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哲學方法論思維━ 10.台灣多元宗教哲學對話在世界中的意義和價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建築術語,「粗胚」代表牆面的基本粉刷,「細壓給」則是在基本粉刷之上,加以更精細的粉飾,此篇,雖未及「細壓給」將心念天道一韻至底,但卻「粗胚」的將多年學術小論文概念串聯,詮釋著台灣多元宗教哲學對話在世界中的意義和價值。核心意涵,台灣民間宗教哲學形下泛神論的形上超越性敬拜,因信稱義台灣天命信仰的一貫生命之道,修建忄靈改革理念的形上天地神靈之道。

    台灣原始信仰中,就有台灣原住民各族信仰「祖靈、日、月、山、地、湖泊、川海、宇宙創造神」,以及泛神靈信仰,將「善、惡」作為形上倫理學指導人間世的福報,和靈魂回歸形上世界的終極關懷,各原住民族的信仰共通點,符應《易經》「感而遂通」的直觀靈視。

    台灣本土原住民信仰,作為南島語族始祖,在天地自然環境中,是生活生命實踐「天人合一」的信仰典範。台灣原住民核心信仰創生天地和祖靈義理,生命史的傳遞,融入中國哲學文明語彙,台灣人的「上天保佑」、「天佑台灣」之心靈呼聲,便自然喚發而生。

    台灣原住民,入山要向山神打招呼,誠敬的心,以檳榔和小米酒,聊表己意,告知山神「我到了」,祈禱護祐平安,白天、黑夜抬頭要向日、月和創造神以敬意,飲食向地、水、火、風感念以「豐年祭」。

    台灣原住民,貼近生命的自然信仰之道,遵循著天道、地道,方是人道。台灣原住民的天地自然信仰,用文明的哲學詮釋,孔子的宗教情懷之體證,正說明著要「務本天道、知天命、立人道」。而台灣原住民各族,普遍主張「善、惡」順天地之道的形上倫理學,符應人道德行自然。那麼,在哲學文明的詮釋中,孔子,最是體證了天道在人世間必須遵行中道,便是「『過猶不及』之教」了;因為,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要求滾動式調整,合乎「天時、地利、人和」的「時中」形上倫理德行。

    台灣原住民和中國哲學經典中的天地神格概念,非獨於東方。西方,自希臘哲學時期前,至「基督三一中保」,方今,仍圍繞信仰唯一創造神的概念,為其努力學說,和因信稱義。

    其中,近代理性主義偉大哲學家萊布尼茲,更是一位奠定現代二進位數學功勞者,和重要的基督教信念神學的信仰傳達者。當他巧遇中國文明,驚呼自己發明二進位數學之前,便有中國《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和形上主宰天的概念,更在其中、西比教哲學《論中國》(Writings on China)中,注入基督上帝神概念,類比等同於東方中國的主宰天神之概念。說明著,在世界人類心靈本質中,存在著宇宙創造神的安瑟倫說法:「人的心靈中沒有比神更大的概念存在」。那麼,萊布尼茲,引以為豪的,便是論中國自然神學中的主宰天,將和上帝、神的概念,等同,即世界人所信奉的宇宙創造神,是同一心靈的存有之本質概念。

    中、西哲學,在信仰自然天地的會通,經「建築意象」的融入,尤屬台灣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最是詮釋。東海大學早期融合自然環境的教育建築群,地勢順向坡的文理大道兩旁參天古樹和教室,接續「路思義教堂」,坐落東海大學十字中心位置,寬廣草地作為群眾景仰敬拜互報福音互動所在。

    「路思義教堂」建築意象,涵示中式兩手持「合」字敬拜的建築型態,敬虔在基督教堂中,經由頭頂一線天,臨感天神上帝,尤為夜間更感密契天地神靈。合併中、西建築信仰意象的「路思義教堂」,帶動了東海大學教育生活圈的形成,同時擴大形塑了台中城市集體認同的信仰地標之形成。

    對於中、西宗教信仰的多元集中地台灣來說,台灣以地理位置的歷史發展,呈現了中、西文明交會匯集的世界中心,所展現孔子「和而不同」的尊重對話態度,基本上尊重每一份子,以促動信仰向上德行發展。因此,若黑格爾要將伊斯蘭教出現在基督教後600年,詮釋為,只是「偶然必然性」進化說明基督教的勝利,那麼,在孔子不違天道的當代意義與省思,不應互相宗教歧視,應是神愛世人,世人因信稱義上帝,以上帝為名,力求世界和平。

    宗教,若把自己當成本位中心主義,而比較歧視,將使宗教組織衝突鬥爭,甚至假借信仰名義發動聖戰,屠戮的都是上帝的子民,違反了宗教倫理。除卻宗教的虛名,除卻宗教的掠奪戰爭,應是同樣的上帝子民互助、互持、互祝福,而非宗教戰爭地生靈塗炭,人類唯有類比世界天地一神信仰,因信稱義天地之道,才能護持世界和平地相處在天地之間。

    宗教對話,和而不同,採取寬容政策,才能容納不同宗教,對話進化,才有機會形成世界等同唯一創造神之信仰。因此,就自己本身宗教,如何精純信仰,遠重要於鬥爭宗教系統,或箝制他人信仰心靈。

    中世紀宗教史,便是一連串的自我宗教信仰的檢視之旅,當基督耶穌中保上帝,提醒嚴禁宗教組織偶像崇拜,宗教組織在天主教的變質,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推動宗教改革運動思潮,修正教會以贖罪券斂財,提倡回到約翰、聖奧古斯丁的依據《聖經》權威高於教會路線,「因信稱義」上帝才是真理、生命、道路。

    「因信稱義」,不僅是對上帝的敬虔信仰,更是一門形上倫理學,作為警醒世人的整全之道。信仰的不可證驗性,卻從人的心靈信仰之先驗性,直觀了宗教信仰的現象徵驗性,而有了「天災、人禍、天意、天啟」的反射性思維。信仰對於人類的背道失義,不論「儒、釋、道、基、伊、原住民、台灣民間信仰」,都有自己一套天譴的跨文化或地獄或輪迴的論述。

    形上倫理學的「因信稱義」,有其心靈自然而然的天啟之天譴概念,這自薩滿現象以來,就先入為主地存在於心靈認知,表現於禁忌的範疇之中。是故,因信稱義,同樣在台灣原住民和民間薩滿信仰現象中,概括天譴的範疇。

    台灣民間信仰,宗教生命史的文明交融發展,仍有待進化論。譬喻柏拉圖心靈受制於肉身,僅能認識假象知識。柏拉圖諭意「光照」地窖般的真理照知,卻仍無法喚醒假寐不願被拖離昏暗地窖而面見光明真理的人。

    台灣民間信仰,其中,最被信仰之一,猶屬媽祖信仰,原由渡海祈福,開墾庇佑,消災解難,財源滾滾,以及被照顧的「姆娘情懷」。但就兩岸民間最大信仰對象 ━ 媽祖,卻被柏拉圖的理型論範疇視為形下的虛幻信仰,構築不了形上理型的真理信仰。

    就像地窖之諭,照見真知,台灣民間形下媽祖德行信仰,構築不了天地形上生生之德的生命賦予之價值,只是搖指形上「天上聖『姆』」概念。天上聖母的「姆娘」概念,非媽祖身有,卻是形上先天靈所有,靈=上帝孕育靈子。就柏拉圖的理型路徑,將護持的是,心靈復歸天上靈,要因信稱義的是上天之,而不是媽祖民間信仰,民間媽祖,只堪引領人的德行,並告誡靈子回歸靈上帝信仰為要義。

    台灣民間宗教媽祖信仰,在兩岸的寄意,指攝心靈歸仰「朝天、拱天、順天……」之意,以德配天,才是王道。之於形上倫理學的真理,非人能一蹴可跡,形上真理,必須真理自身下達,而靈子回歸上達,是為上下一貫之道。然而,這下達真理之道,無法由人造,必須是傳承天地真理的自身天命(中保)下達,而人,僅能如柏拉圖的辨識形下虛理和形上真理之別,更需因信稱義這「天地自身中保的天命之真理」以實踐之。

    形上真理的下達,在西方是基督耶穌三一中保救贖,就萊布尼茲的東、西方創造神,只是概念名稱的差異,上帝=上天。在台灣民間宗教歷史的道教信仰名稱演繹,上帝=上天=無極老,在西方聖經、基督耶穌傳達上帝真理,當下台灣天命傳達無極老的鸞文諭意,僅餘的便是靈子的實踐工夫,即是因信稱義地回歸靈(上帝)的信仰了。

  

參考書目:

1.           《聖經》。

2.           清˙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台北市:中華。

3.           簡扶育(2002)。《祖靈昂首出列━台灣原住民族群像》。台北市:幼獅。

4.           邱韻芳(2013)。《祖靈與上帝 ━ 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新]北市:華藝學術。

5.           田哲益(達西烏拉灣˙畢馬) 、餘秀娥(Maruta Buyung)(2021)。《布農族傳統文化誌》。台中市:晨星。

6.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

7.           鄭志明(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市: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

8.           優劇場策劃,落永池題字,陳板主編,莊華堂、裝珮瑤,葉媛妹編輯(1992)。《白沙屯媽祖》。新北市:老泉文化工作室。

9.           杜榮哲。〈論「大甲媽祖的巡禮運動」對信徒神學的啟示〉。收錄於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

10.       張珣。〈台灣媽祖信仰〉。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11.       傅偉勳(202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

12.       聖奧古斯丁著,徐玉芹譯(1985),《懺悔錄》,台北:志文。

13.       馬丁路德著,鄧肇明譯(1973)。《九十五條》。香港:道聲。

14.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1978)。《哲學史講演錄》。台北市:大林。

15.       孔德(2011)。《論實證精神》。上海市:商務。

16.       羅光(1990、1991)。《士林哲學理論篇》、《士林哲學實踐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17.       秦家懿(1999)編著。《德國哲學家論中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18.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994), Writings on China,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by Daniel J. Cook and Jr. Henry Rosemont, Open Court : Chicago and LaSalle, Illinois. ISBN: 9780812692518

 

Author : email:[email protected]  ,  line:tdoste23  ,  宗教碩士、哲學博士。

    0會員
    7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