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蘇黎士投機定律】單談《論風險》

2023/12/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的讀書心得,通常是比較片段的。像上次分享的【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裡面也只談到其中的四頁《It Works!》而已。而今天想談論的,即是【蘇黎世投機定律】的第一章《論風險》

 

  我會買這一本書,理由之一是我想充實自己的寰宇書庫(目前我的寰宇書籍共有14本,這是第11本,第一本是亞當理論,目前最後一本是Mark Minervini的超級績效3,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夠補齊寰宇所有的藏書,變成寰宇圖書館),另一個理由是…蘇黎世?瑞士人應該很厲害吧?我戴的也是瑞士錶啊🤭站在墊腳石速覽一遍後決定買回家,左思右想,配上這本書給我的價值觀以及蒐藏價值,我應該沒有任何「不買」的理由。

raw-image


金句分享:

1.始終要下有意義的賭注-只下你擔得起的賭注。

2.避免過份分散風險-正像華爾街有些人所說 的,「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只籃子內,然後守護這只籃子」,這是一句老話,卻受過嚴格考驗。

3.當狐狸走來偷你籃子裡的蛋時,你不用急得團團轉來對付牠。

 



  ok,分享完成,以下就是我自己整本消化後的碎碎唸了,與書無關。我自己的任何行為考量,永遠都是以下兩個前提作為最大考量:1.風險、2.機會成本

 

  先聊聊機會成本再談風險吧。Herbert Simon提到的有限理性:「我們沒有辦法成為傳統經濟學中的完全理性,根據我們現實狀況所獲得的資訊、知識與能力未必能做出效用最大化的決策。

 

  根據這點,大家都是利用自己的有限理性來做效用最大化的決策。然而,許多人的行為或多或少都在無意識中,即受情緒支配、主導的行為所造成的災難結果,那可一點都不理性,包括我自己偶爾也會犯傻,畢竟有限理性也是個由左至右的光譜,不可能時時刻刻專注在偏理性那側。

 

  既然無論如何都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理性「經濟人」,那我就在我自己的有限的資訊、知識和能力,從中尋求"有限理性最大化"。遇到重大抉擇時,為避免落入無意識的陷阱裡,找到一條至少「比較不會後悔的路」,即找尋效用最大化的之外,下面則是我進行考量的一大前題:風險。

 

  前面提到的,在機會成本前做抉擇時,我總是會以規避風險做為抉擇的最大考量,然而正因為我們並非經濟人(人非完人),因此在選擇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選擇中「暗藏了哪些風險」。有趣的是,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意識覺察更是天差地別。

 

  和創業相比,「上班」就是最安穩、最安全的一種選擇嗎?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考量過,工作的「內容」會不會有風險?一年兩百多個上班日的來回交通路程,是不是風險之一?在職涯的考量中要考慮的因子實在是多不勝數,選擇A的機會成本會是B,失去的是B的收入與未來發展,但可以規避掉選擇B所有的風險;相對的,選擇B的機會成本會是A,失去的是A的收入與未來發展,但可以規避掉選擇A所有的風險。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重度風險規避者而言,在多重選擇上要考量的因素,將複雜到難以計算。

 

  遙想很年輕時,我也選擇過自我評估風險最低的「自營接案」,並不是因為倒了,而是創業一年多然後自己收掉。在頭洗下去的當下就知道,就我有限的理性來看幾乎是零風險,且完全沒有任何沉沒成本。但低風險往往伴隨著低報酬,那也是我自己經過精算後,就可預期活得下去也幾乎存不了錢。但當時的我,事後也想不到這個效益完全影響到我日後幾乎恆定的價值觀。

 

  有機會再來聊聊那段自迎接案的苦澀日子吧,日子過得苦歸苦,現在回頭帶著玫瑰色回憶的濾鏡來看,反倒還有點甜。

raw-image



4.0K會員
120內容數
⬆️點進沙龍更好玩,你會發現我的才⬆️所有才華都在討論區,請多多觀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