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新審美經濟 | 談價值經濟

2022/10/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潘罡 出版|時報出版
美,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似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但無疑的,「美感」確是有跡可循。
談美,甚至是談「審美」,在我的認知裡並沒有太多概念,尤其背後可能涉及的心理學、美學甚至是哲學,都是一般人很難碰觸到的概念,對於我而言更是不敢想像的遙遠,若不是平時花時間專研或是本身投入於相關產業,實在很難碰觸到這一塊。
本書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助理教授潘罡所寫,曾經打滾於媒體與新聞界,潘罡無倫在藝術的理論或實務上的經歷都非常驚人,同時,他的名聲也不僅止於台灣,更經常參與兩岸間的各式文化藝術研討中,因此,這本書無論在學術面、實務面,我想都算是一本想當有影響力的作品。
首先必須強調,因為我本身並非藝術相關學系出生,所以無論在理論上和實務上對於藝術文化研究實際並沒有太深的了解,也因此,在閱讀本書的難度上非常之高,即便讀完也很難說完全的理解。尤其是書中不乏大量專有名詞,更有許多藝術理論的延伸與討論,只能一邊查詢資料一邊閱讀。其實在閱讀當下甚至懷疑這本書應該已經屬於專書的領域,所以書評也只能淺談在本書中得到的一點想法,更有可能大錯特錯。
書中,則從審美經驗的當代研究談起,包含一些名詞解釋和審美學的發展,一路延伸至當代的文化與思想,而作者也在書中前半部花費大量心力討論了關於審美、美學的區別。由古典形式主義美學到現代人的審美經驗,最後帶出整本書的主軸—審美經濟與新審美經濟。

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發生於一個連續的感知狀態中,包含啟動、發展與圓滿得實踐過程;其中,品味判斷的材料被充實而達至完美,整個經驗內在圓滿融合,這是最獨特的一種人生體驗。」
你是否曾經想過,怎樣的行為能夠被稱為審美?事實上,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在審美。上班在捷運上看到的廣告招牌、同事的妝髮穿搭、耳機裡聆聽的各類音樂、下班挑選一部喜歡的電影影集,這樣連續的審美選擇,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獨特,也在暗地裡培養我們獨特的審美理解。
若不談審美經驗的理論,審美經驗與美感體驗最大的差別在於審美是屬於更加感官感受的感性認知,現代藝術的不只存在於高大上的高級藝術中,甚至不僅體現於通俗藝術,更多的是與生活體驗、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設計之中。而正因為審美與生活緊密結合,也由其中發展出了審美經濟的概念。

新審美經濟

人類文明史上,歷經了數次的經濟轉變,從最初的農業經濟,到工業革命引發的工業經濟,而現代文明在科技與商業行為的演進下,逐漸形成現代的審美經濟形態,這樣的經濟型態,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等一般以用途、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取而代之的是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相互結合的新興經濟型態。
正如日本美學大師水野學在【價值,從視野開始】中所述,文明所代表的是以品味、美感與直覺支撐,追求有意義的價值為發展的社會,從「實用的價值」來到「有意義的價值」,現代企業也需要將產品場景化和感官化,創造出更加通俗且更吸引人的視覺元素和其他感官元素,讓使用者從體驗與審美中,達到自然傳播的經濟效益。
而在這本書中,潘罡其實又針對了新審美經濟中的不同元素,分別探討了「沉浸式immersive」、「奇觀spectacle」、「可愛cutness」與「認同與振奮identity & thymos」四大範疇,分別討論其在現代社會中所代表的價值與意義,並從理論上分析。但這些概念實在太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這邊就不獻醜了。

作為審美經濟的參與者

從實用到價值,審美經濟的出現,讓社會必須重視審美趣味的營造。在實用之於,產品更需要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而這些需求則又會反過來直接影響我們每個人的日常選擇和價值判斷,在這樣的相互影響之下,美學更進一步影響了現代社會中產品研發、設計、傳播和經營模式,也改變了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作為消費者,我們的審美體驗同時也正在塑造全新的社會樣貌,因此,比起傳統經濟中所重視的是資源,審美經濟裡更重視的反而是個人以及個人背後所代表的價值理念。無論是流行文化或是高端藝術,這個時代勢必將更加個人化,而我們也必須要認真思考每件商品後面所代表的價值與意涵。

小結

千頭萬緒,這大概是我開始撰寫書評以來最難寫的一本書了。太多陌生的理論和概念在這本書裡縱橫交錯,集結成一章讓人很難跨越的網,雖然很喜歡閱讀這本書時所帶來的挑戰性和啟發,但也很難保證自己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已經足夠讓我對這本書做評論,只能說是一本非常專業的書。
但也因此,老實說我個人很難推薦這本書給一般讀者,也想不出理由。除非你本來就對於藝術與美學有著獨到的理解,或是對於藝術文化領域有很高的領悟和想法,倒是可以閱讀看看。推薦給那個獨特的你。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