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與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樑-法克電台

法律人與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樑-法克電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幾年的社運場合不乏能見到法律白話文的身影。跟其他傳統NGO不同,法律白話文獲得眾多年輕群眾的青睞,在IG平台上有三十多萬粉絲,其經營的podcast節目法克電台曾獲蘋果Podcast年度最愛十大推薦,許多上班族總是習慣在通勤時間使用spotify和youtube上收聽到他們的節目。

raw-image

法律白話文運動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search?q)

成立契機

法律白話文成立的契機是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當時在網路上充斥各式各樣的服貿懶人包,但資料如雪花般飛來,一時間真假資訊無法辨明。楊貴智與好友決定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向大眾說明何謂服貿。學運過後,他們成立法律白話文網站,繼續關注各項與法律有關的社會議題,作為法律人與社會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樑。

法克電台在做甚麼

法律白話文的使命,就是希望能肩負起法律人與社會大眾溝通的重擔,思考法律議題,讓社會大眾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與主張被聽見,改變法律文化。頻藉著這樣的想法,法律白話文團隊在前幾年搭上台灣podcast的熱潮建立法克電台,提供法律人更能與大眾溝通的平台。

raw-image

法克電台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search?sca_esv)

法克電台受到歡迎的原因

多數人喜歡法克電台的原因不外乎是主持人具備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與來賓對談時具有內涵跟深度,深入淺出,幫助聽眾迅速了解時事與法律常識。跟其他提供法律專業知識的節目不同,在節目中法克電台減少法律抽象的概念、避免非慣用的用語、並且簡化複雜的句型。即使降低法條複雜性,法克電台並未喪失在法律上的專業性。法克電台的團隊也善於使用年輕人喜愛的語彙,降低理解法律的門檻。

法克電台印象深刻的內容

台灣即將在四月份進行死刑存廢釋憲辯論,法克電台在先前也做了一系列專題。而法克電台也在此時邀請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來討論死刑議題,促進大眾在死刑議題上討論。在節目中,法克電台推翻大眾對於無期徒刑假釋的刻板印象,與民眾印象不同,事實上台灣現行制度無期徒刑需服刑二十五年才得以申請假釋。法克電台也提出憲法法庭抗多數決的概念,抗多數決代表大法官可以推翻多數民眾支持的法律,解答民眾對於大法官是否可以推翻死刑的疑惑。

做為一個新興的NGO團體,法律白話文一直在各項法律議題上努力。不論是具有爭議的死刑議題,或是對於政府機關的監督,我們在未來會看到法克電台繼續無畏的向前。

參考資料:一個法律電台,竟拿下國內第一個Podcast新聞獎!法客紅什麼?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3925

avatar-img
田村卡夫卡
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田村卡夫卡 的其他內容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我們都曾經看過這樣的報導,漁夫將鯊魚的背鰭割下,將沒有商業價值的鯊魚身體丟回海裡。但我們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雇主命令漁工將夥伴的遺體丟入海中。這是《開動之前》紀錄片中最真實的影像,發生在印尼漁工上的悲歌。只要是漁工或是鯊魚失去利用價值,他們全都是雇主可以隨意丟棄的「物品」。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我們都曾經看過這樣的報導,漁夫將鯊魚的背鰭割下,將沒有商業價值的鯊魚身體丟回海裡。但我們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雇主命令漁工將夥伴的遺體丟入海中。這是《開動之前》紀錄片中最真實的影像,發生在印尼漁工上的悲歌。只要是漁工或是鯊魚失去利用價值,他們全都是雇主可以隨意丟棄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