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北京城的中軸線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理想模式,是《週禮·考工記》中關於「匠人營國」的描述。它對周代的都城制度進行了簡要的概括,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理論中最早、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學說。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週禮·考工記》中有關都城建設的理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古代都城的建設。

北京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中軸線是金中都中軸線,現在只留下一些殘缺遺址,已經無法見到它的原貌。而現在中軸線的位置則是在元大都時確定的,但是元代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也已經蕩然無存,僅僅可以見到一些遺跡了,人們現在所看到的北京中軸線是在明清時期建造的。

北京中軸線吸收了歷代都城建設的精華,成為中國古代都城的巔峰之作。全面實現了《週禮·考工記》對於都城的規劃建設思想,把中國歷代都城建設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元、明、清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強盛時期,絕大部分時間是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社會穩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的時期,綜合國力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各朝代。舉全國之力建設的北京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集大成者,而北京城的中軸線,其規劃設計之完美,建築規模之宏偉,建築水平之高超,文化內涵之豐富,完全超越了歷代都城中軸線的建設水平,達到了頂峰。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中保存最完整的。儘管有少量建築消失了,如紫禁城前面的中華門、後面的地安門等,但是大多數的主要建築仍然保存完好,如紫禁城、太廟天壇、鐘鼓樓等,顯示出昔日的壯麗輝煌。

中軸線是古都北京最重要的軸線,北京城是圍繞中軸線規劃和建造的。

元滅金後,放棄沿用舊燕京城(金中都城),在東北方向另選新址建造元大都城。建造新的都城如同是在一張白紙上繪製最新最美的圖畫。元大都先規劃,後建設,統一規劃,一次建成。這種方法不論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還是在世界古代都城的建設史上,都是較為先進的模式。明代在元代中軸線的基礎上重建,清代繼續發展、豐富和完善,終於達到了一個無法逾越的境界。

現在人們看見的北京中軸線大部分建築是明北京時期建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留給北京最大一筆歷史文化遺產的人是明成祖朱棣。明滅元後,先定都南京,北京一度喪失了都城地位。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戰”,奪取皇權,隨後遷都北京,中國歷史出現重大轉折。棄南京,興北京,固然有朱棣長期在北京生活經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北京的政治、軍事戰略地位超過了南京。定都北京有利於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鞏固北方邊境。

歷史的發展完全印證了朱棣的高瞻遠矚和真知灼見,明代大部分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大明以強烈的自信引領世界,海路有鄭和七下西洋,陸路有陳誠五使西域,海陸並舉,揚威布恩,柔遠懷人,才有各國仰慕大明,梯山航海,萬國來朝的盛況。終於實現了「內華達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盛世景象。

清朝繼承並完善了北京中軸線。清朝前期,接連出現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了持續一百三十四年的康乾盛世,創造了中國古代最後的、最輝煌的高峰。這段時期,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鼎盛,國力強大,財政寬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民族關係改善,文化事業發達,國家的統一大大加強,形成了中國廣大的版圖。清朝人口在乾隆時期超過三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有學者研究認為白銀儲量約佔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產量的一半,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保持最大的順差,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一,佔世界的三分之一。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北京中軸線在明代建造的基礎上得以修復、發展並進一步完善。

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其建築佈局最重要的是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要成為國家禮儀的典範。 《左傳·正義》記載:「天子之城方九里,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早在周代,就已經規定了每個級別的城市規模。這項規則一直在延續。北京是明朝全國等級最高的城市,共有三重完整的城垣結構,嘉靖以後為保護南城還修築了第四重城牆,這樣把紫禁城放在了最核心的內部,既達到了對於皇帝的嚴密保護,也彰顯了皇權的神秘與尊貴。

明朝北京三重城垣架構的核心是紫禁城,而嚴格依照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的紫禁城的核心應為前朝三大殿。三大殿是皇帝頒布政令、召集群臣以及舉行最高級別的考試及禮制活動的場所。著名學者任繼癒先生就曾指出:「故宮三大殿有行政作用,更具有神殿作用。」自漢代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學說,中國歷史上的皇權與神權就不斷走向統一,到明清時期,皇權也是神權,神權也是皇權,兩者已經合而為一。因此,皇帝的詔令開頭必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可見三大殿所承載的政治功用。

此外,從中軸線上建築的命名來看,也充分展現了北京中軸線的政治意涵。永定門是中軸線的最南端,也是外城的南大門。永定門取名“永定”,不僅是為了與南門外的永定河相對應,更是想表達明代統治者希望天下安定、江山永固的願望。往北走就是正陽門,「正陽」一名雄渾大氣,表現出陽剛之氣。此外,諸如天安門、地安門、大明門玄武門等城門的稱呼,無不表現出明代統治者祈求安定的願望。

北京的中軸線充分展現出傳統社會的皇權思想。皇城安排在了全城的中心,也是南北中軸線的中心地帶,體現出皇宮的主導地位;城市「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佈局,是為了表現至高無上的皇權尊嚴;按中軸線對稱鋪開的道路,以經緯交叉的形式遍佈京城,居中的皇宮,成為交通最發達的地方。北京中軸線,是皇權至上理念的最佳體現。

中軸線兩側對稱分佈的皇家祭祀建築即是俗稱的「五壇八廟」。一般認為「五壇」是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這些祭壇對皇宮和中軸線形成環繞態勢;「八廟」是指太廟、歷代帝王廟孔廟關岳廟宣仁廟、時應宮、凝合廟以及昭顯廟。這些皇家廟宇對稱分佈在中軸線東、西兩側,自北而南分別為:東側為太廟,西側歷代帝王廟;東側孔廟(文廟)西側關岳廟(武廟);東側宣仁廟(風神廟),西側為時應宮(雨神廟);東側凝合廟(雲神廟),西側昭顯廟(雷神廟)。

在這些祭祀壇廟中,太廟和社稷壇是規制較高的祭祀建築,太廟是宗族和血脈的代表,社稷是國家和江山的象徵,因此這兩座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最為講究的祭祀建築。太廟即祖廟,是皇帝祭拜先祖的家廟,位於天​​安門東側。社稷壇位於中軸線核心部位的右側,天安門城樓的西側,也就是現在中山公園內。

先農壇

將視線轉到中軸線的最南端,還能發現一組重要的祭祀建築,也就是天壇和先農壇。漫步在永定門內大街,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天壇西壇牆上的兩座門,與先農壇東壇牆上的兩座門遙相呼應,這既是進入北京城後的第一組對稱建築群,也是十分重要的皇家祭祀場所。

北京中軸線上另一組重要的祭祀建築是日壇和月壇。日壇在朝陽門外,表示日出東方;月壇在阜成門外,表示月落西方。日壇祭壇向西,月壇祭壇向東,兩組建築都面向紫禁城,中軸對稱,成為紫禁城外的重要點綴。

北京城歷經元、明、清三代的發展,形成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元代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因此在元代中軸線的北端建造了萬寧寺。萬寧寺建於元大德九年(1305),是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敕建的。萬寧寺是元代重要的城市標誌,也是中軸北端的建築,展現了元代對藏傳佛教的尊崇。元、明易代,北京中軸線上的宗教建築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明代在中軸線上最突出的是道教文化,主要的建築是欽安殿火德真君廟。欽安殿建於永樂年間,是隨紫禁城一起規劃修建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初統治者對欽安殿的重視。欽安殿位於禦花園正中偏北的高台上,整棟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供奉玄武大帝。欽安殿是在官方認可的神殿中,唯一建在中軸線上的殿堂。明世宗也特別在欽安殿垣牆正門上題寫了「天一之門」。

明朝北京中軸線旁還有一座道教建築-火德真君廟,即俗稱的火神廟,位於中軸線北端。火神廟最早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北京的火神廟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火神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山門東向。由於北京建築多為木結構,京城建築十分密集,一旦發生火災,將會造成極大的損失,於是火神信仰十分盛行。明嘉靖、萬歷年間,金鑾殿乾清宮接連發生火災,火神廟因此受到重視。尤其在萬歷年間,火神廟成為皇家道觀,其等級和規制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改用黃、藍琉璃瓦。朝廷每月會發給火神廟五十兩白銀,請廟裡的道士為皇宮祈福。

0會員
69內容數
修的不一定是仙,追的不一定是道,念的不一定是佛,讀的不一定是典。身心不合一,道士不下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