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含有「佛法」共 154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不動佛─用無嗔之心修行的勇氣》 在這個動盪不安、情緒易燃的時代,最難守護的往往不是外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嗔恨如火,能燒毀一切善根;而一顆不動的心,卻能成為世間最堅固的堡壘。 不動佛(阿閦佛),象徵「不嗔恨」、「不動搖」的智慧,是一切諸佛「大圓鏡智」的展現。祂的修持,不僅是止息煩惱的法門,
Thumbnail
為什麼沒有愛他心是劣菩提心? 也不太懂為什麼我與他同樣重要是細微的愛我執? 因為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何來的力氣去幫助他人? 在幫助他人前也要注重自己的狀態不是嗎? 有餘力的幫助不是最好的嗎? 這是朋友的疑問 這些問題,其實觸到了修菩提心最容易混淆的地方—「自他」的分際線。 我們嘗試用
Thumbnail
朋友說 靈性的產品沒有根據 這點我不完全認同 所以... 對立性的觀照 -我期待發掘更多可能性 我常提醒自己:「萬物都有對面,人卻只挑一面去相信或不信。」 或許這就是我的偏執。 但當我看到這個偏執時,也像在學習中道 — 不否定,不執著。 自知的誠實 -我知道我有錯的可能 我知道,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近日有讀者來信問:「佛的法力既然無邊,為何仍任由天災人禍肆虐眾生?」 這問題,現實而尖銳,卻也是所有凡夫心中,難以化解的疑惑。 尤其在看見花蓮光復鄉的水患慘案時,心性良善的人們,怎能不如此問呢? 眼看農田淹沒,家園盡毀,孩童與老人流離失所,哭聲與嘆息在泥濘裡迴盪,或許不少人會想問佛菩薩:難道這
Thumbnail
靜心-avatar-img
1 天前
感謝老師的文章! 只能說世間所發生的苦難都是來自因果業力,雖然佛菩薩無法讓我們免於苦難,但佛菩薩給予我們面對苦難時的勇氣,指引我們在因果中覺醒,不再造惡業,看清萬物實相與無常,不執著於外求. 感恩佛菩薩的慈悲! 南無阿彌陀佛!
吳九箴-avatar-img
發文者
21 小時前
靜心 所言甚是,南無阿彌陀佛!
「須菩提!你認為,佛可以從【具足色身】這一點見到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莊嚴的色身之處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緣盡則滅,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只是假名為色身而已。」 「須菩提:可以從【具足諸相】中見到如來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從三
Thumbnail
探索《心經》的核心智慧——「空」,如何幫助我們放下對「擁有」的執著,擺脫焦慮與煩惱,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本文深入淺出地剖析「五蘊皆空」的真實義涵,以及如何透過「一切皆無」等否定來破除執著,最終達成「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的究竟涅槃境界。文章並提供「照見情緒」的五分鐘練習,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心經#佛法#智慧
---頂果欽哲法王 你死亡的那一天,沒有人能夠護衛你,聽瑞的人們啊,你要做好仰賴自己的準備。當你跨入死亡門檻的時候,圍繞在你身旁的親友幾乎無法提供任何援助。 也無法陪伴在你身旁,甚至連最富有的權貴也無法帶走一絲一毫的財富。最有權勢的將軍也無法命令軍隊阻擋死亡的來臨。他必須像其他的每一個人一樣
Thumbnail
释疑: 阿姜曼传记一书首次出版发行之后,阿姜摩诃布瓦收到了很多有关阿姜曼的一生及其修行方面的问题与质疑。他遇到的批评质疑,最值得一提的是,基本上,有些章节的内容与长久以来大家所持的特定知见有矛盾出入,而这些知见都与「心」的清净本质及已彻底解脱阿罗汉的存在本质有关。阿姜摩诃布瓦很快指出,阿姜曼深邃又
阿姜曼传承下的修行比丘都喜欢住在山中和森林里,阿姜曼会以身作则,鼓励所有的弟子也这样修行。自然,他也乐于赞叹在旷野中生活的功德好处。他说他之所以喜欢这样的地方,是因为相较于人群聚集处,住在偏僻的森林里对「法」的知见与体悟更能生起,而人口拥挤、密集的地方并不利于解脱修行的宁静与满足,即使现今他的弟
Thumbnail
有时候,如果与他一起生活的是已经证得圣道果的比丘,这时阿姜曼的言行举止就会变得比较随和与轻松,就如同跟一群彼此都熟识的同修在一起时所表现的一样自在。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会那么严肃与不苟言笑;但是,他的态度仍可能依状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改变。他的行为在某些状况下会与其他的情况完全不同,他对待每一个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