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交易了很多年的人,我對於平臺的選擇有很深的理解。
我對平臺的選擇,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別人說的,全盤接受並進行對比
一開始平臺宣傳什麼,我就相信什麼,還把這些條件放在一起比較,美其名曰貨比三家。
後來吃了虧才發現,越是不安全的平臺談條件越容易,你看中是別人的手續費和點差,別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比如之前有個平臺返點高,2000倍杠杆,還承諾我交易多少筆之後會給予一定的贈金,我二話不說就選擇了這家平臺。
之後因為交易不佳(我感覺我應該被滑點了),所以想出金歇一段時間,但是和大部分遭遇黑平臺的朋友們一樣,我被拒絕出金了,直到這個平臺跑路我也沒能拿回這筆錢。
2、第二個階段:自己查找資訊和比對交易條件
後面我學會自己查找監管資訊和自己查看交易條件。
首先是監管資訊,我發現越是透明的平臺,越是會主動提供監管信號。比如我現在的EBC平臺,除了主動提供監管號,在開戶的時候會提示是開在FCA帳戶還是離岸帳戶下,同時EBC還公開了自己的獨立託管帳戶,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帳戶一致性來確認自己的資金安全。
透明公開何嘗不是平臺信譽的表現。
監管上可以做的文章太多,這也是黑平臺屢禁不止的原因。就拿英國FCA來說,英國FCA一共有4類7種牌照,只有全監管牌照中的STP和MM牌照才是在受監管的情況提供交易服務的。
具體的查詢方式是,在FCA官網輸入監管號,比如EBC Group是927552,然後在Firm Status中Status和Type分別是Authorised和Regulated的,就是全監管平臺。
但這還沒有結束,全監管平臺中還有一種投資諮詢牌照,也是沒有展業資格的。所以還要查詢Client Money這一項,必須是can hold and can control,才是STP和MM牌照。通過這兩點,可以看出EBC Group是符合條件的。
其他牌照中,除了AR牌照中的獨立牌照可以提供交易服務外,其他牌照甚至連展業的資格都沒有,他能給你提供交易,多半是開在其他監管下,那麼你的資金存放在哪兒就無法得知了。
尤其是EEA牌照,這個牌照和FCA甚至一點關係都沒有,但英國是歐洲國家,因為某些協定的問題,所以提供一些展業便利,所以就出現了EEA牌照。你可以理解為受其他國家監管,在英國掛個名而已。
至於AR獨立牌照,雖然是可以展業的,但是不受FCA監管的,只受主標平臺自律性的監管而已,其保障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這是我在監管查詢中學到的一點,就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甚至你看到的事實也可能並非全部事實。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有的平臺確實拿到了所謂的FCA牌照,但是沒有展業資格,甚至不受FCA監管,但這並不妨礙這些平臺以此為噱頭進行宣傳,因為FCA官網上可以查到,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知識,那很可能就上當了。
至於交易條件,那更需要自己切實體驗了。我有個習慣,在加入一個平臺後不久,我會在前一個月記錄下每筆訂單的實際入場價格和出場價格,以此來判斷平臺滑點情況,以及有沒有偷偷加點的情況。
出現滑點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如果頻繁滑點,那麼人為因素就比較明顯了。
3、第三個階段:會自己判斷,也會關注市場的評價
之所以我會關注市場的評價,是因為別人已經碰到的,你未必會很快碰到,你也不可能資訊完整,可以杜絕任何潛在的風險。
我想表達的是,一個人的評價未必客觀,但是很多人都提到過,你就要小心了。
比如我之前在一家我認為很不錯的平臺,一直交易也比較順利,但是我有天注意到最近兩周客訴率明顯上升,我就知道遇到問題了,果斷出金離場(很幸運順利出金)。果不其然,幾天後這個平臺就受到了監管處罰,並被取消了牌照。
當然我們也可以關注一些權威媒體的評價。一些行業媒體有時也會對行業平臺進行排名。
這些媒體本身在行業內專業屬性就很強,很少刊登排名相關的內容,也不是頒發某個獎項,內容大體客觀中立,參考意義比較大。
比如我經常流覽財經網站Finance Magnates,前幾天就對亞太區最佳的平臺做了個排名,EBC位列榜首,足以見得EBC在行業內口碑還是非常不錯的。
以上就是我選擇平臺,以及對平臺認知提升的三個階段。
我的直觀感受是,市場訊息混雜,盲目輕信是不可取的,必須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才能進行篩選,還要做好資訊的備份,才能通過比較發現潛在的端倪,同時多關注身邊使用同一個平臺用戶的觀點,即使你目前還未感受到,如果普遍口碑不佳,也要遠離,
防患於未然,永遠是交易安全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