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間

2023/12/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於2022年1月


趕在電影還沒下檔前,趕快跑去看了電影美國女孩

一開始看預告就覺得這部會是我的口袋名單,看完也很喜歡。節奏跟劇情都很流暢,不拖。

導演在專訪提到家人是很麻煩的東西,劇情裡面姊姊生氣妹妹老是不帶鑰匙,然後把對講機拔了那一段,或是爸爸跟姊姊說,媽媽生病你不能多擔待一點之類的。這些東西都非常地有既視感。

如果生長在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忙於自己的生存(賺錢養家、疾病,不斷生病養病),長子長女就會被迫成為家裡的小幫手,小大人,但電影裡面的姊姊非常有個性,在家人的漩渦裡面,仍然一直想要保有自我,比如跑去網咖留MSN給美國的朋友,被爸爸揍,自己坐公車跑去馬場看馬(那一段好感動~~)

然而,我覺得東方社會裡面,當一個順從的小大人一直到長大的比例應該還是比較多。我們會帶著不斷填補別人需求的程式碼長大,好比小時候被父母要求要照顧弟弟妹妹,我到現在都記得,每次媽媽在忙工作,要求我去附近補習班把底迪接回來,結果每次都沒有看到卡通結尾,那個氣~~哈哈哈。

不斷填補他人需求,終於忘了自己也有自己的需求,甚至別人發現你開始訴諸你的需求時,會大怒,會用各種情緒勒索對付自己的時候,就會成為一種我們必須面對自我課題的時候。

小時候要陪底迪回家,長大就會變成別人都可以要求我們做事,凡事先填補別人的要求。前陣子的蕾神大戰,如果去看文章的脈絡,會發現主角的思維總是,別人要求我做什麼事[生子育兒],然後我配合。會讓人好奇,裡面個人的自主決定權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當中沒有一次,妳說NO?

一旦我們忘了自己也有可以主張需求的權利,後面我們就很難回想起這種主張權利的感覺,然後就會陷入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後來的自己發現,不管我們主張權利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其實在主張,在講出來的過程,就是非常有力量的。社會上有太多人教導我們吃虧等於佔便宜,息事寧人,有多少人連開口要求的勇氣都沒有。

最近心理師蘇絢慧出的新書慣性討好,裡面談到跟原生家庭的界線問題,統合地非常完整。當我們越來越長大,個人的主體性和群體的拉扯,比如:家人希望子女當公職,可是我比較喜歡…,父母漸漸衰老,照護責任的分配,甚至是父母要不要負起他們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好比長期酗酒,最後因為肝臟代謝問題死亡,就是一個因果關係而已。那麼個人是不是應該負起對自己戒癮的責任,或是社會上很多父母做生意欠債,然後一直跟子女拿錢,裡面用孝道、愧疚感、罪惡感彼此綁架。

要可以好好地拆解這些問題,讓一團混亂重新回到秩序,就如同慣性討好這本書的一個核心,主體性其實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任。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出社會當員工有當員工的職場責任。

『不能見死不救,就是個體分化不清,界線混淆,究竟用了多久『不能見死不救』來逼迫自己?』(慣性討好,頁206)

『當一個人會利用別人來救援自己的命,防止自己爛掉,讓自己生存,那他就不是一個會誠實面對自己問題來自救的人。』(頁207)

電影美國女孩,罹癌的媽媽,跟有主見的女兒的抗衡。生病與無能為力感,就像海王星或是雙魚領域帶給我們的混亂,對自我的堅持,像在水裡還試圖好好站立雙腳前行,無力感會使我們悲觀,彷彿我們什麼都沒有決定權,像電影裡母女互吼:

『I have no choice』

『you always have choice』

不管是母親把女兒們帶到美國,因為得癌症再帶回台灣,買機票、搭飛機,學習在異地生存,從異地再回到故土重新適應,每一個行動其實都有力量,但悲觀者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充分感受到姊姊的憤怒,覺得為什麼被任性的父母帶來帶去,不斷承受適應的課題。而我很喜歡電影裡,姊姊很有POWER的表現,不管是數學不及格,跟老師表達,自己不是沒有唸書,或是想要復刻在美國騎馬的回憶,跑到馬場那一段。

2022木又再次進雙魚,病毒或許讓我們感到各種的不適應,擔憂不安,但我覺得土星水瓶訴求自由、獨立的議題,就是我們在水中試圖好好行走的另一個指南。正因為這些晃動,當一切都不再那麼可靠時,我們唯有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當自我強韌了,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關係動力也會隨之改變,當他人不再視我們為一個唯唯諾諾的配合者,不再是一個低自尊只能用討好跟照顧他人得到價值感的人,所有的互動關係就會有新的模式。而改變,都要先從自己做起。

從2018年開始接觸秘密這類吸引力法則,到現在2023慢慢掌握顯化的技巧,累積了很多心得,對顯化有興趣的人歡迎訂閱,我覺得顯化法則看似大同小異,就跟練武功秘笈一樣,有時候還是要參考別人的練法,從中得到一些突破的訣竅,希望自己人生越來越棒,更多突破的人也很適合訂閱此專題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