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瘋迷棒球,因為處於認字階段,各個隊伍的球員只有一走到場上,他立刻就會看著螢幕跟著複誦,比如:陳傑憲、林哲瑄、曾頌恩。棒球比賽的規則他也越來越熟悉,近期各隊的表現他學著像球評一樣在分析,不過他看球的不專業疑問還是會讓我忍不住我笑出來:「媽媽,我覺得要盜兩個壘包的機率真的很低,但不是不可能。」、「媽媽,你知道哪個壘包站著的球員最重要嗎? 來,你猜猜看? 」
.
最近把《綱綱好的堅持》一書看完了,我也跟他分享書中的內容,他聽的又驚又喜。其實當初自己支持著高志綱,也不是自己有多厲害的看人眼光,只是單純覺得他很帥、他學歷很好、他蠻謙虛的、他的採訪看出一個捕手的付出與努力,特別是因為他很帥讓人眼睛離不開這點,是否好膚淺? 但對於當時在青春期的自己而言這卻非常重要。但沒有人追星會很理性吧,就只是一個感覺,一種假想的嚮往,一個真實卻又被自己腦袋瓜虛構的人物,總是帶著披風上陣。
近期與孩子一起看棒球時,我也同時讀到張惠菁書中提到的:
「複習小時候的英雄,也是成長變化的一部分吧。決定他繼續是你的英雄,或是承認自己小時候很傻很膚淺。也有第三種可能,你變了但英雄也變了,在你認識裡默默地轉變,彷彿他和你一起長大了。」
曾在自己某個年紀被我貼上英雄標籤的人,一路上變得更好了,而我也更好了。儘管後來只有陸續看著他征戰報導、成家生小孩或成立基金會、參加公益等新聞,但沒有像當初剪下一張報紙就雀躍不已,但我讀到會很開心很欣慰。
.
高志綱的書中提到許多自己擔任捕手的經驗與智慧,不僅融合心理學、商業管理學等專素養業,也引用物理學與名言佳句,讓實務與理論加以結合,印證它的其來有自,給予迷茫的人一點指引。
他的老師提到高志綱身上有著「責任」、「謙卑」、「智慧」三種特質,讓他從球員轉任教練後,能勝任過去、現在、未來扛在肩上的社會期待與任務。高志綱提到:「還記得自己真正脫下球衣不再當選手的那天,心中沒有任何遺憾與掛念。」,他很努力也很盡力,也希望將自己的所學與觀察傳承給後輩。
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棒球圈有一定的意義,這是首本以捕手角度出發的書籍,一名好捕手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不僅需要真實力,也需要軟實力,當然僅僅是球員也可從中收穫不少。
.
以下摘錄書中的一些句子給大家:
•捕手養成大不易,從基層教練到職棒總教頭,無不感嘆能守能攻的優秀捕手難尋。
•捕手可說是整場球賽轉播中,正面鏡頭最多、存在感最低的角色。
•他(高志綱)的大腦有AI運算與CPU,能處理場上每個複雜的PLAY,還能融合古今哲理,如此洽到好處的「綱綱好」。
•不管比賽還是人生,肯定都會出現「不可控」的因素,干擾著付出與期待之間的連結。而幸運與不幸的差別,也僅僅差在被干擾的結果,是導向對自己有利或不利的局面。
•心理學家明確指出-經驗,就是最好的自信基礎;而且動作學習專家也支持-反覆操作仍是從「生疏」到「精熟」的必要過程。
•只要不放棄,成功、失敗、突破,受阻都只是過程。
•打職棒,真的不只考驗技術與心理抗壓性,身體素質能否撐過近一年的出賽耗損-尤其捕手又在體能消耗極大的位置上-是不容忽視的自我經營課題。
•運動心理學對成功的定義提供了兩個努力聚焦的方向:一個是每一次的表現後,反問自己是否盡力做到最好;另一個則是確認自己今天的表現有沒有比之前更好。
•努力的人把事情做完;用心的人把事情做好。
•對我來說,「場上指揮官」是外界給捕手這份工作最美的肯定,也是最美的「誤會」。捕手看似對比賽的節奏、走向有一定影響力,實則夾在教練作戰思維與隊友執行力之間。加上鐵面具下的血肉之軀亦有澎湃情緒與尊嚴,卻為了要守住最重要的一道防線,任憑飛砂、棒頭、強襲球或意圖侵犯本壘的惡漢撲來,脫下面罩仍要展現氣定神閒的一面。
•人腦在處理訊息的方式有兩套系統,一種是從環境中獲取訊息,另一種是從知識中拆解訊息,而「組塊」可視為兩套系統的合作結晶,幫助人類有脈絡、有系統且快速地解讀龐雜的資訊。
•在棒球版的九字真言後段-風險管控---即是要提醒:任何行動背後,皆具備與目的明顯的潛在危機。
•訓練,是運動的本質;比賽,則是展現競技水準的舞台。
•從投捕搭配來看的話-一位有牽制全場能力的投手,也需要有位承擔其球威衝撞的捕手,才能大方展現實力;一位頭腦靈活的捕手,更需要有能力兌現配球策略的投手,才能如實完成計謀。
•鏡中自我的觀點提到:「人的自我形象,有一部分是來自社會互動或他人反饋。」也就是說,我們會透過別人的意見、眼光或態度來解讀自己,也藉由社會的比較、認同或否定來建構自我。
•嚴厲斥責也好、循循善誘也罷,沒有哪一種教學策略能適用於所有選手。「因材施教」能穿越千年,自然是至聖先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參透人性的體悟吧。
•家在中學時期應該都讀過這句話:「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這是出自詩經·小雅·鶴鳴》裡的名言,我經常延伸用來作為自己該持續學習的提醒,人可藉由參考楷模來砥礪自我,使自己變得更好。
•我自己見過許多運動員- 許多在位置認知中迷途的運動員--不是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自己的潛力,就是錯估自己的影響力。
•轉身成為教練之後,因為進修與新知開拓,不禁產生許多「早知道」的想法,重新顛覆我心中原本堅信的標準。
•有信心,向來是運動場上推崇的心理狀態,可是,也不該因此忽略對問題的覺察。
看完這本書時,燃起一種自己並不是真的認識高志綱、也重新認識高志綱的心情。我們對一個人經常存有的刻板印象(無論好或壞),但忽略了「時間」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而先天資質以外,必須要有更多後天的努力,才能將潛力發揮、眼光放遠、格局放大。
路永遠不只有一條,高志綱被算命師說會當醫生,但他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棒球員,而且玩得很好的棒球員,現在更是教練。「只要是一顆真正的鑽石,到哪裏都會發光發亮。」的一句話,在他身上得證。
忽略了「時間」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而先天資質以外,必須要有更多後天的努力,才能將潛力發揮、眼光放遠、格局放大
📖《綱綱好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