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北庭向通天橋借景,是欣賞東福寺紅葉的必臨之地。】
櫻與楓在京都各賞了一回,到的點不多,但都算「名所」,若論各對哪裡印象最深?我要說前者為
醍醐寺,後者就屬東福寺了。
其實,參觀東福寺也可以不花錢,如果不進通天橋的話,問題是那就等於不看紅葉,所以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趕赴橋前「拜觀受付」。
搭京阪線從三条京阪到鳥羽街道下車,約12分鐘,之後向北、東走7、8分鐘,即抵東福寺西側的臥雲橋。這段步行至為愉快,晨光美好、時見古寺紅葉,而朝向同一目的地的遊人臉上滿是期盼與歡悅。走過臥雲橋,已頗覺兩「岸」楓紅看不盡,但還需三彎兩拐後才能進日下門,來到通天橋前買券拜觀。此時約09:00,橋上擠得水洩不通,不知能否通天?至少無法一步登天!不過舉目左右,紅葉爛漫,叫人心曠神馳,倒有直上九霄之感!
D3S不願在「順路」上與人摩肩接踵,拉著我「行不由徑」,但楓林週邊均有圈繩,立入禁止,故頂多也只能抽身道旁,稍緩口氣,好在圈繩雖矮,没人違規踩入禁區,枝上與地上紅葉取景無礙。東福寺範疇遠比永觀堂宏大,其楓葉沿橫貫東西的洗玉澗兩岸布置,澗上自東到西有偃月、通天、臥雲三橋,觀景自是以連接本堂、開山堂的通天橋為中心,利用澗谷地形,步道曲折起伏,俯首見流水沉入霜葉,抬頭又見宮闕浮出紅海,頗覺上窮「丹」落下「紅」泉,其迷離幻化更勝
永觀堂。
【從鳥羽街道向東福寺的愉悅步行,此時遊人的影子被晨光投到某座塔頭鵝黃色的寺牆上。】
【臥雲橋前】
【視線從臥雲橋緃跨洗玉澗望向通天橋】
【過臥雲橋後沿寺西牆朝日下門入口走】
【進入日下門留影】
【潮水般湧入日下門的賞楓客,背後大建築為1347年再建的重要文化財禪堂,係中世紀留存至今日本最古、最大的坐禪道場。】
【人滿為患的通天橋】
【先到一旁喘口氣】
【通天橋上】
【從通天橋望臥雲橋】
【俯首見流水沉入霜葉】
【抬頭見宮闕浮出紅海】
【方丈也浮在紅葉之上】
【通天橋上紅葉拍得很Hi的女孩】
京都五山之一的慧日山東福寺,為臨濟宗東福寺派大本山,在鎌倉時代的嘉禎2年(1236)由著名政治家九條道家下令起造,名稱乃自奈良東大寺、興福寺各取一字,志在規模大於前者、香火盛於後者,歷時19年於建長7年(1255)完成,為當時京都最大的寺院,且因有高15公尺的釋迦如來像及高7.5公尺的觀音、彌勒像,被譽為「新大佛寺」,從室町到江戶時代均極為興盛,每日都有千名以上苦行僧在內修練。第一任住持為自33歲起留宋6年的高僧圓爾弁圓(1202~1280),他後來被花園天皇追封聖一國師,是日本被天皇授予國師稱號的第一人。寺內開山堂常樂庵鐘樓於每夜11時45分鳴響18回,即自聖一住持時代延續至今。
東福寺難逃木造建築的宿命,在14世紀上半葉即遭遇3次火災,包括三門在內的主要伽藍都被燒燬,至室町時代的1425年陸續完成重建,自那時留存至今的有國寶三門及重要文化財禪堂、浴室、東司等,其中再造於応永12年(1405)的三門為日本禪寺中最大、最古的,但在16世紀末葉曾因大地震受損,由豐臣秀吉於天正13年(1585)修復,到20世紀末的1978年,文化部又加以大拆修,日人復舊如舊,自是不惜斥資250萬美元、費時8年9個月。不過位居中軸線之首且理應為正門的三門,其正前方過思遠池後卻是一道圍牆,來客主要從西側的日下門出入,可見此寺曾經滄海桑田,應是明治時代廢法毀釋政策下被迫縮小規模的結果。
東福寺內最古的建物則為西側的月下門(月華門)及西南角的六波羅門,約建於13世紀下半葉;3座橋裡的偃月橋建於1603年,為桃山時代木造橋廊,列為重要文化財。本堂及方丈、庫裡則為昭和、明治時代重建,方丈的四週都有庭園,內含八大主題,分別為:「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八海」、「五山」、「井田市松」、「北斗七星」,並取佛教「八相成道」之義命名曰「八相之庭」,乃日本近代造園家重森三玲設計。另值得一提的是通稱百雪隱的東司,為室町前期遺構,係日本現存最早的便所。在楓紅時節來,和D3S滿腦子都是紅葉,重要文化財、庭園都瀏覽即過,更没閒情逸致去參觀古僧人拉屎的地方。就留待哪年夏天或冬天來,並連同據說各有特色的25座塔頭一起看吧!
【重要文化財開山堂,正門上匾額題「常樂庵」,其上樓閣奉祀聖一國師。前方庭園為江戶中期名園。】
【與開山堂成直角相連的普門院】
【在普門院前的老婆】
【從普門院出來,下通天橋到洗玉澗兩側步道漫晃。妻女背後為重要文化財,八角造形的愛染堂,日本南北朝時代(14世紀中)的建築,昭和12年(1936)自萬壽寺移來此。】
【在步道中仰望方丈】
【通天橋旁】
【洗玉澗旁仰望通天橋】
【遙望對面步道】
【舖滿紅葉的楓林,步道圍繩雖矮,没人跨越,取景無礙。】
【美麗優雅】
【當然也是美麗優雅】
【參觀方丈庭園得另外購票,在庫裡受付。】
【位居方丈四園之首的南庭,有4座石組,象徵瀛洲、蓬萊、壺梁、方丈4島,沙紋代表八海,角落佈滿青苔隆起的土丘意表5座聖山。】
【南庭的5座聖山】
【植株仿井田修剪成方形的西庭】
【參觀完方丈,過偃月橋到特別公開的國寶龍吟庵,發現又要購票,便没進去。】
【昭和9年(1933)建的本堂,為重層入母屋造(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與正脊垂直的脊,與四條連接垂脊的斜脊的屋頂建造模式)的大建築,其上匾額題「毗盧寶殿」。】
【國寶三門,前方石橋在思遠池正中。】
【三門與思遠池中倒影】
【思遠池東側向西,後方建物左起勅使門、六波羅門、東司。】
【黃葉與白頭─坐在勅使門下休息,若有所思的老者。】
【走過三門西側與禪堂間的夾道準備離去】
【與禪相對的殿鐘樓前】
【12:00左右,要從日下門離去了,但遊客仍不斷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