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龍女成佛為典範,探討新時代的性別議題

2023/04/02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最近與同事討論到〈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當中,龍女「變成男子」成佛一事,引發了我們對於這件事情的好奇,究竟龍女真的有「改轉成佛」嗎?以及龍女成佛的故事能帶給 21 世紀的我們哪些啟發呢?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自己的學習筆記,希望能與大家廣泛地交流意見。
以下使用創價學會版《妙法法華經並開結》、日蓮解釋《法華經》奧義的講義〈御義口傳〉(日興筆記)、日蓮的親筆信函(收錄於《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 文白並列本》),以及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與日本創價學會教學部幹部合著之《法華經的智慧》等書作為參考資料。

1. 龍女成佛的故事

〈提婆達多品〉前半明示了提婆達多的成佛,授予他「天王如來」的記別,釋迦牟尼佛(釋尊)講述其與提婆達多過去世的因緣,表示提婆達多的過去世「阿私仙人」是引導他成佛的善知識。
講完這則故事之後,多寶如來的隨從「智積菩薩」原本想說差不多可以離開了,這時,釋尊邀請智積菩薩停留一下,與另一位名叫「文殊師利」的菩薩針對妙法進行談論。
這時,文殊師利從大海中的娑竭羅龍宮涌現出來,兩人展開了一場對話。智積詢問文殊師利:「您在龍宮化導了多少眾生呢?」文殊師利表示他化導了無量眾生,之後,便有難以計量的眾生從大海中涌出,作為證明,智積為此表示高度讚揚,接著提問:「有沒有人非常勤奮努力地修行這部經,迅速成就佛道呢?」
這時,本文的主角「龍女」就此登場。龍女是娑竭羅龍王的 8 歲女兒,文殊師利稱讚她「智慧高,有天分」,不但領悟了佛的甚深法門,剎那間發菩提心,獲得不退轉的境地,而且對眾生充滿著慈悲之心,給予龍女極高肯定。
然而,或許是長久以來對「成佛」觀點的偏執,智積毫不留情地提出質疑「怎麼可能!」
智積所說的話,乍聽之下不無道理,他的論點是:釋尊在不可衡量的漫長期間從事難行、苦行,累積這麼多的功德才得以成就正覺(成佛),龍女怎麼可能在「須臾之間」就成佛呢?
智積話還沒說完,這時,龍女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行禮致敬後,並說出一段頌讚偈文,其中一句正是非常有名的「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闡明其關愛眾生的慈悲之心。
正當智積看似被說服,故事好似要結束時,這時人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提出了更尖銳的質疑,舍利弗不但跟智積一樣,認為成佛必須經歷長遠時間的苦行,更以女人之身具有所謂的「五障」,認定女人之身的她不可能迅速成佛。
年紀雖小但充滿智慧、且已經實際獲得無上正覺的龍女,將她身上的一顆寶珠獻給了釋尊,然後告訴舍利弗:「請以你的神通力來觀看我的成佛吧,我的成佛比起我獻上寶珠給釋尊的時間還要快!」龍女語畢,在轉瞬之間「變成男子」,展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之樣相,讓所有虛空會座上的眾生心生喜悅,獲得不退轉的境地,而原先提出質疑的智積、舍利弗等則「默然信受」。
可以說,這是一齣極富戲劇性的故事,當中雖然了充滿許多轉折與挑戰,但是龍女憑藉著圓融的智慧,一一應對,並以自身實證證明了成佛的事實。
龍女將寶珠獻給釋尊(Unknown, made by aristocrat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智積菩薩與舍利弗從一開始的質疑與不信,到最後默默不語、表示信受,套句現代人的語彙,相信他們心中一定是覺得被龍女的實證給「打臉」了,才會默默不語吧!
池田先生於《法華經的智慧》說,龍女成佛是一部「驕傲的男性敗給女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信心也比不過龍女」的故事,更是以實證打破歧視女性思想的「偉大人權宣言」。
對於智積提出的問題,日蓮於〈御義口傳〉教示:「難問之意,是別教之意,無明也;龍女之答,是圓教之意,法性也。智積是元品無明,龍女是法性之女人也。依之,藉無明以顯法性、藉法性以顯無明也。」(御書779頁)
日蓮把智積對妙法的不信,稱為「無明」,表示自身生命的黑暗,及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潛能。從智積以釋尊歷經長遠時間之苦行才得成佛的「歷劫修行」觀點,駁斥龍女迅速成佛一事,也可以看出智積對於「即身成佛」的不解,這也是 8 歲龍女出現於此、展現「即身成佛」的重要性。
即身成佛的定義是指「眾生不改凡夫其身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說,不須歷劫修行,憑藉妙法的功力,凡夫保持肉身的形貌就能獲得佛的生命境涯。
池田先生進一步指出:「所謂『即身成佛』,就是打開自身『忍不住想去拯救痛苦的人』此佛的強烈慈悲心。儘管被人取笑、歧視,仍然以笑顏悠然地救濟不幸的人們。這樣的人就會成佛。」這段話語正是呼應了龍女「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的誓願。

2. 「女人成佛」很特別嗎?

〈御義口傳〉云:「女人成佛,此品有焉。」(御書780頁)意指〈提婆達多品〉講述了「女人成佛」的重要法門。
佛教發源地印度,在當時是一個相當歧視女性的社會,佛教出現之前,主宰印度社會的婆羅門教非常重視人的階級與出身,因此,倡導人性尊嚴的佛教出現,對保守的印度社會帶來不小衝擊。
雖然男、女在生理上有所區別,但是釋尊的核心精神認為,能否成佛、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行為與心志,只要認真修行,不分男女,每個人都必定能夠悟達無上正覺。
令人意外的是,《法華經》之外的經典與論書,卻出現了許多貶抑女性的文字,例如:
  • 《華嚴經》:「女人地獄使,能斷佛種子;外面似菩薩,內心如夜叉。」
  • 《銀色女經》:「三世諸佛之眼,雖落大地,法界女人永不作佛。」「女人乃大鬼神,能食一切人。」
  • 龍樹《大智度論》:「一度見女人,永結地獄業。」
這是因為,《法華經》以外的其他經典是「隨他意」的經典,也就是佛為了方便,隨應眾生機根所說的教導,呼應前文提到當時印度社會的氛圍,如果在一開始便講出此劃時代(性別平等)的教導,恐怕會讓當時的印度民眾對於釋尊提倡的佛法產生更為劇烈的排斥與抗拒,進而影響釋尊講出「隨自意」真實教義的布局。也有觀點認為,上述經文會如此汙名化女性,其實是針對男性修行者,警告他們不要沉迷於女色之中,本意並非是要貶低女性。不論如何,在理解這些經文時,都不能忽略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釋尊滅後教團的發展。
經過了 42 年對眾生機根的調熟,釋尊在開始講述《法華經》之前,於《無量義經》首先表示「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暗示接下來即將要為人們說出真實的教義,不論大家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釋尊都會將這唯一能使全體眾生獲得絕對幸福的教導,如實地說出來。
因此,在《法華經》當中,有非常多諸如智積、舍利弗等的疑問與責難,以及最有名之〈從地涌出品〉彌勒菩薩的「動執生疑」,這是因為釋尊在《法華經》當中,說出了太多與以往水火不容的教義,「女人成佛」便是其中一項關鍵指標。但是從人性尊嚴與平等的觀點來說,唯有女人、惡人、二乘等皆能成佛,才有真正的萬人成佛,關於這點,在本文第三大段將有進一步的說明。
總之,不論是《法華經》,或是正確承繼《法華經》精神的日蓮,都徹底將這份性別平等的觀念具體實踐在生活中。舉例來說,釋尊在世時的教團,便有女性出家者(比丘尼),相較於當時的印度婆羅門教,以及其他以男性為主要神職人員的宗教來說,釋尊兩千多年前的作法可說是宗教界的先驅。
13 世紀的日本僧侶日蓮,也經常在書信中提到女人成佛、性別平等的觀點,例如,在一封寫給女性門人千日女居士的〈真實報恩經事〉,日蓮教示「這部經是以女人成佛為典範而講說的」(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90頁),在寫給最蓮法師日淨的〈諸法實相抄〉也說示「不分男女」(御書文白並列本Ⅰ,429頁),甚至對於信心深厚的女性,贈與「聖人」、「上人」等封號,這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是難以想像的事情。日蓮以具體行動捍衛人性尊嚴的案例,實在是難以一一列舉,由此可知,日蓮也是極少數真正貫徹《法華經》敬人精神的出家人。
又,以 21 世紀的今天回顧兩千多年前的釋尊與 13 世紀的日蓮,《法華經》無論在何時,都是堪稱開創時代進步的哲學與典範。

3. 龍女「變成男子」成佛,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回顧第一大段提到的「變成男子」,這四個字或許是不少重視性別平權的朋友,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吧!這也是我撰寫本篇文章最想與大家釋疑的地方。
其實從文章的因果脈絡來看,文殊師利初次介紹龍女的時候,龍女就已經成佛了,關於後文之所以變成男性,池田先生解釋:「變成男子,是為了對舍利弗等自以為成佛只限於男性的人們,以他們易懂的方式顯示而以。這只是一種方便,並不是必須變成男性才能成佛的意思。」
釋尊說法的靈鷲山(CC BY-SA 2.5,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此外,若是考量兩千多年前印度社會非常嚴重的男尊女卑觀點,「變成男子」的說法也可以說是一種隨應時代社會的方便,但必須深知,方便不代表真實,如果反覆閱讀經文,就會發現龍女成佛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提婆達多品〉的「變成男子」與其他權大乘經典的「改轉成佛」不同,絕非能否成佛的條件,不改變原有姿態的成佛,才是《法華經》的核心價值
整部《法華經》的核心精神在於「萬人成佛」,支撐這份精神的核心法門就是天台所指出的「一念三千」、「十界互具」,正如日蓮於〈一代聖教大意〉明示「眾生不知道其他人的不能成佛就是自己的不能成佛,其他人的成佛就是自己的成佛」(御書文白並列本Ⅳ,64頁),這段解釋精闢地呈現出《法華經》的寬容性,以及珍視每一個人生命中佛性的重要性。因此,在〈提婆達多品〉當中,龍女對舍利弗說出「觀我成佛」這四個字,背後的意思便是代表著「我的成佛同時也代表著你(舍利弗)與其他眾生的成佛」。這件事情在〈御義口傳〉有如此記載:「觀我成佛者,龍女責舍利弗之思龍女成佛,此見大誤,應作己身之成佛也」(御書780~781頁)、「一切眾生為性德(生命本來就具備)之龍女也」(御書834頁)。

4. 《法華經》的性別觀

以佛法「緣起觀」與三世永遠生命觀來探討的話,這一世是生理男性,下輩子可能出生為生理女性,因為決定生理性別的關鍵,除了是父親給了我們 X 染色體還是 Y 染色體之外,也與我們這一世具備何種使命有著重大關係。可以說,當我們將生命的「尺度」放大到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而非僅限於今世,就會發現性別其實不是固定的。
從醫學角度切入,不分男女的每個人都擁有「雄性激素」與「雌性激素」,只是比例的多寡有所不同而已。池田先生表示:「每個人身上的『男性因素』與『女性因素』都必須相互調和,如此才能促使人格成熟,形成圓滿的性格。」
隨著社會變遷,性別意識慢慢走出是男是女的「二元論」,近年來則多以「性別光譜」作為衡量一個人性別的重要指標,這當中不只是傳統上生理性別的認知,也包含了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等不同面向,呈現出性別的「動態性」,也就是說,在無外力介入下,生理性別或許是固定的,但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可能會因為自身選擇或外緣影響等因素而有所位移。
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己不同時具備特定性別因素,不論大家對於性別意識有何主張,《法華經》哲學的核心精神在於「不分男女」的「任何人」都擁有獲得幸福的權利,這才是佛法存在於世間上最主要的目的。

5. 結論:跳脫二元框架,擁抱絕對幸福

延續前面幾個段落所提倡的想法,關於龍女成佛對我的啟發,大致可以歸納為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點、跳脫傳統對於性別的二元框架。誠如《法華經》之前的佛典,對於男女受持的戒律有別,然而到了《法華經》,每一個人只要受持這部經,都能夠在「須臾間」獲得成佛境涯,也就是所謂的「即身成佛」。
第二點、生理性別固然有其限制性,不過我認為,今後能夠探討的或許就是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的教育,以及建立起「不論性別認同為何,都能成為閃閃發光、創造最高價值的自己」之主流思想。誠如龍女現身時所說「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這條不分性別、以自他彼此皆幸福為目標的道路,正是使自身通往「絕對幸福」的途徑。
池田先生於《法華經的智慧》談論龍女成佛一章的結尾說:
由此可知,〈提婆品〉告訴世人:我們可以轉變文明的方向。
進一步來說,就是人可以把「物質文明」轉換成「生命文明」;把「支配與服從」的社會轉換成「調和與慈悲」的社會。我想,轉換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文殊菩薩讚美龍女時所說的「慈念眾生,猶如赤子。」
把一切生靈視如己出,注以慈愛。這份境涯就是男性、女性、人類全體的目標,也是龍女成佛所潛藏的文明論呀!
謹以我對《法華經》淺薄的認知,拋磚引玉,期能啟發更多民眾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從台灣出發,建設一個性別友善的良善社會!
Photo Credit: Shiaubo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會員
19內容數
屬於小柏的城邦,他在這裡做自己的主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