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直覺到盤感:解密投資中的第六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在投資的世界裡,成功的投資者常被人們形容為擁有獨特的"第六感",他們似乎能夠在市場波動中洞察機會,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然而,這種"第六感"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先談談直覺

直覺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運用的心理能力,它是無意識思維和經驗的結合。在投資領域,直覺可以適時地提供一些指引,幫助我們做出決策。然而,直覺並不是衝動的一種表現,而是基於我們過去經驗的理解和知識的快速反應。它是一種可以被利用和鍛鍊的技能。
當我們衝動的時候大腦是亢奮的,而直覺的產生是腦內知識與經驗的快速連結,是你內心聲音的傾訴,而大多這些時候,我們是平靜的。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方式與偏好,但是我們幾乎都要兼而使用直覺和理性。

盤感

而盤感就是直覺的進一步轉化,它實際上是在大量的數據、資訊和觀察的基礎上形成的,並且可以透過系統化的整理和分析來提高準確性。投資人除了必須掌握相關的投資分析工具、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市場情境中累積經驗,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應用盤感。
此外,盤感也受到情緒和心理因素的影響。投資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會影響他們對市場的觀察和判斷。在調取經驗的同時,當時的情緒會使得我們對情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構想,從而影響我們對當下狀態的判斷。
總體而言,盤感是一種在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投資敏感性和判斷能力,它是經驗累積後的快速反應,只是腦海裡的東西聯結太快了,尚未經過系統化的整理,從而使大多人誤以為盤感就是玄幻的第六感。

為什麼有些時候直覺很可靠?

我們在許多情況下都能看到,那些知識並不豐富、也沒有邏輯分析的一般人,卻可以在利用直覺預測時,表現出與專家相仿甚至超過專家的準確度。
直覺有些時候之所以可靠,不是因為運氣,而是因為當你依賴直覺時,其實依賴的是「少即是多」。當我們處於資訊量不足、不確定性高、選項少、時間短的時候,少即是多反而能夠改善我們的決策。

盤感怎麼鍛鍊?

盤感並不是一種天賦,它和理性分析、邏輯推敲一樣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可以被鍛煉的。
鍛鍊的核心重點就是觀察,觀察的作用並不亞於實際行動,無論是市場的變化或是生活的驚喜,甚至是自己在情緒上的波動,感受這些變化你才能發現細節。
就算是生活上的不如意或是虧損,現在的體悟在未來都能成為你投資路上的超強第六感。

如何更好地運用盤感

好的直覺和強大的盤感是善於忽略某些訊號的。當我們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時,大腦已經根據經驗和情感,選擇了我們最應該考慮的資訊。相反,如果面臨過量的資訊和選擇,我們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研究,如果某些訊號彼此衝突,選擇也就容易陷入矛盾,也就越難以擬定出最好的策略。
心理學教授 John Bargh 在這方面給出的建議是:在重大但非生死攸關的選擇上聽從直覺:比如換工作、搬家、買車、買房、一些商業決策;但在細節上,比如房屋的大小、價格的比較、決策的執行上,則更多的運用分析推理。
而如果這項決策既重大,又生死攸關,那麼還有一種很好的方法是:先分析所有的利弊,全面收集有用資訊,列成清單,仔細閱讀後將這份清單放在一邊,靜靜地思考,然後聽從大腦裡冒出來的直覺。
接著照慣例我們來聊聊大盤,延續上週的文章。我們發現當大盤漲到一萬六千一之後,散戶有別於先前的偏空思考開始有翻多的跡象,同時散戶的空單也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外資也一反先前偏多的態度轉而偏空,在兩邊多空的轉換下,直接續漲的機率不高,反而是整理的機率更高。
以上部分在週一的podcast有提到。
但是不是該特別擔心?
我們認為目前還不需要。
一方面是前兩週的大漲我們從散戶被嘎空的情況可以看到,空單再度來到峰值,5/17甚至逼近六萬口。在這嘎空的過程要一次即見到最高點A轉向下的機率不高,取而代之的是整理或些微回測後,我們有更高的機率會看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空單高峰。
而最高點,往往不在第一波,這也是為什麼先前不只偏多思考,也提醒不宜過早出場。
看完了較大方向的情況之後,接下來就是時間。上述這樣的過程,中間的整理/些微回測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約莫落在5-10個交易日。
也就是說,如果近期出現較弱的盤勢,且籌碼都在預期內,那下半週至六月初都值得留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