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含有「文化」共 552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25/04/12
《正常人》:由想像中的他者所定義的正常,到底正不正常?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
文化
#
社群
#
小說
12
17
SIMON JOU
12 小時前
3
都不是正常...因為正常人不會自己定義正常
3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發文者
10 小時前
1
SIMON JOU 正常實在難以定義,它本身就是一個很浮動的概念,本書才會以此出發,去討論什麼是「正常」
1
Stan Wu 吳信典
2025/04/12
從郭雪湖到高更:當「東方透視」遇上「西方再構」的藝術實驗
當「郭雪湖的東方透視」遇上「高更的西方再構」,不只是風格混搭,更是一場文化視覺語法的深層對話,開啟跨時空的藝術重構實驗。
#
實驗
#
藝術
#
空間
2
留言
普普文創
2025/04/12
【印度】大理石印度教神廟 | 齋浦爾 | 旅行漫步
Birla Mandir, Jaipur — 大理石打造的當代神聖殿堂 位於齋浦爾市中心的 Birla Mandir,是一座現代風格的印度教寺廟,由著名的 Birla 家族出資興建。這座寺廟採用純白大理石建造,圓頂設計融入傳統與現代元素,呈現出莊嚴又流暢的線條。白日裡,大理石閃耀著陽光;夜晚,燈光
#
印度
#
大理石印度教神廟
#
齋浦爾
17
16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19 小時前
3
好特別的建築
3
普普文創
發文者
13 小時前
2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是非常的特別,只可惜沒有我印像中的印度教神廟裡面有許多的神在裡面,那才是我想看的重點。但是這個廟裡面空空的,好可惜。
2
【筆耕文學】文藝創作工作室
2025/04/12
書評|小說放大鏡|臺灣作家|黃凡|躁鬱的國家(2003年)
《躁鬱的國家》一書,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作為敘事主軸,藉由主角黎耀南的身分,透過書信內容的開場,逐一展開自我意識的旅程與對話。黎耀南本身就是躁鬱的存在,他在政治體系裡產生一種無法適應的狀態,並且急於闡述自我內心的焦慮與沉悶。
#
書評
#
長篇小說
#
台灣作家
1
留言
仰婷的文思奇想
2025/04/12
世界要我選一條路,我偏要跨很多條|多重淺能者的自白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的多重興趣與對此的自我認同。作者從小就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熱衷於學習不同的技能與知識,例如繪畫、攝影、寫作、經濟、統計等。這樣的興趣多元性曾經讓作者感到困擾,也遭到社會的質疑,但在獲得老師的肯定與Ted Talk的啟發後,作者逐漸接納了自己的多重潛能,並決定將其轉化為創作的優勢。
#
閱讀
#
人類
#
創作
6
留言
Pyris 的動畫視角
2025/04/12
藝術史是什麼?一場跨越千年的視覺旅程
本篇文章分析藝術史如何透過畫作的形式,展現出人類的情感與思考方式。藝術不僅是創作的表現,更是對人類歷史、社會變革的深刻反思。以文藝復興與現代藝術為例,揭示藝術如何成為時代的回應,並且啟發當代的視覺創作。
#
藝術家
#
藝術
#
年代
3
留言
Big Softshell of Glassy Snail
2025/04/11
2025-04-11 蝸牛日記 - 推薦動畫《馬達加斯加》
地球蝸牛今天繼續帶你看好片,承昨日說到了思念自己素未謀面的「家鄉」,蝸牛又想起了一個好片! Madagascar 《馬達加斯加》
5/5
Madagascar
#
馬達加斯加
#
Madagascar
#
蝸牛
1
留言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25/04/10
書評:杯底不養金魚:美酒環島日記1
雖然書展的時候就接觸這本書了,但入手的間晚了點,也到最近才看完,雖然拖了點時間,還是紀錄一下。 是這樣的,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喝酒,但說「完全不喝」倒也不是,一般來說,過年家裡還是會應景一下,大概喝個一小杯意思意思,真的就只喝那麼一點點,但剩下來的久呢?就分好幾天,甚至幾個月慢慢喝掉,看次過年買哪
#
漫畫
#
書評
#
台灣
3
留言
Sandia wu的沙龍
2025/04/10
〈諾魯的天空與胃的召喚〉
這段故事,來自我曾經生活過的一座太平洋小島,不是旅遊日記,也不是異國風情的幻想。它是黃昏的天空、是撈鳥的網、是羽毛從我指間飄落的那一刻,也是我命運軌道忽然轉彎、整個人生被帶到未知的地方的開始。這篇文章,是我生命中真實經歷的記錄,關於記憶、文化、生存、陌生,以及…一種深深的召喚。 ⸻ 〈諾魯的
#
諾魯
#
傳統
#
太平洋
喜歡
留言
荒煙漫草有方圓
2025/04/10
關於體驗與命名
當下的體驗若無法被覺察,所經驗到的只是一團無意義的影像、聲音或其他的感官刺激(渾沌的元素)。若這些體驗被個體注意到,它便有機會成為些什麼讓個體日後有機會被運用。這樣的機制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當下聽到了一些話,這些話讓我產生憤怒的感覺,我要可以去辨識我的那種感覺是憤怒,「憤怒」一詞被用來指稱「那種感覺
#
體驗
#
命名
#
語言
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