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能接觸的投資標的有哪些呢?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
定存、儲蓄險、外匯、股票 (台股、美股)、基金、債券、期貨、選擇權、房屋、黃金、名表、藝術品、事業等等。
定存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網路銀行的方便,大家都可以直接在網銀將活存轉成定存。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一年的定存,可以設定為每月領息,或到期才全部領息,差別是,如果到期時的利息太高,會被課二代健保費,所以選擇每月領息是一個方式。另外,定存的解約通常也是在網銀進行,一解約,就計算成活存利息,也就是如果你之前每月有領到的利息,要還給銀行。現在(2022年),由於美金的定存利息比台幣高,所以各銀行都有一些優惠方案,例如:新資金、新換匯、新開戶等等,可以得到比較高的美存定存利息,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通常美金的定存高 (因為美國升息,美國升息是因為通膨高,通膨高是因為QE……),也代表台幣貶值了,也是就假設美金對台幣原來是28:1,現在是30.5 : 1,同樣要換成1萬美金的話,以前只要28萬台幣,現在需要30.5萬台幣,所以現在換匯也是風險之一,想像28 到 30.5,將近9%的變動,而定存的差距 (台幣定存與美金定存的差距,可能最多2~3%)並不是那麼大,而接下來的匯率如何,也只能靠預測 (所以的投資都是靠預測)。
儲蓄險是保險的一種,政府對於這一塊一直有一些限縮的新規定,所以你你會常常聽到某保單年底就要停賣了之類的話術,不過顧名思義,這類型的保單,不是健康險,現在通常帶有身故失能險的意味,通常儲蓄險分台幣或美金的保單,通常會比定存的利率高,而分成2~7年繳納,算是強迫儲蓄的一種方式,如果以銀行來說,類似零存整付 (每個月固定存多少錢,幾年後會還你多少錢),不過儲蓄險比較吊詭的是,通常我們要領的是解約金 (相當於定存到期的總金額),在剛投保的一~三年內,是低於你投入的金額,也就是說,利息要等三年後才開始滾動的概念,由於它是複利計算,所以符合我們的提到的72法則,你可以算算大約幾年後會變成二倍。而儲蓄險的另一層涵意,假設你身故,留遺產給家人的概念,如果是是分多年繳納的,遺產稅就會有相當的優惠甚至免課稅。另一種是年金險,就是每個月或每年會給你一筆錢,相當於固定的現金流,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現金也就是把你的本金拿一些出來發給你,這種你的複利效果就會打折扣,但是對於退休族來說,現金流是一個重要的收入。所以你可以依據你的需求,來做儲蓄險,當然有一派說法是,這利息太低,根本沒辦法贏過通膨,但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因為保險解約有點麻煩,所以會強迫把你的錢鎖住,你就不會輕意動用它,隨著時間愈來愈長,還是會看到它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