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假」或許會有的怪問題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國內各大學紛紛增設「心理調適假」或「心理健康假」,而所謂「心理假」就是允許心情狀態不佳的學生可以無條件的請假,當然各大學實施的細節有差異,有的一學期扣打只有3次,有的請假次數無上限,但超過一定次數學校負責諮商輔導將會去進行追蹤。所以雖然說叫做「心理假」,但其重點並不是在放假,而是給學生一個緩衝。
但這種假不須證明,只要說自己心情不好需要調適就能請,在推出時有些爭議,像是總會有人用這理由,只是找個藉口不上課,最後是真的快樂的放假。我的想法是,「心理假」立意良善,本身並沒有錯,這種連上個課都百般不願意的人,平常翹課也不奇怪吧?
所以我非常支持大學增設「心理假」,有時候生活的一些變化來的快,有的人情緒一上來就難專注,有的人情緒來了會有過激的行為,但如果有多那麼一點時間讓情緒找到出口,而不是累積到人出問題,當然是好的,而且我也想不到特別有力的反對理由。
現在高中及以下的部分,教育部貌似還在討論,但我卻直覺這在國中和國小是行不通的。
對比起大學的課程安排時間,周一至周五都須到校的國中小生較不彈性,如果真的有什麼困擾,更適合請個幾天假去改善。而且如果在少年時期就能好好培養面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能力,不是更好嗎?連我一時之間都不太明白這種不祥的預感從何而來。
這大概跟我上學時遇過的一些情況有關,有的時候同學請假是難免,真的生病來不了或家裡有什麼事要優先處理,我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也有過這種經驗,勉強自己硬來上課也不會有好效果。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有的人甚至是抱持懷疑:同學腸胃炎請個病假,「我以前生病還不是照常來」、「一點小病而已」、「只是不想上課而已吧」、「我猜他是裝病」這些類似的話我聽過很多。對視上學如受苦的同學來說,在家是放假最好的享受吧,所以才會對請假的同學如此敵視。
但這情況其實是要看請假的人平常人際關係如何,受歡迎的大紅人一天不來,大家反而會哎少了他真無聊,但不怎麼被喜愛的人就是不一樣的待遇了。這種負面的聲音多了之後,直接對人不對事的罵聲也會跑出來,班級簡直就變成了對人的批鬥大會,這情況我國小時遇過一次,高中又一次。
兩次情況有些不一樣,國小時那個被針對的人算是好朋友,整個班大概就兩三個跟他特別要好,就是一個小圈圈的感覺,在班上的人氣也就還好,但沒很好。午休時開始的批鬥會,不誇張的說全班20人,扣除那個小圈圈,可以明確感受到有15個人以上現在就站在我的對立面,如果幫他說話,連我也會變攻擊的對象。
其實這種情況發生時,真的討厭別人的應該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選邊站,更是不會得罪根本不在場的人,所以氣氛才變得那麼恐怖,遇到這種狀況我也只能閉嘴而已。
高中那次情況差不多,連時間上都是午休時開始的,但當事人跟我關係沒很好,
,所以這次我是被逼著選邊站,總之就是一樣爛的經歷,人到哪個年紀都會有這種狀況。
這跟「心理假」有什麼關係?我上述的兩個例子都只是請個病假,病假算是所有原因裡面最突發,最無法防範的,但連請這種假在家休息,還要私下被到校的同學檢討,不是對人際關係的近一步惡化嗎?
不同於大學,國中小這階段,生活中可以使他們焦慮的,大概就是同儕之間的友誼、家庭的問題或學習成績這類的。同儕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年紀一樣,所以平常接觸的話題比較相似,又因為地位平等,在表達自己想法時比較不會受拘束,最後結果就是比起父母,更願意把困擾傾訴同學或朋友。
所以我怕的就是這個,當一個人的情緒問題來自同儕之間,問題還大到來學校就令人不舒服,這時候還把心理假請下去,那他的人際關係問題豈不是要爆炸?
不過增設這種假整體是利大於弊,我講的特別狀況也應該有其他方法防範...
秝侑瑄
秝侑瑄
我不知道也不知道,但想知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