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為血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血管行血,經絡走氣。氣為血帥,所以只要把經絡打通了,血液循環自然就順了,血液順了慢性病就會慢慢的好起來了!這就是王唯工教授在氣的樂章一書中所闡釋的重點。很多人不認識王唯工教授,以下就藉由網路上的資料簡單介紹這一位奇人。

王唯工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而選擇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多個大醫院與西醫會診,並與多位中、西醫進行合作研究。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傑出貢獻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

氣的樂章

氣的樂章

氣的樂章

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就是其中的旋律-近代十大死因多與循環有關,中醫擅長治循環的病以共振觀點回答下列當今生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

※經絡、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網絡

※脈診是人體狀態的總報告

※中醫應發揮治療慢性病的優勢

※“風”(循環不穩)為百病之源

※疾病的根源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關於“中醫科學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着幾派不同的聲音。有一羣人將科學化解釋為西醫化,認為中醫落後於西醫。 還有一種人認為中醫本身即是科學的,不需要對此多做辯證,應思考中醫本身的優勢,以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中醫的未來。 當然,也有一羣科學家,不論主客觀的條件如何,在相信中醫的信念下,默默地為中醫的科學證據和解釋努力着。 在這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王唯工教授的論述。 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找出了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仙A 洪紹魁老師相關連結:

1.Youtub魁鉞運星智慧學院: https://www.youtube.com/@Kuiyue

2.魁鉞運星官網: https://www.kystars.net/

3.洪紹魁老師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erry.hung.336

4.line官方帳號 @kuiyue:https://line.me/R/ti/p/@kuiyue

5. Spotify Podcast 大叔的多重宇宙:https://reurl.cc/0ERbbx

avatar-img
仙A 洪紹魁老師的沙龍
7會員
48內容數
紹魁自民國75年學習紫微斗數至今,已近四十年,從事專業命理風水養生事業亦有三十個年頭,深感道家五術智慧對人生命運有著莫大的助益!本著"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精神",特別成立此單元與大眾結緣! 現任: 中華天星紫微斗數研究會 理事長.魁鉞運星命理風水中心負責人 服務: 命理諮詢.風水勘測.砭術養生.能量水晶運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尖角煞        指的是,住宅大門前,或是打開窗戶、陽台可看見尖角直衝而來,像是高聳建築物的轉角、尖角,透天別墅的造型屋簷,發射台天線,頂樓增建屋頂,廟宇飛簷翹角也會形成尖角煞。
清晨三點至五點為手太陰肺經脈氣循行的時間,因此像過敏、氣喘、咳嗽等肺經相關的疾病,通常會在這個時辰(寅時)中發作,尤其是家中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或有過敏氣喘的幼兒,常常會在此時咳到醒來,實在令家人感到不捨與難過,根據現代醫學專家研究,人體在清晨3~5點時,血壓較低,脈搏、呼吸次數也較少,腦部供血量..
砭術   《黃帝內經》記載,砭、針、灸、藥、按蹺、導引是我國古代六種獨立並存的醫術,砭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砭為六大療法之首。 《山海經》內有提到”醫源於砭“ 以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膚、不用介質、可直接在皮膚上操作,施行砭具按摩、刮痧、理療,通過穴位刺激、理筋通脈...
尖角煞        指的是,住宅大門前,或是打開窗戶、陽台可看見尖角直衝而來,像是高聳建築物的轉角、尖角,透天別墅的造型屋簷,發射台天線,頂樓增建屋頂,廟宇飛簷翹角也會形成尖角煞。
清晨三點至五點為手太陰肺經脈氣循行的時間,因此像過敏、氣喘、咳嗽等肺經相關的疾病,通常會在這個時辰(寅時)中發作,尤其是家中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或有過敏氣喘的幼兒,常常會在此時咳到醒來,實在令家人感到不捨與難過,根據現代醫學專家研究,人體在清晨3~5點時,血壓較低,脈搏、呼吸次數也較少,腦部供血量..
砭術   《黃帝內經》記載,砭、針、灸、藥、按蹺、導引是我國古代六種獨立並存的醫術,砭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砭為六大療法之首。 《山海經》內有提到”醫源於砭“ 以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膚、不用介質、可直接在皮膚上操作,施行砭具按摩、刮痧、理療,通過穴位刺激、理筋通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