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六祖壇經《2》--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濟群法師講經+月明三更}(討論題綱--鄭碧玉作)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親友網路讀書會第189次課程--討論題綱】

20200326六祖壇經{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濟群法師講經+月明三更戲劇}

 

《討論題綱 / 作者:鄭碧玉》

 

一、 閱讀六祖壇經書本濟群法師講經,那一段文章或那一句話,讓您留下深刻印象呢?從中觀照您是否有所啟發?請分享之。

 

二、 觀看《月明三更》戲劇,那一段劇情,讓您留下深刻印象呢?從中觀照您是否有所啟發?請分享之。

 

三、 〈疑問品〉從六祖為韋刺史解釋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布施無功德的疑問,可知造寺、度僧、布施、設齋若是為了求福,是有福德,但福德不是功德。

 

【請分享:您認為「福德與功德」之辨為何?】

 

四、 〈疑問品〉從六祖為韋刺史解釋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疑問,可知往生西方的關鍵在於心是否清淨。西方遠近之別:「若論相說里數,西方淨土去此十萬八千里,其實是象徵眾生心中十惡八邪的障隔。故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

六祖對淨土看法:「心淨即無罪」,若能自識本心自見本性,當下即是淨土。

故自性清境即是淨土。

 

善巧方便: 六祖回答時說:「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

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六祖的開示善用譬喻,深具啟發性,且易於了解。

 

【請分享:您對「往生西方的關鍵」之了解、明白及體悟?】

 

五、 〈疑問品〉「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平時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如學習他的慈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你有慈悲,你就是觀世音菩薩。你念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大喜大捨,你有喜捨,你有歡喜為人服務的心,你就是大勢至菩薩。你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能淨的意思,如果你自心清淨,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如果你心存平直,你就是阿彌陀佛。

 

【請分享:您對各佛菩薩之了解?】


 

六、 〈疑問品〉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請分享:在家居士之修行故事及在家與在寺修行有何不同?】

 

七、 〈定慧品〉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請分享:您對「定慧等學」之解讀?】

 

八、 〈定慧品〉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

本性。

【請分享:您對無念、無相及無住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

 

九、 〈坐禪品〉六祖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因此坐禪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於好壞、是非、善不善、有無的兩邊。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六祖大師說:「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自性不動並非如石壓草一念不起,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自性起覺的作用,而這覺的作用從未停止或離開〈動〉過。

【請分享:您對「坐禪」、「禪定」及「自性不動」之明白及體悟?】

 

十、 〈懺悔品〉六祖惠能大師一開始便主動提出,要為大眾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謂「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親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

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

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

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請分享:您對「自性五分法身香」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

十一、 〈懺悔品〉六祖教導我們修「無相三歸依」。

「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歸依佛」,佛是覺,就是我們心性中朗然本覺。本覺是福慧具足,所以

稱為「二足尊」。「歸依正」,正是平等正直,平等正直當然遠離五欲六塵,

所以稱為「離欲尊」。「歸依淨」,淨就是三業清淨,三業清淨之人在一切

眾生中是最尊最貴,稱為「眾中尊」。

六祖的善巧開示,從名稱上就教導我們自悟自性、自修自性。這樣歸依,

它的作用,內可調適我們的心性,外敬他人,這是真正的自歸依。

 

【請分享:您對「無相三歸依」及「自歸依」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

 

十二、 〈懺悔品〉六祖講解「一體三身自性佛」。第一是「清淨法身」,性本來清淨,一切萬法無不從自性中生,只要自己除去迷妄,內外自然明徹,這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第二是「圓滿報身」,念念圓明,無二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這是說自受用身。一定要能做到念念都是圓滿、都是光明而證得清淨平等不二法門。第三是「千百億化身」,這是他受用身,也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善法。「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換言之「不思萬法,性本如空」是說清淨法身,一念思量起就是變化之開始,千百億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它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這就是真正所謂的化身。不但一切身相是化身,乃至於一切境界相無不是清淨自性的化身。

 

【請分享:您對「一體三身自性佛」之了解、明白及體悟? 】

 

十三、 〈機緣品〉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

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

 

無盡藏比丘尼為何此的讚嘆?其理如下:

   

第一:中國人喜歡說「文以載道」,所以特別喜歡從故紙堆中找尋真理。

一般行者皆順從聖言量,以為諸佛妙理皆記載在文字中。

      第二:這麼說才契合自然,先有萬物後才有人對萬物感受的記載。

如宇宙各星系,各星系中的恆星與行星皆有其軌道,本自存在,

所以聖人經由觀察、領悟才說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真理法則。而非先有文字才有現象。

 

【請分享:您認為無盡藏比丘尼如此讚嘆之理由為何?】

 

 

十四、 法海禪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

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偈曰:「即

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

無生,雙修是正。」法海終於言下大悟,因此說偈歎道:「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係,並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只要把妄心歇下,

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

是求。」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

如果我們能把真心跟佛調和起來則「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請分享:您對「即心即佛」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十五、 僧法達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

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蓮花經中常不輕菩薩品,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

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

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嘆:「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法達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這一段卻沒念到?所以四依止: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顯然法達空誦但循聲而已,

意即念了三千部,都沒用到自身(口誦心不行),與法華經不能共鳴,

無法受用。

 

【請分享:您對「法達」這態度之解讀為何?】

 

十六、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

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請分享:何為「佛之知見」? 如何開佛知見?】


 

十七、 經文: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以前佛在教導小乘修行者的緣故,三乘只是一種權宜(權教)方便而已;後來所說的唯一佛乘(眾生皆有佛性)才是實法(實教)。只教導你去掉假法(權宜三乘方便法)回歸實法(唯一佛乘),回歸實法之後,其實實法也是世間一種「假名為實法」而已,應該要捨棄。(附註:其實所有佛經只是一種指月而已,最後都要捨棄,真正的實法無法用言語文字來表達,所以佛說:「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言一語。」) 

【請分享:您對這段經文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

 

十八、 「三身四智」即如來藏,法身—大圓鏡智;報身—平等性智;應身—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智有體跟相,與識一樣,例如眼睛看東西,眼識有其功用,稱為體,所見到的青、紅、赤、白稱為相。唯識論認為能見(見分)、所見(相分)皆是自心唯識所變。

 

大圓鏡智(相)涵蓋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的智種子,可形成山河大地、佛國淨土等。如果有塵境出現,大圓鏡智(體)會現出相對應的種子,有如一面鏡子,亦如照相機的底片會現出影像一樣;它被無明遮障以後會妄現為阿賴耶識(第八識),此為第一層執著。經再度執著,會形成人界五蘊中的識蘊,有記憶不失的功能。

 

等性智有把體性轉為相用、把相用轉為體性的功能,即能知空有不二、能由空起用。它被無明遮障以後會妄現為末那識(第七識);經再度執著,會形成人界五蘊中的行蘊,有執第八識種子為實有(我相)、起心動念的功能。

 

妙觀察智能觀察至很細微之處。它被無明遮障後會妄現為意識(第六識);經再度執著,會形成人界五蘊中的想蘊,有妄想(通三界六道)、分別、判斷的功能。

成所作智能成就一切事物,具有神通妙用。它被無明遮障以後會妄現為前五識;經再度執著,會形成人界五蘊中的受蘊、色蘊,有接觸、攝取外塵境的功能。

 

【請分享:您對「三身四智」的了解、明白及體悟? 】


 

十九、 僧志道,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在大乘佛法裡,這四句非常著名,古大德註疏常引用,這是出在《涅槃經》第十三卷。

 

經中有一則公案,世尊在過去生中修道時,為半偈而捨身就是為這首偈。

因為他出生在一個沒有佛法的時代,那時他住在雪山,帝釋天主見到這個修行人,心裡感到非常驚奇,就故意變成一個羅剎的模樣;羅剎是惡鬼,樣子看起來非常恐怖。來到雪山離他不遠的地方,說了兩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修行人聽到這聲音就到處找,找不到人,後來發現一個羅剎在不遠的地方,就問羅剎:「這兩句話是不是你說的?」羅剎說:「是我說的。」他說:「一首偈應當是四句,你只有上半偈,下半偈是什麼?」羅剎說:「我已經餓了好多天,你要我說出來,要等我吃飽。」他說:「你吃什麼?」羅剎說:「我吃活人的肉。」這位修行人告訴他:「你把下面兩句說出來,我願意捨身把身體供養你。」羅剎說:「我怎能相信你為八個字就肯犧牲生命來供養我?」

 

修行人說:「我是一個修道的人,決定沒有妄語,十方諸佛都可以為我作證。」於是,羅剎就為他說出後面這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首偈確實是《涅槃經》最重要的思想。

 

【請分享:您對這段「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二十、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得。

僧云:和尚為什麼不得。師云:我不會佛法

 

【請分享:六祖大師是黃梅的傳人,為何他還說不得、還說不會佛法?】

 

 

本次討論不採逐條探討,請大家選擇其中一、二點 自由發言!

 

照片引自以下網站

https://neocreative.pixnet.net/blog/post/42795286?fbclid=IwAR0GRXd1MJ8150vsoYiNSm4FiUG8qzJ_8JH_YHeUaLBQTLEPvz_uRGNV3V0

http://bodhi.takungpao.com.hk/sspt/sramana/2016-03/3286048.html?fbclid=IwAR2WHbxLqoe8vb791ZvNMygU3X-saRxLkzmBKWwOlneu3O3bI_ZrDBc1J6w

    閱讀廣學善思惟
    閱讀廣學善思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