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銀翼殺手 | 科技對於人性的終極拷問

2023/06/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Philip K. Dick 譯者|祁怡瑋 出版|寂寞出版
談到科幻文學,銀翼殺手必然能夠被稱作為經典中的經典之作。
寫於1968年那個無論是電腦或網路都尚未普及的年代,Philip K. Dick在書中精準預言了2021年的人類未來,將科技對於人類心靈的影響描繪的非常陰鬱且灰暗。而身處於2023年AI大爆發的這個時代,我們是否又能從中得出一點想法?
當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心靈逐漸被物質所填滿,生而為人的特殊性究竟在哪?
而當靈魂與物質逐漸變得難以分割,物質成為了我們追求的唯一目的,一個仿生人與真實的人類,究竟又該何以分辨?

劇情大綱

本書的故事設定在一個架空的2021年,此時的社會早已被大型企業所掌控,地球則因為輻射塵爆影響,空氣變得難以呼吸,土地也長不出新芽,除了人類以外的生物也由於戰爭與環境污染幾乎滅絕。
為了維持人類的種族生存,人類開始將仿生人送到各種環境惡劣的外星球從事開拓,幫助人類前往地球以外的世界生活。作為一代新型的開拓者、同時也是為人類工作的新形態奴隸,仿生人在世代的進步中逐漸進入到了人類的生活中,也變得難以分別彼此。
當有權有勢的人早已移居到其他星球,此刻的地球只剩下因為輻射汙染導致突變的「雞頭人」與必須留守工作的人居住,本作的主角瑞克便是一位留守在地球上,負責追捕從其他星球殖民地叛逃回到地球的仿生人並將他們「除役」的賞金殺手。
在這日復一日的「除役」工作中,瑞克的心態逐漸產生質疑,也在他認識到了一位幾乎無法分辨是否為人類的女性仿生人瑞秋後,原本那條將仿生人與人類區隔的黑白界線逐漸模糊,自己是否一直都是在謀殺生生的東西而不自覺的懷疑也將他推到了崩潰邊緣。
自己究竟是為人?還是早已失去了心靈?而失去靈魂的自己與仿生人又有何區別?
種種想法在一次追捕仿生人的過程中,累積成一場對於靈魂的探索之旅。

當失去共感的能力,人類又將往何處去

在小說中,想要判斷一個人到底是仿生人還是人類,使用的是一套被稱做孚卡測驗的系統,依照執行人的提問,這套系統能夠判斷出被測驗者是否具備生為人類最基本的能力「共感能力」。
過程中會透過許有關多同情心的提問去測試仿生人與人類的差別,因為人們相信仿生人並不具備靈魂,缺乏與人類共感的能力,所以被判定缺乏共感能力的人便是仿生人。
概念其實有點類似於現實中由英國電腦之父圖靈所提出的圖靈測試,孚卡測驗所測試的,在於仿生人是否具備情感的能力,只有擁有靈魂的生物,才能擁有情感,但若一個人類逐漸失去靈魂後,是否也會成為一具擁有肉體的機械呢?
故事中,瑞克在經歷了各種冒險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靈魂有無的這條界線,似乎變得不再清晰,最終掉進了思索靈魂為何物的自我懷疑之中。而反觀現實,當物質主義逐漸吞噬人類的現實,對於心靈的追求逐漸被各種科技、娛樂取代,我們又敢大聲說出自身所擁有的共感靈魂依舊存在嗎?
大數據、元宇宙、AI,當人類迷失於科技帶來的便利性,其中缺失的心靈是否也將我們與仿生人之間的差距推進了一步。

為人的本質

在銀翼殺手改編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其實是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說無論是原著小說、1982年版的改編電影,每部作品所敘說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但個人認為【2049】巧妙地捕捉到了主角K對於自己究竟是人類還是仿生人的自我懷疑。
To be born is to have a soul.
電影中,男主角K對著電子投射出的AI女友如此說道,認為靈魂並非是由什麼東西創造出來,而是一種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本質。
言下之意也就是說「一旦擁有靈魂,你就是人類。
然而他口中的靈魂,所指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指能夠思考? 能夠同情? 還是說能夠作夢?
本書的原著名稱【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而書中主角瑞克朝思暮想的便是能夠擁有一隻真實的羊作為寵物,當他驚訝地發現仿生人也能夠像自己一樣思考、甚至有可能作夢時,帶出的便是標題所示的這個疑問,仿生人也可能夢想擁有一隻電子羊嗎?
那夢想擁有一隻羊的自己,和他們又有什麼區別?

唯物論無法解決的疑問

在【機器如我人類如你】這部小說中,人類第一批製造出來的人造人亞當與夏娃本身就具備了思考的能力,而在那部作品中,作為主角之一的人造人亞當甚至產生出了能夠愛人的能力,最終愛上了女主角。
不僅每日為女主角寫詩、甚至連睡覺時都會夢到女主角。
按照男主角查理所理解,這樣的「靈魂」是亞當所模仿出來的,作者也刻意地在這本書中不去描寫人造人亞當的內心思考,將亞當放在人類與機器的灰色區間的作法,逼迫讀者必須不斷思考亞當目前的存在定位。
我們始終無法理解他的這些情緒究竟是電子模擬出來的假象、又或者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露。
說到底,若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機器模仿出來的靈魂與人類所謂的心靈,兩者並無區別,都只是各種電子訊號以及化學物質交互作用後產生的結果。若我們不相信靈魂在我們的體內確實具有重量,那區分我們與機器的分別,就變得非常模糊甚至不再存在。
似乎我們與機器的分別,就只差在於那21克的靈魂,如此而已。

小結

老實說我是先看過了2個版本的改編電影後,才回過頭來閱讀這本原作。
相比於電影中緊張刺激的劇情和五光十色的場景設計,原著小說的呈現相對平靜且深刻。更多的反而是作者Philip Dick對於人類最深層的提問。
如同圖靈那句經典疑問「你相信機器能夠思考嗎?」Philip Dick在這本書中透露的是對於讀者最深層的質疑「當人類失去共感、失去信仰之後,我們又該如何以人自居?
也許這類題材在現代科幻早已被寫爛,但對於本書寫下的1968年,不難看出Philip Dick的想法是如此前衛。當現在的我們每天庸庸碌碌追尋更好的成就、更高的物質享受,我們身處的2023好像與他所預言的2021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似乎在AI還未能取代人類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擔心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忘記了我們與機器最大的區別,也就是那21克的重量所代表的含意。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