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吋 M1 Pro MacBook Pro 使用一年後的心得與 Mac 選購建議

2023/08/0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去年(2022 年)7 月,使用將近 6 年的 2016 年 13 吋 MacBook Pro(2 個 Thunderbolt ports + 256GB SSD + 8GB RAM)正式除役,並且購入 2021 年上市之 14 吋、搭載 M1 Pro 晶片的 MacBook Pro,迎來效能大升級。今天我想分享當初選購時的幾個糾結點,以及使用一年後的真實心得,提供給各位參考。

14 吋 M1 Pro MacBook Pro

14 吋 M1 Pro MacBook Pro

M2 MacBook Air VS. M1 Pro MacBook Pro

去年 6 月,Apple 在 WWDC 上發布搭載 M2 晶片的 13 吋 MacBook Air(以下簡稱 MBA),除了帶來晶片的升級之外,在外觀上也參考了前一年(2021 年)的 MacBook Pro(以下簡稱 MBP),迎來了全新改造。

對於有桌上型電腦的我來說,依照我平日的使用習慣,MBA 的效能理應足夠,但是為什麼我最後卻選擇貴 7 千元、且比較重的 14 吋 MBP 呢?

SSD 降速風波

當 M2 MBA 在美國率先上市時,許多評測 YouTuber 發現一項驚人事實:相較於前一代 M1 MBA,同樣搭載 256GB SSD 的低配版,M2 MBA 的讀寫速度竟然只有前一代的一半!這件事情迅速在國外各大論壇掀起熱烈討論,多數評測結論也都告訴大家,如果預算足夠的話,硬碟容量建議從 512GB 開始選購。

8GB RAM 已經難以負荷日常工作

如果直上 512GB SSD 的 M2 MBA,在當時要價 46,900 元(備註:目前定價較剛上市時下調 2 千元,不過以下所提及之價格,仍然以上市當時的價格為主),這還只是 8GB RAM 版本的價格,如果要擴充到 16GB RAM,則需再加價 6,000 元,總價將高達 52,900 元。

由於目前主流瀏覽器,隨便打開 10 個分頁,可能就要佔據 1~2 GB 的記憶體,加上作業系統基本所需空間、各式 App 占用的記憶體,8GB 早已不敷使用。縱使 Mac 會在記憶體不足時,調用 SSD 空間作為交換記憶體(Swap memory),然而經常調用 Swap 也將加快耗損 SSD 硬碟壽命。

活動監視器正下方「使用的交換檔」,就是指交換記憶體的用量。

活動監視器正下方「使用的交換檔」,就是指交換記憶體的用量。

因此,考量硬碟壽命,以及長遠來說 App 只會愈來愈肥大的情況來看,記憶體直上 16GB 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52,900 VS. 59,900,怎麼選?

如果把 13吋 M2 MBA 配置成 512GB SSD + 16GB RAM 的規格,要價 52,900 元,還是比 M1 Pro 14 吋 MBP 來得便宜,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我決定多投資這 7 千元呢?

首先,是我對這台電腦的期待,我的上一台 MBP 到後期已經非常卡頓,一邊上網、一邊使用 LINE 通話,整台電腦就會發燙到不行,打字也會卡頓,顯見整體效能已經進入相當疲弱的狀態。雖然電腦總有被淘汰掉的一天,但是我希望接下來陪伴我的電腦,不但能夠撐個 5~6 年以上,也希望他的晚年還能夠游刃有餘地幫助我完成各種文書處理與視訊會議等基本需求。

此外,就晶片來說,不光 M1 Pro 比 M2 來得強大,MBP 搭載風扇也讓我對於未來執行 loading 更重的工作感到比較放心,雖然,我使用一年下來,目前還沒聽過風扇轉動的聲音。

第二點,MBP 擁有更豐富的 I/O 介面,包括 HDMI 連接埠、SD 卡插槽,這對經常需要投影畫面、即時處理照片等工作情境的我來說,方便不少。

HDMI 連接埠、SD 卡插槽,給好給滿!

HDMI 連接埠、SD 卡插槽,給好給滿!

第三點,MBP 擁有更優異的螢幕表現,使用 mini-LED 面板,可以看到真正的黑色,而且「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支援 HDR 影像,如果影片本身支援 HDR 格式,就可以觀賞到色彩更清晰、更逼真的畫面。

HDR 影片能夠呈現出接近真實的畫面(影片翻攝自 YouTube)

HDR 影片能夠呈現出接近真實的畫面(影片翻攝自 YouTube)

第四點,MBP 擁有更好的揚聲器,低音十足,即便不戴 Apple 線控耳機也能清楚聽出許多音樂的細節。

就這樣,經過慎重考慮,我入手了搭載 M1 Pro 晶片的 14 吋 MBP。

一度讓我很後悔的三件事

雖然上面提到了不少優點,不過一開始也有讓我很不能適應的地方。

首先是厚度,新的 MBP 跟我前一台 2016 年 MBP 相比,重量雖然只差了 0.22 公斤,但是多出來的厚度,放在桌上看起來笨重不少。

左邊:14 吋 MBP/右邊:13 吋 MBP

左邊:14 吋 MBP/右邊:13 吋 MBP

再來是外觀設計,相較於前一代比較方正的設計,新款 MBP 則是更為圓弧,雖然看了一年已經習慣了,不過剛開始入手時真的很不適應,覺得整體造型「很不俐落」!

左邊:13 吋 MBP/右邊:14 吋 MBP

左邊:13 吋 MBP/右邊:14 吋 MBP

14 吋 MBP 的圓弧設計

14 吋 MBP 的圓弧設計

第三點是重量,雖然前文提到,14 吋只比我原先 13 吋 MBP 多了 0.22 公斤,但因為尺寸比較大,單手拿起時沉重感仍然增加不小,長時間提著它在外走動,久了還是會感到負擔。

至於大家很關心的「瀏海」呢?老實說我覺得使用上並沒有任何影響,況且我的主要桌布是黑底圖片,因此瀏海的存在感對我來說相當低。

綜合使用一年後的心得,以及三個優點

首先我必須說,上述讓我一度很後悔的三點,並沒有妨礙我與這台新電腦的相處,畢竟「人是習慣的動物」,久而久之我也不再挑剔那些我原本在意的細節,這台電腦帶給我的優點反而讓我驚艷。

首先,就是 M1 Pro 晶片的強大效能,由於我不是影音創作者,目前寫程式的機會也大幅降低,大部分時間仍以文書處理、上網、視訊會議、觀賞影片等多工處理為主,到目前為止效能仍然綽綽有餘,如果我能持續妥善地照顧它,我相信使用 5~6 年是絕對沒問題的。

第二點,也是讓我最驚艷的,就是 MBP 優異的「高傳真六揚聲器音響系統,配備振動抑制低音喇叭」,我在去年寫過一篇耳機開箱文,提到該耳機最大的缺點就是低頻太弱,而 14 吋 MBP 搭載的低音喇叭,完全輾壓那支耳機的低頻表現!而我看了國外許多 YouTuber 的筆電評測,不論是跟 MBA、還是跟其它非 Apple 的高階筆電比較,截至目前為止 MBP 的揚聲器絕對稱得上是筆電界的王者

第三點則是優異的螢幕表現,在追劇、修圖的時候都能獲得更加精準的色彩表現,享受絕佳的視覺體驗。

總結來說,多花這 7 千元,雖然還是有代價(荷包失血、筆電變重),但是我認為上述三個優點已經讓我淡忘原先的悔意,更加愛上這台電腦。

什麼樣的人需要直上 MBP?

相較於 2016 年改版的 MBP曾經被譏為是「一點也不 Pro 的 MacBook Pro」,2021 年推出 14、16 吋的 MBP,讓許多人紛紛表示「真正 Pro 等級的筆電終於回歸了!」Apple 不但給了使用者滿滿的大螢幕,也提供輾壓桌上型電腦效能的晶片,堪稱十足的專業級電腦。

本文截稿之時(2023 年 8 月初),搭載 M2 晶片的 15 吋 MBA 甫於台灣上市,對於預計入手 Mac 的朋友來說,或許會有一些選擇上的困難,在此提供幾點建議給大家參考:

重度影音創作者、遊戲玩家、預算只夠買一台電腦的人

這裡特別強調「重度」,是因為現在搭載 M2 晶片的 MBA,也能夠輕鬆地處理 4K 高畫質影片,如果只是剪輯送給朋友的生日快樂影片、旅行 Vlog、課堂作業等輕度影片,MBA 就很夠用了。MBP 目前鎖定的對象仍然是專業級的使用者,例如需要處理多軌 8K 影像素材的剪輯師、在 Mac 玩 3A 大作遊戲的玩家等。

至於「預算只夠買一台電腦的人」,是什麼意思呢?我想多數人家中可能已經有桌上型電腦,以 PC 而言,用 Mac 的價格就可以配置到非常高規格的電腦,如果大部分的重度工作可以在桌機完成的話,筆電就可以選擇比較便宜的 MBA,甚至是一般非 Mac 的筆電。相反地,如果家中沒有電腦,很需要一台效能強大且穩定的機器,MBP 就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文書處理、照片編修、上網、視訊會議

針對這類族群的用戶,我會比較推薦 MBA。13 吋跟 15 吋在效能上幾乎一樣,主要差異還是在於螢幕大小,以及 15 吋在揚聲器上面略有升級,提升低頻表現。

不過我強烈建議不要購買低配版,而是選購 512GB SSD + 16GB RAM 版本,才能避免 SSD 降速事件以及日漸肥大的 App,否則 1、2 年之後可能就會感受到電腦不敷使用了。

至於預算充足的話,MBP 有更好的螢幕與揚聲器、更快的效能,相信更能游刃有餘地幫助大家完成手上的工作。

做個小總結

感謝閱讀到這邊的你,上述許多想法是我個人使用超過 10 年 Mac 的經驗談,對於設備選購的標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及預算考量,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台最符合自己需求、且能夠長期共戰的設備,發揮 Mac 系統帶來的流暢使用者體驗,為這個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raw-image


23會員
19內容數
屬於小柏的城邦,他在這裡做自己的主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