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長壽才有意義」
沒想到我們也來到所謂上有老下有小的歲數,各種壓力諸如職場壓力、長輩們的老化與凋零、下一代的教養等等,需要有平靜的心態面對生命的喜怒哀樂。
近年家族陸續有長輩失智,親戚中恰好有人從事社工或心理方面的工作,好多年前他們曾經在一些場合發現長輩有些奇怪的狀況,就告訴我們這個是失智的行為,當時我們實在難以被說服,因為大部份時候長輩是很靈光,比如還很會算數以及罵人辭理精準,隨著時間流逝,確實他們失智已是事實了。
我們常常透過許多管道聽到失智這個病,似乎很熟悉,但當自己碰到至親疑似失智時,卻是如此陌生,而這正也是因為我們恐懼與無法接受的關係。初期的失智如溫水煮青蛙讓人沒什麼感覺,但當失智者的行為模式越來越不可控時,這種病卻如洪水般沖向你,想要一口呼吸都困難,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晚才正視這些問題,這是不容易的,但這僅僅是剛開始。
因為有需要了解失智症,才能掌握病程,經親戚推薦成大的神經科的白明奇醫生的門診,白醫師推薦失智方面的書籍,讓照顧者能對失智症有所理解,也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避免失智症發生在自己身上。網路上白醫生有三本書籍,第一本已絕版,看診後我打給白醫生診間詢問應該從哪本看起,他說「松鼠之家- 失智症大地」。
失智症不是只有眾人皆知的失憶的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有:
1. 阿茲海默症
2. 血管性失智
3. 路易體失智
4. 額顳葉退化症
5. 帕金森失智
6. 頭部外傷失智
20年前這些奇怪的症狀一律被稱為老人癡呆,且當時的病學調查只有阿茲海默與血管性失智兩種,時至今日,因此醫生要能正確的診斷失智症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把阿茲海默症的藥給額顳葉退化患者,沒幫助且浪費醫療資源,甚至還有其他無法預測的後果,所以找到好的醫生看診是非常重要的!
失智症是有遺傳的可能的,大概從出生基因就底定了,而所有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的共同點就是不知不覺緩慢一點一滴的退化,發病前有可能回溯前十幾二十年前就悄悄展開,五大症狀是:
1. 記憶力變差
2. 熟悉的地方迷路
3. 妄想
4. 個性改變
5. 失去使用器械的能力
從被醫生診斷的那一天起,病人的病程可長達7-10年,或甚至更長,如何與失智者和平共處實在太重要,一個人甚至可能同時有不止一種失智症,真是令人傷心的一件事,而每一個失智者的行為模式都可能因成長背景、人生經歷等有所不同的表現方式。台灣失智人數在攀升,照顧失智者的家屬甚至會為此辭去工作,因此台灣政府在2017年推出長照2.0,讓民眾能透過政府的資源,減輕照顧失智者的壓力,當中的「失智共照中心」是重點項目之一,結合政府、醫事、長照及社福機構,預計設立20個以上,作為失智者與陪伴家屬的後盾。
由於當今社會尚未有藥物可以治療失智,所以「預防失智是一輩子的事」,研究已經證實失智是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發病的時間點,讓退化速度變慢一點。預防的重點是「三動兩高」:
1. 頭腦要動
2. 休閒活動
3. 有氧運動
4. 高度學習
5. 高抗氧化
換句話說,就是要「持續運動、避免憂鬱、減少壓力、補充營養、加強社交活動與優質睡眠品質、曬太陽」。
這些內容均引述白明奇醫生的書,希望正值青壯年或中年的我們能從現在開始做起三動兩高,因為科技醫療的進步使得人類壽命均延長,就算不是遺傳性失智,也可能因為退化與生活方式使得大腦退化,我是一個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只希望未來凋零時也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麻煩,所以一起正視預防失智症的撇步吧!
若你有推薦的失智書籍,也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