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空與浮雕ll》-讓子彈飛往情深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讀《鏤空與浮雕ll》逐漸來到尾聲,每個人物都有或近或遠的成份,遠的是他們的真實人生,近的是在作者筆下側寫的情感,闡述因人物的調性、身處年代、成長背景、人生經歷等各有特色,我喜歡他用萬字篇幅,萃取出人物動人之處,引讀者共鳴,也一同與讀者拉開回憶抽屜


今天也讀到幾個導演的故事,他們的作品,很多都是我學生時期觀賞的。


例如,大學時期,老師帶著我們看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解釋著顏色運用、畫面構圖,當時才驚覺原來藝術可以舖著線索、暗藏寓意,電影欣賞不是只有表面那層,話中劇中的張力與牽引,更值得觀眾深究。而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緊湊、緊張的氛圍仍記憶猶新,記得人物各有其隱喻、暗示與神來一筆,編排有喜有商有高有低,最重要的是不少諷刺於其中,觀眾如我,沿著其安排的俠、義、韻、情,啃著劇到尾,忍不住還想再看一遍


而作者寫這兩個導演的窟窿也讓我感觸尤甚,在他筆下看到的是深刻與真誠


  • 張藝謀導演的父親出身軍校,在他印象裡不苟言笑,或許不算親近的關係,但他說每個做兒子的,到最後對父親都有不同程度的遷疚、來不及表達的體諒、遲遲說不出口的尊敬與愛,而他來不及見上父親最後一面,有所遺憾,在電影裡演了一回做兒子的心願-陪父親在院子裡看落日,慢慢跌落山頭,半句話不說



  • 姜文導演的母親是老師,性子倔,骨子硬,他與母親處不好,且母親對他夢想之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儘管他見上母親最後一面,仍無法將在堵在心口的話,汩汩地說出口。給母親買房,母親堅持屋子是木頭蓋的,不會塌,給母親的錢,她一點都不用,母親捨不得用或不樂意用,他握著那疊錢想知道,卻始終不敢問。


導演是一部作品的靈魂人物,他如何選本、選角、掌鏡,又如何闡述情節、安排節奏、剪輯與設計等,著實讓人敬佩,而讀這本書讓我感動的是,知道更多屬於他們的故事,燈光轉向他們自身,他們成了演譯與詮釋自己人生的主角



後記:書中人物太精彩,陪小孩睡時忍不住打開書在暗摸摸的房間裡看起來,結果小孩一直盯著我,彷彿沒了睡意,而我也被老公要求別看了,要保護眼睛。忽然覺得自己變成了小孩,躲在被窩裡看書,有一種快樂,為了自己。

    5會員
    32內容數
    閱讀,讀書,讀影,讀景,讀物,讀人,一同在文字大洋裡漂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NG JU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定期召開的私人會議,女王與首相之間,首相堅毅的表情應如昔,但今日難掩傷心神情,激動落淚,女王驚恐地遞上衛生紙,並問首相怎麼了。首相卸下如鐵的形象,一字字吐出他的愛兒馬克失蹤了,並毫不猶豫地說:馬克是他最愛的孩子。 女王開完會後,和老公談起這件事,因為女王自成為女王後,有所成就,有所犧牲,這
    定期召開的私人會議,女王與首相之間,首相堅毅的表情應如昔,但今日難掩傷心神情,激動落淚,女王驚恐地遞上衛生紙,並問首相怎麼了。首相卸下如鐵的形象,一字字吐出他的愛兒馬克失蹤了,並毫不猶豫地說:馬克是他最愛的孩子。 女王開完會後,和老公談起這件事,因為女王自成為女王後,有所成就,有所犧牲,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最近處在一場因愛生恨的關係風暴當中,直到前幾天,才感覺那人願意消停,我自己猜測可能覺得於公無果,且勞心勞累,現在便放棄這條路,但倒也不是就此放下,從朋友中仍聽聞她形象塑造的工作,繼續透過扭曲、顛倒參雜真實的敘事,來控訴我的不是,並放軟道歉,為此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賠上不是,並在旦末不忘提出,會牽連甚廣
    Thumbnail
    本來今天下午在思考禪繞寶石教案, 但是有個靈感蹦出來,所以就先畫了這張作品。
    Thumbnail
    2月1日,台立法院長之爭落幕。在第一輪民眾黨7票投給黃珊珊、民進黨51票全數支持游錫堃的局面下,國民黨的韓國瑜在第二輪投票以54票勝選院長;幾個小時後,國民黨的江啟臣也循同樣模式當選副院長,國民黨確定拿下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則從穩坐8年的院長寶座退下。
    Thumbnail
    若昕在分享了幾個新版《小班》的設計巧思,除了要發展成系列書的用色考量和內頁的局部亮P,新版書封還採用了「挖洞設計」,模擬出「樹洞」效果,讓整本繪本更為俏皮吸睛。藉由這個契機,以「洞」作為選書指標去觀察童里現貨書,發現了別有「洞」天的繪本樂趣。
    讀《鏤空與浮雕ll》逐漸來到尾聲,每個人物都有或近或遠的成份,遠的是他們的真實人生,近的是在作者筆下側寫的情感,闡述因人物的調性、身處年代、成長背景、人生經歷而不同,我喜歡他用萬字篇幅,萃取出人物動人之處,引讀者共鳴,也一同與讀者拉開回憶抽屜。
    Thumbnail
    劇情內容這幾天已經鋪天蓋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就不需要贅述,但我看到常見的評論是:「結尾欠缺張力,有點沒有出乎意料。」 我相信文方永遠不會忘記,公正黨這場選舉的勝利,與他們過去10個月的議題操作無甚關聯,而依舊是建立在女性的弱勢、職場的權力關係、挖掘人性黑暗等等的負面選戰上。
    來問: 近再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作者認為中國人的醜陋,儒家應負不少責任云云。 至於為什麼會讓孔孟背負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原因就有很多啦,互聯網隨便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茲不贅矣。不過,有幾個基本觀念一定要清楚的: 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Thumbnail
    《鏤空與浮雕》既是名人側寫,也是文學創作。多數雜誌報導名人都是用起承轉合的方式來描寫明星的風光與登峰造極的時刻,而范俊奇卻把距離我們那樣遙遠的明星,透過犀利而又透徹的生花妙筆,變成一個彷彿能伸手觸及的人物。
    Thumbnail
    中國人問題,是柏楊的首要關懷,這是必須先陳明的事情。固然的大家知道柏楊以針破這些問題為名,也確實地在那個時代他也前衛地願為自身言論擔負代價,然而就如同劉曉波作為一個人格者確實對於人權的堅持不懈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在他的思想之中終究地是把中華當作一個大團塊,這其實內裡所矛盾的事情是在於若在國際
    Thumbnail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這裡所指的「中國人」,按照書中的定義,因為不是就國籍來分類,我以為比較接近「華人」。這本35年前的書,描述的內容,有些還存在,有些已經讓人無法同意他的觀點,不過邊讀邊觀察邊回想自己接觸過的中國人甚至是我們台灣人自己,還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最近處在一場因愛生恨的關係風暴當中,直到前幾天,才感覺那人願意消停,我自己猜測可能覺得於公無果,且勞心勞累,現在便放棄這條路,但倒也不是就此放下,從朋友中仍聽聞她形象塑造的工作,繼續透過扭曲、顛倒參雜真實的敘事,來控訴我的不是,並放軟道歉,為此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賠上不是,並在旦末不忘提出,會牽連甚廣
    Thumbnail
    本來今天下午在思考禪繞寶石教案, 但是有個靈感蹦出來,所以就先畫了這張作品。
    Thumbnail
    2月1日,台立法院長之爭落幕。在第一輪民眾黨7票投給黃珊珊、民進黨51票全數支持游錫堃的局面下,國民黨的韓國瑜在第二輪投票以54票勝選院長;幾個小時後,國民黨的江啟臣也循同樣模式當選副院長,國民黨確定拿下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則從穩坐8年的院長寶座退下。
    Thumbnail
    若昕在分享了幾個新版《小班》的設計巧思,除了要發展成系列書的用色考量和內頁的局部亮P,新版書封還採用了「挖洞設計」,模擬出「樹洞」效果,讓整本繪本更為俏皮吸睛。藉由這個契機,以「洞」作為選書指標去觀察童里現貨書,發現了別有「洞」天的繪本樂趣。
    讀《鏤空與浮雕ll》逐漸來到尾聲,每個人物都有或近或遠的成份,遠的是他們的真實人生,近的是在作者筆下側寫的情感,闡述因人物的調性、身處年代、成長背景、人生經歷而不同,我喜歡他用萬字篇幅,萃取出人物動人之處,引讀者共鳴,也一同與讀者拉開回憶抽屜。
    Thumbnail
    劇情內容這幾天已經鋪天蓋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就不需要贅述,但我看到常見的評論是:「結尾欠缺張力,有點沒有出乎意料。」 我相信文方永遠不會忘記,公正黨這場選舉的勝利,與他們過去10個月的議題操作無甚關聯,而依舊是建立在女性的弱勢、職場的權力關係、挖掘人性黑暗等等的負面選戰上。
    來問: 近再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作者認為中國人的醜陋,儒家應負不少責任云云。 至於為什麼會讓孔孟背負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原因就有很多啦,互聯網隨便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茲不贅矣。不過,有幾個基本觀念一定要清楚的: 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Thumbnail
    《鏤空與浮雕》既是名人側寫,也是文學創作。多數雜誌報導名人都是用起承轉合的方式來描寫明星的風光與登峰造極的時刻,而范俊奇卻把距離我們那樣遙遠的明星,透過犀利而又透徹的生花妙筆,變成一個彷彿能伸手觸及的人物。
    Thumbnail
    中國人問題,是柏楊的首要關懷,這是必須先陳明的事情。固然的大家知道柏楊以針破這些問題為名,也確實地在那個時代他也前衛地願為自身言論擔負代價,然而就如同劉曉波作為一個人格者確實對於人權的堅持不懈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在他的思想之中終究地是把中華當作一個大團塊,這其實內裡所矛盾的事情是在於若在國際
    Thumbnail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這裡所指的「中國人」,按照書中的定義,因為不是就國籍來分類,我以為比較接近「華人」。這本35年前的書,描述的內容,有些還存在,有些已經讓人無法同意他的觀點,不過邊讀邊觀察邊回想自己接觸過的中國人甚至是我們台灣人自己,還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