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書籍】滝川一廣-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一)

2023/03/17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整 體 評 分:★★★★★
  • 實用性評分:★★★★★
  • 回看率評分:★★★★★
滝川一廣-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書本基本介紹

  • 作者:滝川一廣, 黃雅芬, 陳玉蘭
  • 譯者:王薇婷
  • 出版社:新手父母
  • 出版日期:2020/12/19
  • ISBN:9789865752880
  • 商品規格:平裝 / 560頁 / 21 x 14.8 x 2.75 cm / 雙色印刷
  • 語言:繁體中文
  • 適讀年齡:20歲~99歲

※書本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1.滝川一廣
在兒童臨床照護中,包括保育人員、教育人員、雙親等等,非專業醫療人員的參與程度相當高,更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記載許多有別於既有觀念的全新想法與觀點。因此希望這是一本讓沒有任何精神醫學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一般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加以實踐的精神醫學書籍。

1947年出生於名古屋。自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進入同大學的精神醫學教室(木村敏教授、中井久夫副教授主持)。曾於岐阜醫院任職,後轉至名古屋市兒童福祉中心。1995年轉往東京青木醫院任職。1999年起,調任至愛知教育大學兒童發展障礙教育教室及同治療教育中心。2003年升為大正大學人類科學系教授。2009年起,擔任學習院大學文學系臨床心理學專任教授,018年退休。

主要著作包括:
《家庭裡的孩子 學校裡的孩子》(暫譯)、《「心」是在哪裡壞掉的?》(暫譯)、《「心」是被誰弄壞的?》(暫譯)、《「心」要從哪裡培養?》(暫譯)、《「心」的本質為何?》(暫譯)、《全新青春期形象與精神療法》(暫譯)、《上學的意義、休息的意義》(暫譯)、《兒童養育及其臨床》(暫譯)等。另外,也是日本評論社出版的雜誌書《養育科學》的共同編輯。
2.黃雅芬
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
相關著作:《圖解 適齡教養ADHD、亞斯伯格、自閉症》

3.陳玉蘭 
台北榮總早療中心兒童職能治療組長

◎譯者簡介

王薇婷
日本廣島大研究所畢。研究日本文學也熱愛日本漫畫。目前為兼職譯者。譯有《搞懂孩子的感覺統合問題:從玩中解決孩子的成長.學習問題.促進大腦發展》《科學玩很大:輕鬆理解學校自然課,激發孩子創意滿滿的科展魂》《不要急,慢慢說!教養青春期孩子的33帖特效處方》等。

※書本內容介紹

40年臨床經驗、資深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教養指南!找出適合的教養方式陪伴慢飛的孩子走出生命幽谷!我們常聽到自閉症、智能障礙、學習障礙、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甚至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些名詞聽似熟悉卻實則陌生,為什麼醫師會這樣診斷我的孩子?孩子坐不住是否真的是過動?孩子學寫字教很多次還是學不會,看不懂文章,是否學習障礙?當你看完本書就會有豁然開朗,發出「喔!原來如此」的感嘆!誰需要這本書?‧慢飛兒家長 ‧國中小學與幼教老師 ‧心理衛生人員 ‧醫療護理人員 ‧心理、醫學系學生

■本書結合理論與實踐,縱使不具備任何相關知識,都能輕鬆閱讀
■為了滿足讀者各自所關心與需求,不論從哪個章節入手皆無障礙
■希望大家將本書當成是「閱讀用教科書」而非「參考用教科書」

不論是ASD自閉症類群障礙、ADHD、亞斯伯格、學習障礙或智能障礙,或者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的孩子,所有類型的發展遲緩都有其共通之處。本書透過解說,依照不同狀況,提出不同對應方法,用理解、接納及同理心,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一部:首先要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 兒童是持續成長茁壯的存在
  • 兒童是活在社會裡
  • 兒童的培育與照顧,不可能跟教科書一模一樣

第一章:如何定義「心」

探討哲學、科學、精神醫學、日常生活的心,最後說明「心」是共同的世界,與精神障礙的「心」之狀態,其實我看了很多次,我都看不是很明白,內容其實也不是很艱深,但是內容就是很哲學,哲學這種東西真的很玄學

第二章:精神醫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介紹精神醫學的起源與過程,最具有代表性是失語症、麻痺性癡呆的研究。講解正統精神醫學與動力取向精神醫學的不同,動力取向精神醫學主張精神現象並非靜態而是屬於動態。說明佛洛伊德與沙利文的理論,最後講解兒童精神醫學的起源

第三章: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

說明疾病如何分類(病灶、病因、病理),精神障礙在傳統的診斷分類是身心二元論(外因與心因),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障礙和心理障礙,當然也有不符合此分類(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所以第三類就是內因性精神障礙,舉例:外因性精神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中毒性精神障礙、症狀性精神障礙)、內因性精神障礙(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心因性精神障礙【心因反應、神經症(現實神經症、外傷神經症、精神神經症)】,最後講解傳統診斷分類的缺點(每個人對於疾病的見解都不同)
精神障礙在操作型的診斷分類是根據症狀,優點是根據條列式的判斷任何人的結果都相同,缺點是無法針對個人實際情況做更詳細的診斷,最後講解兒童精神醫學的診斷分類,因為大人是屬於精神(心智)發展完成後的失衡,兒童是精神(心智)發展過程中的失衡,所以分類要區分開來,兒童精神醫學的分類而在每個地方的又有所不同,EX:教育上獲得資源的障礙分類(智能障礙、視覺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共12項),最後說明精神醫學的診斷,講解診斷是將疾病分類,就算無法診斷也能提供援助且又意義的

第四章:該如何理解精神(心智)發展

解釋心不是只有腦就能成立,會視社會狀況而改變,且運作是複雜多崎很難有一個理論可以囊括一切。說明精神(心智)發展是由辨識發展關係發展所構築,以及辨識與認知的區別和精神(心智)發展的基本構造

第五章:皮亞傑的發展論

解釋發展論(同化與調解、均衡化、知性的發展),講解基模的定義(某種聯繫的事物,在腦中所描繪出的感覺印象)與缺點,發展四階段【1.感覺運動期(物體恆存概念)、2.前運思期(萬物皆有靈論、自我中心性)、3.具體運思期(可邏輯思考但無法推理相關事物)、4.形式運思期(抽象概念的形成)】,最後說明精神(心智)發展的最終階段(數學知性的邏輯)

第六章:佛洛伊德的發展論

研究人類心靈的非合理性,大腦組織沒有病變,身心卻出現不合理現象(恐慌症、強迫症、恐懼症),講解幼兒期性欲、欲利的說明,解釋人格發展5階段【1.口腔期(0-1歲)(哺乳);2.肛門期(1-3歲)(如廁訓練如同帶領兒童進入社會、文化規範的世界);3.性器期(3-6歲)(了解兩性的關係-男女);4.潛伏期(6-12歲)(重心由家庭轉換到外面世界);5.兩性期(12歲左右)(邁向成人世界)】

第七章:精神(心智)發展歷程

精神(心智)發展歷程非直線成長,而是曲線(發展期)逐漸水平(成人),是因為精神機能架構邁向完成體的過程,而每個人的呈現的狀態與程度都不同,有可能未抵達高點就趨近於水平(低於社會平均值),也有可能高於水平。解釋推動精神(心智)發展的力量之間的關係(1.大腦的生物學基礎;2.對關係採取主動的態度;3.營養、物理化學的感覺、知覺刺激;4.與已完成精神(心智)發展的人們之往來),最後說明為什麼會產生個人差異(生理群、病理群)

第八章:「共有」發展的精神(心智)發展

剛出生的新生兒對於陌生的環境充滿不安全感與渾沌的知覺刺激,所以大部分淺眠是為了避開過度刺激,照顧者為了不讓新生兒被打擾所以打造安穩的環境,此時新生兒感到安全時就會露出微笑,微笑是交流的起點,只有人類會出現的現象
當新生兒感到不安全時會哭泣(肚子餓、溫度感到冷熱、屁股感到濕濕或黏黏的,一種尚未認清楚的刺激感),撇除生物遇到危險時會發出聲音警告,另一種表達的方式就是訴求(主動告知照顧者自己的不適、需要保護者照顧的信任感),也可以視為一種依附的行為(靠照顧者保護自身安全,要雙向互動才能成立-我保護你、你也要躲在我身後),除了照顧者會維持生存權(飲食照顧、衛生管理),促近親子關係的活動也會加入(抱抱、親吻)
新生兒隨著經驗的累積,逐漸區分出不同感覺的認知能力(身體感覺心智化),不一樣的哭聲可以傳達不一樣的感覺,父母也會從哭聲的經驗聽出來需求(感覺體驗的共有)。3個月大時新生兒脖子開始變硬,可以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若未有興趣想進一步觀察探索活動,會導致進度落後會推遲脖子變硬的發育時程(脖子硬度也是發展遲緩的重要指標)
雖然對外面的事物感到有興趣,但最後注意力還會轉移到人(出生後4~5個月嬰兒會開始區分物品和人),因為人對嬰兒有反應,而且可以分辨照顧者是誰,對於陌生人會感到警惕(認生),當照顧者安撫嬰兒不要害怕(安全感),嬰兒開始對於陌生人感到好奇,看到陌生人與照顧者的相處好像讓人可以放心時,就會增加可以認識新的人(拓展社會人際關係)
新生兒除了哭還有發音-咕咕聲(單音節簡單發音、出生後1~2個月後),是一種生理性發聲不具有任何意義和作用,即便是重度聽障兒此階段也會有發聲,照顧者此時也會回應咕咕聲,一來一往之間咕咕聲逐漸轉換噠噠或叭叭聲(複雜的音節),就稱為牙牙語言(6個月大),因此牙牙語言也是一種指標
認知有人和物品的區別,再加上與人共有的安心,對外界的探索就變得更加活躍,此時嬰兒的運動能力也提升,照顧者與嬰兒的互動就更加複雜,此時物體恆存的概念(東西被蓋起來不見得就是消失),共享注意力也會在此發展(我看著某個地方,嬰兒也會順著我的眼神看某個地方,此時我們看的東西一樣,不用語言就會知道我們都在注意什麼地方),也會分清楚有意義關注的事物和沒意義關注的事物
當自己與對方是同類的感覺確立時,就會嘗試著模仿對方的行為(行為的共有)(10~11個月),學會模仿後精神(心智)發展就更上一層,比如學會湯匙吃飯,加快辨識的發展、促進嬰兒的去中心化發展,讓嬰兒由自身觀點改為對方的觀點了解外界,此時照顧者就開始引導嬰兒學會教養(如廁、穿脫衣服、洗手),已符合大眾社會的規範,讓嬰兒知道為了滿足自己的衝動與慾望,就要先學會控制,又稱為意志
接下來書本介紹更高端的發展-語言,1.語言的構造【指示性(辨識)、表達性(關係)】,EX:指示性(今天天氣是下雨)、表達性(今天天氣很糟糕),2.語言過程5階段【A.手指指示;B.單字階段(單語程度);C.複合詞階段(句子程度);D.文章階段(文章程度);E.語言的弦外之音】
值得畫重點的地方如下,1.手指指示的備註,視覺障礙的兒童並非看不到就有所阻礙,耳朵靠近仰賴聽覺的對象,需仰賴觸覺的對象有用手去摸,並非某處堵住了就無法前進;2.單字階段,由不同的事物找出共通點(貓:黑貓、白貓),由物品發展非實務(好吃、沒有)的動詞和形容詞,接下來就是代名詞(你我他)、方位詞(上下);3.複合詞階段,開始2個詞彙的組合,也代表對助詞關係的辨識開始;4.文章階段,比較完整的語言表現,學會關係的掌握與表現,連續詞(因為所以)、因果關係的運用;
最後書本介紹社會化,獲取語言能力後不再使用感覺或直覺來評斷這個環境,透過社會規範、意義來辨識與區分,脫離用體驗來了解世界的過程,也從自我中心主義移轉到去中心化,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觀察或體會,由人際關係從個人移轉到兩人關係再轉移到邁向三人的關係世界

※結論

首先前半部的章節,很多關於精神(心智)的部分很難理解,就跟你說國外的月亮比家鄉的月亮還要大又白的定義一樣,如何定義不同地方所觀看的角度是否不一樣就是一個議題,顏色白是淺白還是亮白也是一個問號,就跟作者書籍上寫的一樣,精神(心智)很難用一種語言或方式去表達,最後第八章就寫得很精采,透過一個嬰兒從出生到變幼童的過程中,運用精神(心智)的運鏡下去描寫,透過成長的軌跡來敘說理論,讓讀者體驗代入感更能理解所要說的理念,最後缺點還是要說一下,由於又是翻譯書籍的關係,有些文字的翻譯很難理解,這也不能怪翻譯者的關係,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不是同一個環境的人很難理解另一個環境的含意

參考資料(書籍及圖片)

  • 作者:滝川一廣, 黃雅芬, 陳玉蘭;出版社:新手父母;書籍: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博客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是以童書可以親子共讀書籍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