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After Dark》、後現代文學

2023/01/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了主題為「城市與文學」的網上課程,企圖是以較具體的城市的框架,幻想可借旅遊的吸引力,引導學員欣賞文學作品,但實行起來,才知道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第一堂講京都,選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以及川端康成的《美麗與哀愁》,《金閣寺》的結構複雜得很,小説人物的內心想法與行動,其實遙遙扣連、呼應著二戰時期歷史事件,講解起來頗為費力。第二堂講東京,選了夏目漱石的《從此以後》及村上春樹的《After Dark》,卻又一次領悟到自己憑對作品的模糊記憶去訂立書單,簡直是替自己設立複雜迷宮,走進去真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可掌握線索找到出路。
坊間大都以為夏目漱石的《從此以後》是「通姦文學」類型的典範作品,但如果認真去讀,應為屬於「私小説」「I Novel 」的類型,即是以「我」的視點去觀看、追尋、鋪陳,世界的種種現象,並從中摸索、質疑、猶疑自己/意識出的多方位(流動)的位置。男主角代助是同時在多角度的世界中存在,文中描述的愛情故事,乃是他接觸感受的世界許多方向的其中一角,正如由不同方向湧來的浪不斷衝往岸上,人的感應就有如海灘上的沙石,對應浪的作用力,回送展示不同節奏的反作用力:主角其實是在多面向的世界中起起伏伏地活著…愛情給予他衝出一己觀察/觀賞的位置而觸發行動,感到世界燃燒起來,但這也何嘗不是節奏在某一段落的爆發的高潮,之後,無止盡的浪頭還是會一個蓋過一個的陸續有來而成為人生的歷程…《從此以後》的最後段落並不是完整故事的完美結果,而是行動的蓄勢待發,男主代助超現實地感受到身邊周圍都是紅色的,有如烈火般燒起來,但在具體實際世界如何實際行動,還有待作者寫下去!
夏目漱石在1909年寫下超前其時代的小說,成為日本現代文學的典範,甚至有某些部份超越了「現代性」,出現了某程度的多焦點意識流描述及互文性/intertexuality(例如有一段説及代助不斷思前想後考慮,應否參考/挪用外國小說直接露骨的情話向愛人三千代表白,最後還是讓説話藏在肚子中,而三千代[二十世紀初的傳統日本女性]卻單刀直入地説:「寂寞得不能自已,請再來![淋さむしくつていけないから、又来て頂戴]」)。 而村上春樹的中篇小説《After Dark》卻是最極緻的後現代小說的典範,那是一本極度有示範作用的作品,因為它把所有「後現代主義文學」的9大基本特質(Pastiche: 模仿;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Metafiction: 後設小說;Temporal Distortion: 時序扭曲;Minimalism: 焦點過度放在微細情況Maximalism:過度詳細描述;Magical Realism: 魔幻情節滲進實景;Faction虛實不分;Reader Involvement讀者參與)都囊括其中,簡直可以説是一本教科書!
很多人分析小說,總是自然而然地去找「故事」主題及骨幹情節,例如《從此以後》就是男主角代助與女主角三千代的「不倫之亂」,《After Dark》淺井瑪麗與高橋的邂逅,然後就把書中所有「其他」描述都視為不太重要,垃輔助的副綫,而沒有能力有如觀賞15 世紀畫家Bosch的作品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一樣,把作品攤平來看,每一寸時空情節人物敍事手法,如何與其他每一寸時空或對應扣上、或對立矛盾錯位、或平行模糊交接地構成作品,同時,也不能理解到作品本身,其實並無構成一完整圓滿的整體,書中的時空背景、人物關係、行動情節,全部是多元開放的,在千千萬萬文本中,只是某一個片面的組織、暫時的停留,每一本作品,都是面向其他作品片面接納、回應、拒絕的可能性⋯⋯
我備了好幾天的課,發覺由很具體的以真實城市空間引導讀者了解作品的原意,漸漸,無法不轉換成介紹讀者以非傳統,非故有的進路去閱讀小說。
然而,恐怕那所謂超越傳統,非故有的進路,已經是存在很久的進路:在英國,A-level English的考生, 必定要認識「後現代主義文學」。然而,在華文文化世界中,備受稱頌的村上春樹,又是否真正有很多讀者/粉絲深入認識呢?
Jackie Kwok
Jackie Kwok
專門發表有關文學藝術與哲學短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