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英偉特達之材」的清上海道台曾炳熙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曾炳熙(1840~1902),又寫作曾丙熙,湖南省邵東人,清光緒丙子(1876年)科舉人上海道台,署理江南洋務總局儀徵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正二品。

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輩出,產生了「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佳話,如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譚嗣同黃興蔡鍔,等等,一個個名字如雷貫耳。

曾炳熙雖然不如他們有名,但因為各方面表現突出,被晚清吏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且為同治皇帝老師的徐桐譽為「湖湘英偉特達之材」。

邵東市水東鎮曾炳錫故居董家衝

蒸水之濱、南嶽餘脈大雲下,衡寶古道邊,衡陽邵陽交界處,這便是曾炳熙的故鄉。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為西漢蒸陽侯國故地,西蜀中書令劉巴的故鄉。東晉煉丹家葛玄在此優遊不歸,唐代申真人在此傳播道教,至今太平橋、岩骨仙人洞、千金橋等有關神仙文化遺跡星羅棋布。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築廬湘西草堂,著書立說。

曾炳熙家祖上世世代代農民,家境貧寒。但父親粗通文墨,取名瓊林就來自《幼學瓊林》,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自曾炳熙拜師以來,「先生竭蹶備修脯,冀其有成。」(摘自徐桐《瓊林公六秩序》,以下引文未註明出處的均來自該文)。

他天資聰穎,好學上進。童試亦稱童子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縣試在各縣進行,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透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所主持的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其中縣試五場,府試三場,他接連拔得頭籌,學霸級人物。為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科拔貢,被同治帝老師徐桐發現,推薦至戶部,為京官。參加順天府光緒丙子(1876年)科鄉試,列一等(共17名),成為舉人,供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

曾炳熙編修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25卷(圖片來自網路)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於1861年1月,是專門辦理洋務、處理涉外事務的機構。中國嘉德2021秋季拍賣會展出光緒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原檔抄件《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25冊,包括清光緒十年至光緒二十年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留存各海關收支清檔,包括粵海關、浙海關、閩海關、津海關、江海關、台灣關、淡水關、北海關、瓊海關、湖海關、廈門關、甌海關、鎮江關、蕪湖關、九江關、江漢關、宜昌關、東海關、山海關等十九個海關,此外還包括其後開放之拱北關、九龍關、龍州關、蒙自關、重慶關。抄件原廠簽條,原廠包角,維持裝訂後原貌,此書規制極高,每冊末均註明「承修」校對」官姓名,以便稽核。承修、校對官:曾丙熙、松壽。顯示曾炳熙這段時期主要負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的編修。

在編修過程中他十分留意外交事務與洋務,無師自通,為日後從事外交與洋務打下了基礎,成為大清國不可多得的外交與洋務運動重臣。

大清國參加中法關於中越勘界問題的官員

時對外通商口岸不斷擴大,洋務運動蓬勃興起,為他施展拳腳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清國與法國進行中越邊境談判,開始勘界工作,因為熟悉外交事務的緣故,曾炳熙成為與法國人交涉的不二人選。據《鄧京卿承修中法越南勘界函稿》《鄧承修勘界資料彙編》《鄧承修勘界日記》載,曾炳熙隨鄧京卿與法國殖民者勘定中越邊界,安設界碑,法人恃強,欲將安南邊界向中國一側推移,曾炳熙正氣凜然,據理抗爭,法人終理屈詞窮,遂援清例勘定邊界,維護了國家主權。中越勘界完成後,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今廣西防城港市東興鎮竹山村設立界碑,即大清第一號界碑。

中越邊境大清國一號界碑(圖片來自網路)

明清兩代,道為府以上、省以下行政機構,多設於衝要,因為有管民事與軍事職權的不同,分別稱分守道或分巡道,今統稱道台,一般為正四品,加兵備為正二品。

蘇松太兵備道管轄蘇州府、松江府、太倉州兩府一州,總共20個縣,因治設上海,又稱上海道。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剛毅奏考察江蘇吏治人才,江蘇候補道穆克登布、丁葆元、現署江海關道曾炳熙、候補道朱之榛、以上四員。據該大臣留心考察,臚陳各該員政聲治跡,皆係有用之才,著仍交軍機處存記,曾炳熙署理蘇鬆太兵備道。

上海縣續志》:「光緒二十五年署巡道曾炳熙裁撤五十名改作親軍衛隊,餉章管帶一員,月薪銀二十六兩,正軍每名給銀四兩二錢。」擁有五十人的私人衛隊,真是威風八面,此時曾炳熙達到人生的巔峰。

在此期間,他任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總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為上海機器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

商議推廣上海法租界事宜,新界址於1900年1月27日正式公佈。依佈告所述,新擴張的租界範圍東自楊樹浦橋起,至周家嘴角止;西自泥城橋起,至靜安寺鎮止,又由靜安寺鎮劃一直線,至新閘蘇州河南岸止;南自法租界八仙橋起,至靜安鎮止;北自虹口租界第五界石起,至上海縣北邊界限止,再從此劃一直線至周家嘴角為止。

曾炳熙的族人曾國藩是書生帶兵的典範。晚清重臣彭玉麟胡林翼等在鄰近的衡陽曲蘭蒸水河上練兵,創建了湘軍水師。鹹豐年間湖北巡撫常大淳是他的近鄰,太平天國攻打武昌的時候,他與長子、長媳皆陣亡,滿門忠烈。因此投筆從戎、馬革裹屍是曾炳熙的理想。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江總督劉坤一任湘軍指揮官指揮湘軍鎮守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陸軍。曾炳熙毅然選擇投筆從戎,以江蘇補用道隨徵,供職營務處,督辦糧餉、軍械。如同年《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兩江總督劉坤一奏,奉命入都,酌帶委員江蘇補用道曾炳熙等隨同北上,下部知之。”

易順鼎,督軍劉坤一軍事幕僚,馮錫仁,劉坤一前敵軍總營務處負責人,均為湖南人。陳寶箴集(下)附二收錄了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十四日)馮錫仁、曾炳熙致易順鼎信函,討論前線局勢,為大清國甲午海戰失敗悲憤不已。

曾國荃,為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四弟,隨兄徵討太平天國,戰功卓著,1866年春調湖北巡撫,8月奉命幫辦軍務,鎮壓新捻軍。光緒十年(1884年),任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中法戰爭起,受命督南洋水師赴援閩、台。十六年(1890年)死於任上。曾炳熙送挽聯表示哀悼,雲:

「感浯溪善頌中興,湘西劍舞,江左兵銷,回思列爵銘勳,碑刻爭輝岳麓石;

悵鐘阜空留遺愛,伯奮騎箕,仲堪撤瑟,似此衰宗奪芘,帆歸忍聽廣陵濤。 」

感浯溪善頌中興。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陽縣。西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元結撰《大唐中興頌》,刻於浯溪石崖上,碑文記述了肅宗平定安祿山叛亂,大唐得以中興。此處指曾國荃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實現同光中興

湘西劍舞,江左兵銷。湘西,湘水以西,此處指湖南。江左詞即江東,因長江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大致範圍包括今蘇南、皖南浙北贛東北。指曾國荃起兵湖南,取得攻克天京的首功。

回思列爵銘勳,碑刻爭輝岳麓石。分封爵位,紀念功勳,被製成碑刻立在岳麓山上。曾國荃去世,靈柩運抵湖南安葬。光緒帝發布上諭:「追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卹,諫忠襄;入祀昭忠祠賢良祠,並於湖南原籍、江蘇省城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史館立立傳。”

悵鐘阜空留遺愛。鐘阜,南京紫金山。遺愛,留給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與貢獻。

伯奮騎箕,仲堪撤瑟。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人物帝俊八子,分別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舜舉伯奮,使布五教於四方。騎箕,星宿,見騎箕尾,指大臣死亡。撤瑟,意思是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靜,後稱死亡。

似此衰宗奪芘,帆歸忍聽廣陵濤。衰敗的宗族,謙稱自己的家族,曾炳熙與曾國荃同宗。芘,蔭庇。廣陵濤,廣陵濤是中國歷史上的湧潮名,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附近,潮湧上溯至廣陵城南曲江江段時,形成怒濤奔湧之勢,故稱廣陵濤。

整個對聯翻譯成白話文是曾國荃起兵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實現同光中興,被分封爵位,他的功績被刻成碑記立在岳麓山上,與日月爭輝。如今曾國荃仙逝,南京紫金山留下的功德被後人追懷,我曾氏家族失去了依靠,我乘船隻有默默廣陵的波濤悲號。對聯熱烈讚頌曾國荃的英雄氣概,表現一種的英雄主義精神,豪放遒勁。曾國荃戰功赫赫,是曾炳熙最仰慕的人物。在曾國荃身上,寄託了曾炳熙報敵報國的理想。

在全國邵東人以善於經商著稱,曾炳熙故居週邊的楊橋鎮蔭家堂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縱四進,橫連十一排,房屋百餘間對稱分佈於堂屋兩側,湖南省省文物保護單位。建造者申承述四兄弟是本地富商,沿蒸水出衡陽湘江,過洞庭溯長江販糧武漢。走南闖北,富甲一方,他認為錢財不過過眼雲煙,不如置房,流傳後世,因而有了蔭家堂,蔭家堂是邵商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鹽、鐵是封建王朝國民經濟的兩大命脈,歷代官府從中央到地方設置了各種管理鹽及鹽業的機構,委派了各級鹽官。身為道地的邵東人,曾炳熙在任江海關道與兩淮鹽務總棧的時候,以精明的商業頭腦,加強鹽稅的徵收,為朝廷聚財。

江海關全稱為江蘇省海關,初設連雲港雲台山,後來遷移至上海松江,清初四大海關之一。

清早期,江海關道的選任,多從進士中產生,晚清因通商口岸的增多,規定:“通省交涉洋務事件,統歸關道管理”,重洋務經歷而非出身。要求各省督撫保舉有奇才異能、於洋務、吏治均深歷練者聽候選任各省關道。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保舉堪勝關道折》推薦辦理機器局和於各國情形甚為熟悉的劉麒祥與曾炳熙二人,並稱此二人「於沿江沿海關道,必能勝任愉快”,曾炳熙以海關道記名簡放江海關道。

吳淞位於長江口南岸,蕰藻浜和黃浦江從其身邊注入長江,通五洲,連九派,洵為申城之門戶,七省之鎖鑰。時西人運粵鹽入江,各處海關久已允行,曾炳熙與西人周旋,義正言辭的指出:「吾國利源多為人攫取,惟輪船不許載鹽,倘容更異,國家將無容以自給」!下令不許,西人亦不敢有違,時人稱之「吳淞黃埔江鎖鑰」。

江蘇省儀徵市區東南部、南依長江的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由兩度擔任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的劉坤一命名。大清國甲午戰爭失敗,戰後下詔求賢,以求勵精圖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先後共六次上奏,保舉其營務處曾炳熙、馮錫仁、糧台毛慶蕃、支應局唐際春、轉運局林志道。曾炳熙署理江南洋務總局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時十二圩淮鹽總棧鹽場佔地超過300畝,堆儲的鹽總數在10億斤以上,每年的鹽運量約15萬噸。當時全國九大鹽區,十二圩淮鹽運銷佔全國產鹽量30%以上,鹽稅收入佔全國鹽稅總量60%以上。

敢為人先是湖湘精神的特質,清末民初,在中國變革、變法、革命等重要事件中湖南人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面臨國內外的輿論壓力,開始推行一場新政,即清末新政。推動清末新政的主要是劉坤一與張之洞兩個湖南人,作為劉坤一的同鄉兼下屬,曾炳熙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1901年由兩江總督劉坤一領銜,湖廣總督張之洞主稿,立憲派張謇沈曾植湯壽潛等參與策劃,上《變通政治人才為先遵旨籌議折》《遵旨籌議變法擬整頓中法十二折》《遵旨籌議變法擬採用西法十一條折》《請籌巨款舉行要政片》三折一片,俗稱《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洋洋三萬餘言,有系統地提出了興學校、練新軍、獎勵工商實業和裁減冗餘等改革措施,成為清政府實施新政的藍圖。這對之後的清末新政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清末新政綱領性文獻。清廷以其所奏「事多可行,即當按照所陳,隨時設法,擇要舉辦」。曾炳熙參與了起草。

當地有耕讀持家的傳統,族人中朝朝代代有人中舉。根據光緒邵陽縣志統計,從清朝順治丙子年(1660)到光緒丙子年(1876),老邵陽縣一共出了正榜舉人94人,恩賜舉人8人,恩賜副榜舉人6人,一共有108人,其中曾氏10人。除曾炳熙外,曾榮鉎,邵東團山人,乾隆庚辰;曾裝潢,乾隆庚寅;曾澍(曾榮鉎子),乾隆癸卯;曾宗逵,邵東水東江人,道光壬午;曾開驥,咸豐丁巳;曾宗篤,同治甲子;曾延裡,宗篤子,同治甲子;曾壽麟(曾宗逵子),同科;曾峻,光緒乙亥;曾廉,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等等,很多還是曾炳熙家門口的人。

曾炳熙作為寒門學子,因讀書改變命運,出仕後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光緒二十七年(1901)捐銀洋2萬元,在家鄉修建楊塘書院,購置圖書數萬冊,供學子閱讀,又購學田400畝,以資書院用度。 1940年楊塘書院更名為會輔中學,乃取「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 1950年,會輔中學被邵陽縣人民政府邵東辦事處接收為公辦學校,自此會輔中學脈分兩支:一支遷址佘田橋蒸水河畔,改名為蒸上中學,該學校後來析出多校外遷辦學,今日邵東一中、邵東三中、邵東四中三所高中皆源出於此。一支仍承楊塘書院舊​​址而改為楊塘中心完小。可以說曾炳熙是邵東現代教育創辦人。

曾炳熙各方面表現突出,並受到兵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徐桐的讚賞。曾炳熙父親瓊林公六十一歲壽辰,徐桐親自作《瓊林公六十壽序》,雲「湖湘間山水清奇,多櫓為英偉特達之材,餘於曾生竊期許久之”,稱讚曾炳熙為湖湘間英偉特達之材。

avatar-img
0會員
69內容數
修的不一定是仙,追的不一定是道,念的不一定是佛,讀的不一定是典。身心不合一,道士不下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