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中的隱形王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話說我理想中的投資標的,應該是要在一個即將起飛或是飛速增長中的產業,公司有獨特領先的產品,還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最好是由創辦人擔任CEO,同時創辦人也是本業專家。公司的產品已經受到客戶的肯定以及市場的驗證,以及未來營收有三倍、五倍甚至更多的成長空間,最後是目前的股價在合理的範圍。
今天要來探討的潛力股,是最近讓我覺得很有潛力的標的:Mobileye (MBLY)
說到自動駕駛,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的是 Tesla 的 FSD,但是對於傳統車廠而言(註一),受限於研發團隊的投資門檻,還有規模經濟的問題,目前車輛需要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或者是未來需要的自動駕駛的技術,直接向外採購是比較普遍的作法,而當今世上能提供端到端完整晶片方案的公司,Mobileye絕對是當今的隱形王者,Mobileye是以色列一家專門從事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AV)技術開發的公司。Mobileye成立於1999年,其總部位於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公司最初是以開發視覺感知技術為主,現在已經擴展到包括Lidar、雷達和高精度地圖等技術領域。Mobileye的技術已經得到全球眾多車輛製造商的廣泛採用,包括奧迪、寶馬、通用汽車、福特、豐田等。Mobileye的產品包括許多車輛安全功能,例如自動煞車、車道偏離警告、行車警示和行人檢測等。Mobileye也開發了用於自動駕駛的SuperVision技術。Mobileye於2017年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並成為英特爾的子公司。
註一: BMW and Mercedes-Benz 算是例外,他們分別與 Qualcomm and Nvidia 合作自主開發自駕系統。
關於 Mobileye 是否面臨到競爭,當然它也是有強大的競爭對手,例如高通(QCOM)與英偉達(NVDA)也同時在搶佔這個市場,然而高通與英偉達目前走的方向為提供標準化的晶片與參考平台,再交由車廠、合作的軟體公司、或是OEM廠商整合進自動駕駛的軟體。這點 Mobileye 走的是不一樣的路,但我認為也是更有高度競爭力的路,它將獨家研發的演算法,整合至專門的晶片,同時也利用已經出廠的車輛,幫它蒐集即時的路況資訊,上傳道雲端,整合成給自駕系統使用的地圖資訊。我們現在先來看它與高通與英偉達最新季度營收金額,請見表一,目前 Mobileye 上一季營收 5.65 億美元,位居首位,年增幅 58.7%,成長飛速。但是高通汽車部門的營收也高達 4.56億美元,年增幅更高,78.1%,也有可能超越 Mobileye,這可能是對於Mobileye是否能獨霸市場的的一個警訊,畢竟高通(註二)的車用晶片還包含著5G 數據通信,還有數位座艙娛樂系統的必備功能,更有可能對車廠進行捆綁銷售。產品策略上 Mobileye 過去是封閉式的系統(註三)而高通與英偉達走的是開放式架構的路,例如BMW、福斯、通用、中國「蔚小理」等一眾汽車製造商過去紛紛棄Mobileye而去,改與其它廠商合作,或自主研發。然而汽車廠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誰能成功躍進到 Level 4自駕(註四),誰能有最廣泛的應用情境,也就是不只侷限於高速公路,還有誰能通過嚴酷的真實路況測試,達成最安全的駕駛系統商譽,這都是投資與否需要預判的問題。
註二: 高通也有可能是有潛力的標的,值得再研究看看。
註三:Mobileye在2022年七月推出 EyeQ Kit,將SuperVision開放讓OEM廠商使用。
註四:Level 4簡單說,駕駛可以在車上閉眼睛睡覺。
表一:Mobileye, Qualcomm and Nvidia 在車用事業的營收
在市場潛力方面,不管電車或者油車甚至是氫氣車,先進駕駛輔助在現在已經是一般購車族要求的標配,在不久的將來,當 Level 4 自動駕駛車上市後(目前普遍只有 Level 2),更是各大車廠需要競相導入的必備功能。扣除掉 Tesla 以及與其它競爭對手合作的車廠,其它車廠都有可能是他的潛在客戶,目前Mobileye已經供貨給許多車廠,例如下圖一。
圖一:使用Eye-Q 2022年上市的車款,資料來源 2023 CES簡報
對於未來營收的展望,Mobileye預計在2030年之前透過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業務,其收入預測將超過170億美元 - 其中單就SuperVision產品預計的收入就高達35億美元,該產品僅在2021年第四季度推出。由於包括EyeQ6™片上系統等其他新產品的影響,隨著Mobileye在2022年增加了6360萬系統的預測未來銷售量,其預測未來ADAS的收入預測管道顯著增長,增加了67億美元的預測收入。
這樣的營收展望值得令人興奮嗎?其實並沒有。讓我們將170億除以七年,平均每年24億,對比2022年度營收18.7億,只能視為隔年增長28%,然後就持平了。然而在它最新的法說會內有說明,這170億美元的預估只是可見的訂單部份,只要Mobileye每年贏得的新業務繼續超過實際出貨量,這個數字將繼續增長。此外,這個數字不包括Mobileye的消費者自主駕駛車輛和移動出行服務的備貨。所以它是否有機會達成更高的營收成長?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技術競爭力。
在最新的法說會中,一位分析師問到,在半導體產業中不斷變化的競爭格局,包括大型供應商和專注於計算機視覺應用的細分市場競爭對手。隨著Mobileye想增加每輛車的內容並升級和提升客戶的自主水平,您目前如何看待競爭,並預見OEMs實現更高水平的自主性時,競爭將如何演變?
CEO(Amnon Shashua)回答道,當你進入那些高度複雜的系統時,半導體實際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半導體之上,你還有感知軟體、駕駛政策軟體、汽車控制軟體、地圖等等,將它們整合在一起遠遠超出了半導體業務的範疇,即使你談論基本的ADAS,它也只是一個帶有芯片的前置攝像頭。過去十年中,這種產品的優化和規模經濟使得新來者很難獲得市場份額。它已經高度優化,驗證非常昂貴,需要數百個PB的數據進行適當的驗證。如果你沒有任何顛覆性的新想法,想在這個高度優化的業務中占有市場份額是非常不可能的,除非某些原因導致現有企業無法交付。而我並不認為我們會停止交付。因此,市場份額的競爭在於複雜系統、SuperVision及更高級別的產品。我認為Mobileye在SuperVision類型的產品上明顯處於領先地位,除了特斯拉的FSD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一個產品能夠接近它。我們正在取得非常強勁的業績,越來越多的車廠和品牌都在使用。Chauffeur是另一個進步。因此,市場份額的競爭不會在低端ADAS,而是在更高級別的SuperVision等複雜系統上,而在那裡,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半導體業務的範疇。
從它CEO的回答,我們可以可以知道,自動駕駛並不是簡單地在晶片規格與效能上的競爭,還需要包含感知軟體、駕駛政策軟體、汽車控制軟體,還有我認為非常重要的資產:即時更新的道路圖標地圖資料,資料是從已經售出的汽車EyeQ套件,透過OTA上傳到雲端,組成Mobileye RoadBook,目前蒐集到的地圖涵蓋了美國和歐洲幾乎所有的道路。在中國,吉利汽車的ZEEKR 001也採用了SuperVision,預計也會開始逐步建立中國的地圖資料。所以我認為Mobileye在自駕系統上,因為這些蒐集到的道路圖標地圖資料,享有先行者的優勢。
我看好Mobileye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創辦人就是電腦視覺的專家。Mobileye的創辦人是Amnon Shashua和Ziv Aviram。其中,Amnon Shashua是公司的主要技術領袖和執行長。Amnon Shashua於1960年出生於以色列,畢業於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並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過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並獲得了多個國際研究獎項和學術榮譽。Amnon Shashua在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慧領域具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經驗。他是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專家,在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智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成就。他的技術貢獻和創新研究被廣泛引用,包括在超過150個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近300篇論文,並擁有超過30個專利。Amnon Shashua在創辦Mobileye之前曾是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在Mobileye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他以其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創新思維,帶領團隊開發了多個領先的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技術。他的技術創新和領導地位為Mobileye的成功和全球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
諸多面向來看,Mobileye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中的資金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目前的股價享受著很高的估值。它在去年十月IPO首日交易結束時,Mobileye的股價上漲了38%,達到每股27.6美元,市值超過了230億美元,而到 2023/02/27日收盤,市值上漲到303億美元,P/E Non-GAAP (FWD)為 56.1 倍,Price / Sales (FWD)為 13.5 倍,EV / EBITDA (FWD)為 45 倍,在這麼高的估值倍數下,如果接下來它遇到一兩次營收成長的放緩,股價可能就會迅速的大幅跌落,這也是目前投資 Mobileye 的估值風險。
另外還有競爭風險、研發風險與監管風險,競爭風險方面就是例如面臨高通(QCOM)的競爭,因為高通的車用晶片還包含著5G 數據通信,還有數位座艙娛樂系統的必備功能,更有可能對車廠進行捆綁銷售,有可能會比 Mobileye 更有價格上的競爭力。研發上也有可能遇到瓶頸,延遲了產品的推出與銷售。最後就是當Mobileye的客戶要跨入全自動駕駛,各國的法規能否開放,會不會受到一些組織在安全議題上的杯葛,以及監管單位的調查與限制,都是未知的風險。
綜合還看,我認為 Mobileye 是個很不錯的投資機會,可惜目前的股價並不便宜,因此多些耐心,採用分批買入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當今經濟環境波動不安,讓許多投資人不知所措,但是歷史證明,無論在牛市或熊市中,市場中總是蘊藏著許多未被注意到的潛力股。在『潛力股在哪?』這個專欄中,我將帶您一同探索這些隱藏在市場噪音中的股票寶藏,並透過我業餘的探索,還有不專業的分析研究,為您解析其投資潛力。請開始關注本專欄,讓我們一同為投資之路開啟一條新的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陣子在研究自動駕駛技術,還記得2021年我當時分享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那時候特斯拉還有雷達、沒有occupancy networks、自動標記算法和虛擬場景構建算法都沒有現在完善,那個時候特斯拉使用BEV鳥瞰圖來進行感知融合計算深度,再配上蒙地卡羅決策樹的方法來進行道路決策,後面一步步提升感知
為什麼歐美日傳統車廠對Nvidia自動駕駛技術上積極度不如中國大陸高? 之前M大留言也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問題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阿財,阿財簡單分享兩個觀點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從業人員補充。 首先,很簡單的點是,L2級別(包含L2+)這幾年早已是對岸車廠的標配換而言之,你沒有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
NVIDIA發表會後不只讓AMD備感壓力,在車用晶片領域,高通跟Nvidia勢必有一場精彩的較量。 這邊先簡單說一下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的晶片配置(基本上傳統車廠也會慢慢跟上)。通常目前的汽車可以將運算分成智駕座艙SoC和自動駕駛SoC。現在車子的功能越來越多,所以對智駕座艙的SoC的算力需求也提
Thumbnail
伊隆·馬斯克的大膽預測和投資行爲一直是科技與汽車界的熱門話題。最近,他宣布預計在2025年底推出新的特斯拉車型,並可能在2024年底開始生產,這一消息令特斯拉的股價獲得了提升。然而,圍繞全自動駕駛(FSD)軟體的炒作,以及其目前尚未達到完全可靠程度的現實,引發了人們對於特斯拉未來的長期擔憂。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比亞迪(BYD)是中國汽車製造巨頭,正加速海外市場的拓展。在美國市場的挑戰中,比亞迪正在積極進軍其他國家,並取得初步成功。為了鞏固市場地位,比亞迪在全球範圍內設立生產基地。公司將海外市場的生產線轉移到友好地區,並在多個國家啟動工廠建設項目。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全球電車銷量冠軍比亞迪(BYD)2023營收估超過6000億港幣,銷量超過300萬台(YoY+62.3%),繼續站穩全球電車銷量冠軍。 據中國券商報告,BYD於2024/2025汽車銷量為440/510萬量(出口比重14%/20%),顯示中國第一電車品牌拓展全球企圖心。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最近在銷量上超越美國的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而近期,比亞迪也正在越南興建新的工廠,期望打造東南亞的電動車供應鏈。 比亞迪是總部位於深圳的電動車製造商,成立於1995年。 在過去的幾年,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持續成長,該公司更擁有自己的電池生產線,這使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陣子在研究自動駕駛技術,還記得2021年我當時分享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那時候特斯拉還有雷達、沒有occupancy networks、自動標記算法和虛擬場景構建算法都沒有現在完善,那個時候特斯拉使用BEV鳥瞰圖來進行感知融合計算深度,再配上蒙地卡羅決策樹的方法來進行道路決策,後面一步步提升感知
為什麼歐美日傳統車廠對Nvidia自動駕駛技術上積極度不如中國大陸高? 之前M大留言也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問題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阿財,阿財簡單分享兩個觀點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從業人員補充。 首先,很簡單的點是,L2級別(包含L2+)這幾年早已是對岸車廠的標配換而言之,你沒有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
NVIDIA發表會後不只讓AMD備感壓力,在車用晶片領域,高通跟Nvidia勢必有一場精彩的較量。 這邊先簡單說一下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的晶片配置(基本上傳統車廠也會慢慢跟上)。通常目前的汽車可以將運算分成智駕座艙SoC和自動駕駛SoC。現在車子的功能越來越多,所以對智駕座艙的SoC的算力需求也提
Thumbnail
伊隆·馬斯克的大膽預測和投資行爲一直是科技與汽車界的熱門話題。最近,他宣布預計在2025年底推出新的特斯拉車型,並可能在2024年底開始生產,這一消息令特斯拉的股價獲得了提升。然而,圍繞全自動駕駛(FSD)軟體的炒作,以及其目前尚未達到完全可靠程度的現實,引發了人們對於特斯拉未來的長期擔憂。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比亞迪(BYD)是中國汽車製造巨頭,正加速海外市場的拓展。在美國市場的挑戰中,比亞迪正在積極進軍其他國家,並取得初步成功。為了鞏固市場地位,比亞迪在全球範圍內設立生產基地。公司將海外市場的生產線轉移到友好地區,並在多個國家啟動工廠建設項目。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全球電車銷量冠軍比亞迪(BYD)2023營收估超過6000億港幣,銷量超過300萬台(YoY+62.3%),繼續站穩全球電車銷量冠軍。 據中國券商報告,BYD於2024/2025汽車銷量為440/510萬量(出口比重14%/20%),顯示中國第一電車品牌拓展全球企圖心。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最近在銷量上超越美國的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而近期,比亞迪也正在越南興建新的工廠,期望打造東南亞的電動車供應鏈。 比亞迪是總部位於深圳的電動車製造商,成立於1995年。 在過去的幾年,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持續成長,該公司更擁有自己的電池生產線,這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