的公共的論述過程。
香港對希臘悲劇一般庸俗的解釋(見 YouTube 2017年9月4日「哲學有偈傾」及2022年8月7日「哲學五厘米」)大概皆是單一認為悲劇只是彰顯個人如何應對或抗衝降臨在其個人身上的命運,這完全是對希臘悲劇的道聽塗說的錯誤理解,如果是真誠本著給大眾帶來較多的知識的心去廣播,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稍為用心去多讀書。
    Jackie Kwok
    Jackie Kwok
    專門發表有關文學藝術與哲學短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