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一輩子,似乎都已被安排好了。

小時候上學,學校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用分數來衡量。作業寫得好不好,考試考得好不好,運動行不行,課外活動參與了什麼...... 一個學生的好不好,就全在於這些有形的或無形的評判分數。那時候覺得,只要好好唸書,好好考試,考到好成績就是好學生。這似乎其實根本就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是整個學校的氛圍,是家長的期待,基本上所有的學校、家長都這麼期待。所以,學校這個小社會就推動着、「安排」着學生們去追求分數,去追求所謂的學習。而追求的目標,就是好分數,好出路。

如果是在一所比較風評不那麼高的學校,比的可能不是分數,不是成績,但可能比的是誰比較壞,誰鬼點子多,誰身上有紋身,誰有煙可以抽,誰交了幾個對象...... 不是比拼學習,但在那個氛圍底下也是在進行着一系列的比較。在這樣的學校裡生活、成長,也是被那個氛圍,那個社會結構所「安排」好。

如果順利考上大學,終於可以在大學選擇做自己了。玩四年也好,繼續上進的衝四年也好,輕狂與學習並重也好,打工也好,人生還是一樣,被推着走。選擇玩的人,會跟其他玩的人比,比交了幾個男女朋友,比參與了哪些社團,打遊戲打得怎麼樣,去過多少地方狂歡,晚上熬了多少夜在玩...... 選擇學習的人,也會跟其他學習的人比,比成績,比實習,比研討會,比推甄,比考研,比面試...... 在自主選擇的這個成長年齡階段,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價值觀,似乎也在無形中被我們所生活的那個社會所形塑着。

終於畢業了,出了社會,工作了。這時候比的是,誰賺的多,誰買了房子,房子買在哪裏,誰結婚了,誰生了小孩,然後比小孩。成功的人,光鮮亮麗,失敗的人,繼續渾渾噩噩的打拼。也許這是資本主義的原罪,但,在我看來,這更像是整個社會結構中必然會有的結果。有人看中的是權利,而大部分人看中的是生活品質,但不管是哪一個,其實都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有限的選擇,一個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的有限的選擇。是我們所在的這個社會它正在悄無聲息的繼續「安排」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成功的定義。

然後老了,我們習慣了比較,也習慣了被社會所安排。我們會比比看誰活得比較久,誰過的比較好,誰還能走路,誰的代步車比較先進,誰還有人陪...... 也許有人不比了,選擇了沉默,默默地接受了自己在這社會中的位置,默默地繼續過日子。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細節內容不說,因爲我也不是很懂。但就字面意思簡單來說,這是孔老夫子在對自己的人生的各個階段的一個反思,然後發現這幾個十年對於自己的一些目標有階段性的進程。

而如今,這芸芸衆生,有自主性嗎?

人是社會型動物,必須生活在這社會之中。所以不管是什麼地方,什麼背景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社會系統。而如今,不管是什麼主義的國家,都有社會結構,而這個社會結構都有一些催促着人們成長,努力向上,好好賺錢,的一些普世目標。社會是由人所組成的,所以我們也都在這系統中扮演者一個小螺絲,成爲其他人的比較目標。同時,這些社會給我們的催促,也讓我們不得不遵循着這些被「安排好」的人生目標所持續努力,持續生活。

如果,人生價值觀都被安排好了,那我們還有選擇人生的權利嗎?

從社會系統的穩定性角度出發,答案是「沒有」。是的,如果沒有人在遵循這套系統給予的目標去生活,那社會系統就會崩潰,整個「主流社會」架構就沒有存在的基礎與意義。然後,人,這個社會就會整個崩盤,也就沒有了我們。當然,這不太可能發生,因爲社會系統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所以它有着很強韌的彈性,除非發生大規模戰爭或外星人入侵,但這就跑題了。


如果,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答案又會是什麼呢?


人生一問,問的是,作爲「一個人」,我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應該是什麼呢?「我不停地問、不停地找、不停地想」...... 這問題我想了很久,也問了一些人,但從來沒有人能夠回答,我也不能。也許,人生是一條漫漫長路,一條持續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其實不用兩隻手就數完了。而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那應該要往哪個方向?很多人都沒有答案,但日子還是要過的,時間從來就沒等過人。那,不如就先看週遭的人怎麼過的,模仿一下。然後,慢慢的,就習慣了往別人的生活方向去走了。但這,真的是我們要過的生活嗎?也許我們沒想過,也許我們想過了但找不到答案,也許,我們不敢再去想。然後,默默地成爲這個社會當中的一粒沙子。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來到人間的一張白紙。這張白紙在接下來的幾個十年之間,被家人在這裏細心的畫畫,被學校在那裏隨便畫畫,被現實社會繼續塗鴉。這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反覆的思考,修正被塗鴉的方向,才能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前進。所以,就像孔老夫子那樣,持續的對自己的人生作反思,「作爲一個人,我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應該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們還是需要持續的去想一想的。

如果你的人生價值就是要努力賺錢,過上好生活,那就看看你現在在作的事,有沒有好好的在往這方向前進,年輕的時候即使成爲工作狂也必須是自願的。如果你的人生價值觀是美滿的家庭,那就多放些時間在家庭,做到 work--life balance。如果你的人生價值觀就是要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不打擾別人的生活,那就多放一些心思在自己的生活上吧,但切記不要去想着別人怎麼想,跟別人比起來自己過得怎麼樣。如果你的人生價值觀就是要站在世界之巔,那就好好努力吧。只要不是建立在他人之上,比如,不是要比別人過得好,還是跟誰誰誰一樣,那樣的價值觀就不太好。除此之外,在我看來,只要是自己選的人生價值觀,都是值得用一生去體驗,沒有好壞之差,只有個人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賴菲利,為新雅典國際生技執行長,YDNA雅典娜品牌創辦人。品牌的誕生源於菲利自身多年以來的肌膚困擾,如何發現問題獲得改善,翻轉人生經歷的淬鍊。菲利認為,好的肌膚源自於基礎的保養,先讓品牌在台灣打穩基礎,提供好產品成為外國遊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再逐步拓展海外市場。
Thumbnail
問AI:富二代在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下創業與平凡小資家庭二代成功考取醫生,請問兩者的人生故事哪一個比較精彩,請以一個旁觀者來分析。 AI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精彩」本身就很主觀,富二代創業和寒門子弟成為醫生,兩者的人生都可能充滿戲劇性,只是精彩的點不一樣。讓我這個旁觀者來分析看看吧: 富二代創
Thumbnail
佛洛姆曾在他的書中指出:「如果我是我所有的一切,當我失去我所有之物時,我還會是誰呢?」 如果我們不是我們的所有,我們的核心在自己之內,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安全感及認同感就不能被威脅或剝奪? 人的一生之中,不乏有探尋生命意義的時刻,讓人不解的是,有些人在獲得世上令人欽羨的財富與成就後,仍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賴菲利,為新雅典國際生技執行長,YDNA雅典娜品牌創辦人。品牌的誕生源於菲利自身多年以來的肌膚困擾,如何發現問題獲得改善,翻轉人生經歷的淬鍊。菲利認為,好的肌膚源自於基礎的保養,先讓品牌在台灣打穩基礎,提供好產品成為外國遊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再逐步拓展海外市場。
Thumbnail
問AI:富二代在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下創業與平凡小資家庭二代成功考取醫生,請問兩者的人生故事哪一個比較精彩,請以一個旁觀者來分析。 AI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精彩」本身就很主觀,富二代創業和寒門子弟成為醫生,兩者的人生都可能充滿戲劇性,只是精彩的點不一樣。讓我這個旁觀者來分析看看吧: 富二代創
Thumbnail
佛洛姆曾在他的書中指出:「如果我是我所有的一切,當我失去我所有之物時,我還會是誰呢?」 如果我們不是我們的所有,我們的核心在自己之內,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安全感及認同感就不能被威脅或剝奪? 人的一生之中,不乏有探尋生命意義的時刻,讓人不解的是,有些人在獲得世上令人欽羨的財富與成就後,仍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