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觀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生活之中,在閱讀之中,各種形式的作品,眼花撩亂的出現在你我的眼前,是什麼讓我們看的方式與眾不同?你的成長背景,你的經歷,你的各種習慣和生命的價值觀所造就的,這麼一個你,這麼一個我,我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觀察人、事、物運行,然後進行分析,思考和判斷,直到那個人、事、物在你的腦海中形成印象,你是以什麼作為基準的呢?
我近期發現,其實我常常是下意識的戴著一層濾鏡,透過這個濾鏡,我能夠看見所有我想看見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我非常輕易的就忽略了,只因為那其中有我不想明白、理解的事情。這事實上帶給我很多的侷限性,因為片面的了解事情,而非全貌時,很容易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產生誤解,知道一個事件的脈絡,我們才能更加理性的思考,覺察問題,並找出解決的辦法。而這通常發生在我忘記自我覺察的時候,在我發現這點之後,我開始持續地問我自己,造成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我該如何解決?如果無法解決,我該尋求誰的幫助?我發現的問題是我獨有的嗎?是或不是的區別在哪裡?我該如何開始行動?我能做出那些積極選擇?

如果在某些時刻,我們多問自己為什麼,以行動來代替那些不理性的負面想法,真正的去執行,尋求方法,在對人事物做出自己的觀點,做出判斷之後,是否可以表現得更好呢?我在很多的書中都看過一種說法,也在很多的演講重複的聽過相似的論調,那就是:「能使你受傷的,只有你自己。」乍看之下這彷彿是在說,受害者即是加害者,但那並不是這句話的原意,它想說的是,除非你給別人傷害你的權利,別人真正的才能傷害到你,事實上,你永遠可以選擇你對事件的行動與反應,這是我近期獲得的最好的提醒,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觀點的扭轉,全新的認知方式,與你分享。
avatar-img
31會員
173內容數
記錄當下的我對於事情的看法,將他們集結起來,或許就是我在別人眼中的模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做人做事的盲點,那個盲點是生活慣性養成的,也就是習性,習性成為「我」的一部份,就像眼睛長在臉上,看得到別人全身下上哪裡髒了破了,就是看不到自己臉上頂上背上的污穢,就這是盲點。接觸人群,做中學,透過別人的眼睛和嘴巴看見自己看不到的那部份,修行就是在修自己看不到的區塊,就像照鏡子,要時常擦拭心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你看到的、聽到的是你自己過濾出來的,那不是全部,不全然是真相!你只看到,聽到,感受到你想要的部分,不想要的根本就看不到,聽不見。 在生活中,我們常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滿,卻不曾察覺,這些反感實際上源於自己。每個讓我們不舒服的人,其實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與不足。 當我們批評他人時,那些
許多人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把責任推到外界,如此一來似乎保護了自我,但事實上,也錯失了讓自己更好的機會。若總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我們不僅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覺知者」。 覺知,並非排除外界的干擾,而是透過外界的現象進行自省。自省並非自責,而是一種自我觀照,這是引領我們真正成長的重要
Thumbnail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引言:今天的觀念解釋了你之所見何以不只影響你一個人 你會發現,思想層次的觀念有些時候會出現於知覺層次的觀念之前;而有時候,先後順序又正好相反。因為次序本來就無足輕重。思想及其結果實際上是同步的,因為因與果一向是不分的。
Thumbnail
當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源於我們個人的性格、經歷和價值觀。充滿質疑的眼光可能來自於過去的受傷或失望,讓我們變得謹慎小心;而充滿善意的眼光則可能源自於對人性的信任和樂觀的心態,使我們更能夠包容和理解他人。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特而個人化的,反映了我們內在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可以用充滿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人事物 獨特的觀點和應對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些經歷自動化 遇到什麼就用那個模式去應對 但其實你每一個境遇 都是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 你才會感受和體驗到它是長這樣 如果你放下你固有的視野 去感受每一個現在 不帶著批判去體驗它 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只是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做人做事的盲點,那個盲點是生活慣性養成的,也就是習性,習性成為「我」的一部份,就像眼睛長在臉上,看得到別人全身下上哪裡髒了破了,就是看不到自己臉上頂上背上的污穢,就這是盲點。接觸人群,做中學,透過別人的眼睛和嘴巴看見自己看不到的那部份,修行就是在修自己看不到的區塊,就像照鏡子,要時常擦拭心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你看到的、聽到的是你自己過濾出來的,那不是全部,不全然是真相!你只看到,聽到,感受到你想要的部分,不想要的根本就看不到,聽不見。 在生活中,我們常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滿,卻不曾察覺,這些反感實際上源於自己。每個讓我們不舒服的人,其實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與不足。 當我們批評他人時,那些
許多人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把責任推到外界,如此一來似乎保護了自我,但事實上,也錯失了讓自己更好的機會。若總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我們不僅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覺知者」。 覺知,並非排除外界的干擾,而是透過外界的現象進行自省。自省並非自責,而是一種自我觀照,這是引領我們真正成長的重要
Thumbnail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引言:今天的觀念解釋了你之所見何以不只影響你一個人 你會發現,思想層次的觀念有些時候會出現於知覺層次的觀念之前;而有時候,先後順序又正好相反。因為次序本來就無足輕重。思想及其結果實際上是同步的,因為因與果一向是不分的。
Thumbnail
當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源於我們個人的性格、經歷和價值觀。充滿質疑的眼光可能來自於過去的受傷或失望,讓我們變得謹慎小心;而充滿善意的眼光則可能源自於對人性的信任和樂觀的心態,使我們更能夠包容和理解他人。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特而個人化的,反映了我們內在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可以用充滿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人事物 獨特的觀點和應對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些經歷自動化 遇到什麼就用那個模式去應對 但其實你每一個境遇 都是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 你才會感受和體驗到它是長這樣 如果你放下你固有的視野 去感受每一個現在 不帶著批判去體驗它 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只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