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看了老狐狸這部電影, 本文會有些微劇透, 建議想看電影的人直接跳過, 看完電影再來看本文。
我已經很久沒看電影了, 這次有興趣是因為這片有部分提到投資,電影廣告感覺像是有點料, 於是想去看看, 順便寫個心得蹭個流量(誤), 一直寫很硬的分析, 觀眾看得也很頭痛。很建議親自觀影, 看看能夠從電影中閱讀到多少細節。
劇中設定於1990年, 那年台股兩年內從2000點飆漲到12000點, 還有1990年的鴻源吸金案, 那是個被譽為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但是多少人為錢家破人亡,
龐氏騙局是很古老的騙局, 但是始終不缺韭菜, 人性的貪婪就是造成悲劇的元兇,貪婪如果沒有知識與判斷能力那可就真的是悲劇了。騙子雖然可惡, 其實被騙的人怨不得別人。
這片其實可以更有思想見解深度, 可是電影沒做到, 挺可惜的, 東方人似乎喜歡看喜劇更甚於悲劇。我年輕時總以為可以從電視電影中學到點什麼, 就像讀書一樣, 看久了, 發現影視作品多是麻醉自我的精神鴉片, 能夠啟迪智慧的地方並不太多, 電影裡努力總會有成果, 才子佳人總是終成眷屬。
與以往一樣, 老狐狸裡面有太多的情節與現實普遍情況脫節,原本以為會揭露更多人性。
電影中, 小男主角廖界隱晦讓霸凌他的小男生轉告其母親,她缺錢為養家糊口在倉庫接客性交易的醜事有被監控錄下, 獲得其母親的感謝, 這個情節安排跟人性太過脫離。
廖界以德報怨,不合人性, 他只是一個小男孩。
其次, 人性並不會因為協助掩蓋醜事而感謝, 反之會恩將仇報的可能性比較大, 因為只要否認, 反過來罵協助掩蓋的人, 因為這樣其協助掩蓋的人講話就沒人相信,歷史教過我們。
本片有點像羅伯特清崎的:『窮爸爸, 富爸爸』,兩個爸爸教的不同人生觀,
廖界的親生父親善良,無能, 老狐狸富有且能力, 但不善良。
但老狐狸卻是對商界法則非常遵守, 房屋談好的口頭約定, 即使要虧損一大筆錢, 也絕不食言, 對於給他消息的人, 也會給予一定的報酬, 老狐狸只是絕對遵守資本社會的守則, 絕不留情, 很像猶太人。
劇情裡老狐狸因為不想給『缺錢為養家糊口在倉庫接客性交易的母親』年終而開除這個母親, 這裡如果我是老狐狸, 我會給這個母親升職,加薪,讓他管理整個倉庫, 不是因為我善良,而是因為她: “缺錢養家卻寧可在倉庫接客, 也不偷倉庫的東西去賣”, 職業操守與道德都上乘, 尤其是他還以為倉庫沒有監控的情況下, 寧可自己接客也不偷東西。
並且這個媽媽會因為知遇之恩, 更加賣力的工作, 報答老闆的恩情。
查理芒格教過我們: 『反過來想, 總是反過來想』, 不要直接相信別人告訴你的資訊與邏輯。要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 並且相信自己的判斷,錯了,就去糾正自己的判斷邏輯, 讓自己的判斷能力超出常人。
我說過: 『不要相信專家, 要相信方法』。可以學專家的方法, 但不要一昧聽信專家意見。
這部片之所以我認為不夠深刻的原因就是眼光與洞見都不夠, 只能以溫情脈脈的精神鴉片讓觀影者麻醉。廖界與老狐狸原本可以拍成老少互相救贖,
但最後結局是一廂情願的拍成廖界學了老狐狸的精明,還保持善良的本性,讓長大的廖界有能力又有愛心,老狐狸後悔自己的人生, 卻沒有交代老狐狸的結局,太濃厚的說教意味。
人在富有後仍能保持善良很可貴, 但底層卻不能倚靠富人的善良活著。
老狐狸說了很有道理的一句話: 『回收的人被割傷手, 掃街的人被車撞倒, 這世界原本就是這樣子, 我們無法改變, 只能換位置。』『知道的人贏不知道的人』。
我覺得這是全劇最有深度的話了。
資本家對勞工的掠奪是從知識, 認知開始的, 讓底層終身學習背誦沒用的知識,學習服從, 並且讓底層以為讀書, 學歷是唯一出身的路, 其實不可否認讀書是一條路, 統治階級不可以把這條路堵死, 必須讓極少數人可以透過讀書的路獲得階級躍升的可能性, 如果寒門徹底無法再出貴子, 底層就要革命了。
希望, 幽微的希望是世上最美好,也最邪惡的東西, 他能讓人的努力有意義, 也能讓一個社會從此乖乖被戴上項圈統治。
地總是需要有人掃, 垃圾總是需要有人清, 人人都是千萬富翁的話, 百萬富翁就得去掃廁所了。
你有沒有覺得奇怪? 學校為什麼教一大堆用不到的知識? 但卻從不教有用的小知識?
學校不教如何為人父母, 不教如何跟異性相處, 不教如何量入為出, 但卻花很多時間教三角函數, 代數。
看來三角函數, 代數比如何交女朋友重要, 比如何為人父母重要。
要如何讓底層不爬上來與富人競爭呢? 就是讓你皓首窮經,用一輩子時間在沒有用的地方奮鬥, 以為這些是有用的, 再用一些小確幸(奶頭樂)來滿足這些人。
不要輕易的相信那些好聽的溫言暖語, 良藥苦口而利於病,沒有哪個強者不是歷經重重磨難成長起來的。
講到這裡, 赫然發現, 我才是那隻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