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週年誕生祭)管弦樂沙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我堅信藝術的本質是一種迷人又使人陶醉的謊言。」

 

180週年誕生祭,「管弦樂沙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3.18-1908.6.21)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應該是所有古典音樂家裡中譯名字最長的第一人,雖然不少入門發燒友認為念起來頗饒舌,可論及西元十九世紀西方「浪漫主義 - 民族樂派」的俄羅斯不朽巨匠,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毫無疑問,絕對名列其中。


raw-image


出生在昔日帝俄西部季赫溫(Tikhvin)貴族世家之後,林氏(欸,全名真的太長了)12歲時即依循著家族世代傳承,進入海軍預備士官學校就讀,並跟隨艦隊出航,展開了跨洲際的海上操練歲月。

 

且不同於過往大家所熟悉,如莫札特、聖桑等天才神童,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是直到15歲那年,才「開始」接觸鋼琴。所以他相當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除了利用業餘時間自主提升琴藝技巧外,也會待船舶靠岸、軍隊休假時,撥空欣賞當地各式各樣的音樂會,也積極地跟服役中的軍樂隊長官們討論作曲心得。


服役過的船艦資料照

服役過的船艦資料照


到了西元十九世紀五零年代中期以降,在聖彼得堡,包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內,結合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居伊(César Cui),以及領頭兼精神導師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四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他們的正職工作依序是海軍軍官、陸軍近衛團少尉、化學家、防禦工事學者)加上惟有的一名職業作曲家(巴拉基雷夫本業就是鋼琴家兼指揮家),五人齊聚一堂,聊哲學、談文藝,論時事,更醉心鑽研出不再模仿西歐(德奧派)色彩,更異於學院主義,乃專屬於俄羅斯民族的本土樂曲,期許能大幅提升並彰顯俄國獨一無二的浪漫情愫……在巴拉基雷夫的提點中,大夥彼此扶持,分享,成為了俄國樂界當時不可忽視的指標團體,也就是俄國五人組,或稱「強力樂團」(Могу́чая ку́чка)!

 

身為團體裡最年輕的創作者(鮑羅定年長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1歲),林氏於西元1861年11月左右加入強力樂團的行列,同時在巴拉基雷夫的從旁指導下,開始進行管絃樂曲的創作。又歷經三年俄國艦隊的環球巡航歸來,他帶回了在海上完成初稿的《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1)……西元1865年12月,藉由巴拉基雷夫在自由音樂學校的首演,「上岸」後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宛若大地一聲雷,廣受聽眾們好評,有些樂評甚至讚嘆其為俄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呢!


另一個插曲,由於俄國軍官在下班後,即使到了公開場合,按規定依舊要穿著軍裝,所以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一襲海軍軍裝走到幕前,接受台下聽眾如雷貫耳的掌聲之際,他應該看到的是更多「目瞪口呆」的表情……哇!如此傑作,怎麼會是出自軍官之手?


西元1871年,軍旅生涯接近尾聲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獲邀出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器樂學與作曲學教授。隔年,他與鋼琴家兼作曲家Nadezhda Rimskaya-Korsakova(1848 - 1919)共結連理,婚禮上的伴郎不是別人,正是他們多年的摯友穆索斯基。

音樂學院舊貌

音樂學院舊貌


度過短暫的作曲低潮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一方面持續關注與研究於教會(東正教)禮拜音樂,一方面則逐漸擠身俄國藝文大使級人物。西元1889年的巴黎萬博會上,他擔綱俄羅斯音樂會的總指揮,向西歐大眾推廣自己跟其餘俄國音樂家的精彩作品……據說德布西跟拉威爾都是當年慕名而來的年輕粉絲呢!


而為求充實巴黎行的曲目能夠為花都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於西元1888年時完成了全新的管絃作品,那就是如夢似幻、充滿異國風情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Scheherazade / Шехеразада)。


raw-image


同年10月,首演於聖彼得堡的《天方夜譚》,無庸置疑,創作靈感來自於伊斯蘭世界最為經典的民間傳說《一千零一夜》(Las mil y una noches),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添加了諸多於海上服役期間作為海軍樂隊督察的所見所聞,更將俄羅斯音樂元素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高峰,有著絢爛奪目的管弦樂,也有著令人嚮往的東方情懷……


故完整的四個樂章中,吾人可聽見管樂器擁有類似軍樂般的雄渾厚度,但他也不忘透過弦樂器,流瀉出阿拉伯(東方)國度神秘、浪漫的柔美感情,兩者相互輝映之下,堪稱是俄國管弦樂配器裡的集大成顛峰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力度與感情融合的激盪中,配合優雅步伐與動聽旋律,許多冰上芭蕾舞者在比賽時也會選擇《天方夜譚》作為自選曲,至今也華麗地摘下最少兩面冬奧金牌囉。


至於另一首,我想您一定會哼上一兩句,而且是在喧囂的夜店裡,有趣的廣告中,或是掌聲不斷的街頭藝人秀……

 

各位觀眾:《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


raw-image


作為絕對不刻意的爆紅,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是在西元1899到1900年間參考了俄國名家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童話詩作,並將其改編為四幕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 / Сказка о царе Салтане)。而原本沒有註明標題的《大黃蜂的飛行》,則是第三幕第一場的一個橋段(後面還出現一次修改版),神奇的魔法天鵝將沙皇之子變成一隻大黃蜂(普希金的原著是變身三次昆蟲),讓他可以輕易穿越海洋,探視生死未卜的父親,並展開對反派人物的攻擊……


歌劇裡的飛行,約莫近四分鐘左右的時間,這對於動輒兩、三個小時起跳的大型音樂作品而言,只能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片段。然而,其近似瘋狂的十六分音符,挑戰著音樂家瞬時移動琴弦或鍵盤的功力,速度決定激情,電光石火,方能襯托黃蜂飛行的急如迅雷,爾後改編的純音樂會演出版本,未及兩分鐘的迷幻極炫,聽來更是大呼過癮,發表百年以來早就成為古典音樂,乃至是跨界流行音樂的超人氣金曲之一!


而且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強調黃蜂無所不在,化舞臺平面為受眾立體的《大黃蜂的飛行》,日後竟也促成了電影院為求提升觀影樂趣,因此架設了環繞音場。

raw-image


步入晚年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雖然患有神經耗弱跟心絞痛,身邊親人也相繼離開,但始終不減譜曲創作的熱忱,除修訂故友穆索斯基(西元1881年別世)的作品《荒山之夜》等,更以開明姿態支持學生運動,以自由主義者力挺西元1905年因日俄戰爭挫敗所引爆的俄國革命,更主張君主立憲,尤其反對俄國現代化的顢頇牛步!

 

即使與當權者產生摩擦,一度還被免去音樂學院的教職,可人生的終場,歌劇《金雞》(The Golden Cockerel),有生之年無緣見其首演的辭世之作,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將其對封建制度的嫌惡,帝國主義的抨擊,投以尖銳、諷刺的樂章……「黎明何時將至?沒有了沙皇,日子將會怎麼樣?」

 

《金雞》,悄悄揭示了強力樂團,五人組的天鵝之歌。而俄羅斯的音樂創作,也邁入下一個新紀元……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弟子,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帶著芭蕾舞劇《火鳥》上場。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olai_Rimsky-Korsako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eherazade_(Rimsky-Korsakov)

 

璀璨的万華鏡下,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