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太平地區自清末起即為臺灣菸草的重要產地之一,日治昭和11年(1936年)開始種植黃色種菸草,但尚未設置葉煙草收納場。戰後因產量增加,民國44年(1955年)『太平買菸場』正式興建,以作為辦理鑑定、購買太平地區菸農菸葉的場所。民國83年(1994年)太平買菸場停止購菸,本地菸農改至霧峰買菸場繳菸。民國102年(2013年)臺中市政府以建物為太平地區日治時期以來,見證了太平菸葉產業發展,加上建築構造特殊,整體空間具有再利用的潛力,遂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太平買菸場
之後,台中市政府和文化部斥資2000多萬進行建築修復再活化利用,並於106年完工。經修復後規劃三大展覽區塊:
- 在地藝文展示區:提供在地藝術文創作者展示作品的地方,每三個月一展,

- 菸葉演繹館區:重現往日菸葉買賣的場景,展示許多早期與菸草相關的工具以及製菸的過程,其展出的物品均具有相當的歷史性,讓民眾了解早期製菸的方法以及過程。






- 陳庭詩創作紀念館區:陳庭詩(1913年11月28日—2002年4月15日),筆名耳氏,故宮研究員楚戈稱他是藝術上的『國寶』,前高雄美術館館長李俊賢和藝術評論家陸蓉之不約而同認為他就像是一部『美術史』。生涯早期在躲避戰火同時也透過藝術救國,輾轉來台後又因為二二八事件的波及而暫停藝術創作。1957年開始以當時產量豐富的甘蔗板進行版畫創作,版畫作品『蟄』在1970年獲得第一屆『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後期將重心轉至現成物雕塑,以『約翰走路』一作名列『二十世紀的藝術』一書『鐵與空間大師』篇章之中,在全球的二十世紀藝術史上留名。2002年病逝於台中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