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對台的柔性統戰與滲透,也是我長期關注的領域,雖然為此寫過不少東西,但投去某些媒體以後,大概是跟他們沒有明說的內部組織文化(例如自由時報這幾年來明顯向英系傾斜,從新聞標題、報紙大小社論,再到讀者投書的部份,都有明顯華國化的趨勢;至於思想坦克這間「進步」的網路媒體更不用說了)相扞格,所以獲得登用的情況也不多,這篇2022年年中的文章,算是筆者有感於當時時事後所留下來的思考軌跡,從2023年的現在回頭來看,蔡總統與她的政府連禁止抖音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夠在文化上建起抗中保台的心防?她與她的政府,被選民質疑抗中保台的真意與誠心,也實在是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本文除錯別字等瑕疵以外,保留當時諸般樣態、不另更動其他文字。
一切文責由筆者自負。
正文
近期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在網路及行動應用APP等領域的對台新型統戰手法的關注,有重新升高的趨勢。
先是花蓮尹姓男子與其中國裔妻子,夫妻不僅在赴中國受訓後成為該國對台網軍,更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各自假造身份在臉書申請多個帳號、多度散播與疫情相關的不實謠言,在被捕並遭起訴後,循認罪協商機制請求法院從輕量刑,
花蓮地院在5月初輕判尹男與其妻各數月有期徒刑及多日拘役,因此一度引發社會對中國網軍養成機制及在台活動的關注;其後,有媒體在5月中揭露
中國招募台灣網紅赴該國受訓,在YouTube等影音網站、或抖音及小紅書等行動應用APP上活動,不時配合中國對台不同議題操作,影響這些網站或APP使用者—特別是台灣的年輕人—對這些議題、乃至於中國的觀感,在獲得國安當局及部份立委的重視之餘,也激起朝野及社會各界重新開始討論「這些行為能夠用什麼樣的法律進行規制」、以及「有無追加立法」的需求等等的討論。
另外,台灣社會對於晚近高中以下學生受到中國各種文化產品及娛樂物的浸淫以後,所產生的「對來自中國的行動應用APP的安全性、隱私等方面,缺乏足夠的警戒意識」、「同儕間流行用語中國化」,以及「主動學習書寫簡體字」等足以被認為是遭中國文化侵略象徵的現象,也不時有所論議,甚至已經讓台灣部份民眾產生「新生代會不會因此成為『天然統世代』」的憂心。
不過,中國對台的柔性文化統戰,真的只有侷限在網路上的臉書等社群媒體、YouTube等影音網站,以及抖音或小紅書等行動應用APP等局部領域嗎?而政府對中國的柔性文化統戰,目前所採取的作法是否能夠妥善應對,也不免令有識者感到仍待商榷。
依筆者的長期觀察,中國對台柔性文化統戰,至少包含以下領域:
1.書籍。
近年台灣圖書出版品項數,原本在2017年達到4萬種的高峰以後,在2018~2020年呈現逐年萎縮下滑的趨勢,2020年甚至跌到僅剩3萬5千種,出版社每年引進的中國出版品品項也隨之跌破1000種大關;但,根據
國家圖書館在今年3月公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的實體加電子書發行種數竟飆升到近5萬8千種之譜,出版業者申報引進的中國出版品也回升到1千3百種之多。加上2020年底到2021年初,因為臺北市立圖書館原擬引進順應中國官方宣傳基調的中國童書繪本「等爸爸回家」一書所引發的中國文化統戰論議當中,文化部原本順勢要求出版業界「在引進中國出版品時,須經申請方能取得ISBN書號並獲得免稅優惠」,引發部份業者強烈反彈的事件,顯示台灣有部份出版業者對「引進中國出版品,經過『簡體轉繁體』等編輯手續以後在台灣出版」的方式,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的慣性。
中國出版品近年來在該國黨政當局的加強管制下,除了既有的書號制度以外,還加上更多的內容及版權等等枷鎖,該國本土出版品品質上也良莠不齊、而且還不時出現順應該國官方宣傳基調(「主旋律」)及其民族主義等觀點的情況,但出版商若能在選書過程中,發掘到具有熱銷潛力的品項(特別是在心理勵志書籍、以及符合國中小學生喜好的知識學習類漫畫等領域),或者能夠切入到特定客群(如BL輕小說)、作長期穩定的經營,仍有機會為出版社帶來業績,這也是部份業者在引進中國出版品方面依然樂此不疲的因素之一。而台灣的讀者,也就自然而然會有人或多或少受到這些中國出版品的觀點影響。
近年來,由於台灣出版市場及租書店的持續萎縮,中國大量寫手生產出的各種類型網路創作,未能實體化出版的部份,則會變成台灣不分年齡層在各種小說網站上觀覽的讀物(對,中國各種流派網路小說的台灣讀者,甚至廣到連中年歐吉桑都有的程度)。
2.影視作品。
雖然中國當局近年來從藝人收入、以及可得核准拍攝的電視節目及戲劇類型等面向,進一步加強對演藝界及藝人的管制,而且部份的中國電視劇,在攝製作業等方面,近2年間也不時受到該國的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但中國生產、或與其有關—例如愛奇藝及Bilibili等該國隨選影音網站購得版權,在其網站上獨家播放;或者這些網站以出資方/製作委員會一員等等的身份,多方面影響作品製作—的各種類型影視作品,仍然在中國黨政當局管制相對寬鬆的領域,繼續發揮其作用力。
例如以動畫來說,雖然中國近年來自製動畫的部數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放出風向的外國動畫「先審後播」制,也終於在近一兩季塵埃落定、開始施行,但筆者體感上並不認為「先審後播制影響到中國人按季收看日本當季電視動畫」的情況有變得比較有感,雖然Bilibili之類的影音網站都會審查、或甚至多少刪減其內容,但大致上中國人至今依然是「馬照跑,舞照跳」。
3.行動應用APP
這裡要分成幾個部份進行說明:
(1).中資手機遊戲
中國過去蓬勃發展的手機遊戲(以下簡稱「手遊」)產業,由於最近幾年中國當局透過核發版號(沒有拿到當局核發的版號就不能在中國境內上市,而版號核發時斷時續),以及對遊戲中的角色人設及衣裝、還有遊戲文本等內容的等等的審查,對手遊市場進行管制的態勢有加劇的情況,因此近年來中國手遊業者紛紛以「走出國外」(「出洋」)的方式,作為規避該國國內審查壓力與開拓國外市場的手段,而台灣正是成為中國手遊業者開拓國外市場的試金石。
有些中資手遊可能會透過資本層層轉移的方式,令人無法一見即知其資本來源,另外有些則會由中國原廠在台灣開設的代理商,負責營運或部份作業。後者的情況也及於中國廠商所代理的部份日本手遊,例如FGO台灣繁體中文版,名目上是智冠科技代理,實際上版本來自於中國Bilibili的簡體中文版,智冠科技主要是負責繁體化等事項;而且Bilibili在台灣的子公司般的存在—小萌Komoe,還負責多款遊戲的在台營運,例如繁體中文版即將於下個月開始營運的日本知名手機遊戲「賽馬娘」,就是由小萌代理,實際上極有可能是因為自知在中國獲取版號無望,遂而在台灣開設繁體中文版,以希望中國玩家轉移陣地。
而這些中資手遊在台灣,有些較熱門的作品經常可以佔據台灣Google play課金榜上前十名的其中幾名,甚至可以這麼說,「台灣玩家在中資或中國廠商代理的手遊課金,也變成中國發展軍備及從事軍機繞台等挑釁行為的其中一小部份經費」。
(2).其他行動應用
例如以短影音、跟各種在外人看來荒誕不經的挑戰行為等等要素,作為其賣點、吸引國小到大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成為其用戶的「抖音」;以及以「作為國中~20多歲年輕女性中,美妝、穿搭、生活等各種指引」為賣點的「小紅書」,這些行動應用APP的用戶,經常在用語、言談、行為及其他各種觀點方面,會受到其間網紅及用戶同儕的影響,進而潛移默化用戶的各種觀念。
而蔡總統領導的民進黨政府,在這6年間,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跟方式,應對中國在文化領域的柔性總體戰?很遺憾的,恕筆者直言:
1.1997~2002年期間擔任韓國大統領(總統)的金大中,在其任內擘畫韓國影視流行及其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藍圖,因此「韓流」逐漸興起,不僅發展至今、更向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多國持續發揮其影響力。
但蔡總統與民進黨政府,卻欠缺一套類似的藍圖,以台灣本位去思考各種內容產業應該如何興盛起來,而是以類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在處理問題。這樣的方式雖然可能能夠局部性地應對問題於一時,卻難以由點形成足夠的線與面,遑論對中國的柔性文化統戰,形成一貫的態度與戰略。
例如:台灣上市童書出現中國統戰宣傳品?清查,並要求廠商於引進中國書籍版權時,向文化部進行申報;中資手遊要如何管理?抱歉,這幾年一直沒有有效的管理方式,因為NCC及經濟部的官員們大多不熟悉中資手遊在台灣的營運方式、以及其內容可能對台灣玩家的影響;中國隨選影音網站以其台灣代理商為前驅,在台灣落地營運,怎麼辦?開罰,要求其限期改善或停業(例如
愛奇藝—歐銻銻娛樂事件);小紅書跟抖音上有中資網紅在帶風向?研議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反滲透法來辦,同時加強台灣學生的媒體識讀等能力。
2.而對台灣內容產業的發展,蔡政府雖然有對部份行業—例如出版業及書店業—進行稅賦減免,也零星發展出Taiwan+之類的影音網站,但卻普遍沒有生成新且足夠壯大的產業群落;甚至過去累積的基礎(例如CCC創作集之於中研院及文化內容策進院),也常常因為各種內外因素而不斷消磨、無法形成穩定的能量。
雖然民進黨政府至少在名目上,對文化發展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但,由於蔡總統在這6年來的國家定位立場演變軌跡,力求調和「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差異,在確立台灣自身的文化本位上尚有努力的空間,連帶影響到各相關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與開展,卒致台灣至今仍遭受中國柔性文化統戰的相當影響。在此,筆者強烈希望政府能夠在未來的2年間,從強化台灣人對中心防、到建構並強化出足以抵抗中國柔性文化統戰的各種能力,能夠盡速急起直追,千萬不要等到真的出現「天然統」世代以後,再來為此徒呼負負,亡羊補牢,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