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太太、孩子的心情故事
緣起
我自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因此對於家人總有著許多的關心,不管被認為是理所當然,還是多此一舉,抑或呵護備至,對我而言,那都是一種情緒的直覺反射。
我更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因此對於與家人的互動總有著多一點的感受,不管對方如何的解讀,還是如何的規勸,抑或如何的反應,對我而言,那都是一種宿命的性格特質。
我絕對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因此對於家人的一舉一動總會多用一點心,不管是生活中的瑣事,還是心理的作用,抑或習慣的反射,對我而言,那都是一種生命的真心相待。
我,就是這樣的人。
1. 父母與我
我從小在鄉下長大,卻有一個希望擺脫傳統教育窠臼的父親,於是在小學五年級就讓我隻身前往都市讀書;在這個過程,我有掙扎、有埋怨,幸好我有一個能夠聽我說說話的媽媽….
§下雨天記事
因為下雨,我體會了爸爸的心意。
喜歡下雨天,因為曾經那麼地討厭下雨天。
記得小時候,爸爸準備將我送到高雄去唸書時,心中盡是埋怨。
那是一個天氣不穩定的傍晚,爸爸用摩托車載我到火車站。一路上,父子沒有說半句話。突然,下起雨來,父親將唯一的一件雨衣讓我穿上。
然而我們還是沒有說半句話。到了火車站,我脫下雨衣,看到爸爸滿臉雨水,但我沒有感覺,和外公坐上火車,勉強和爸爸說再見,他卻順勢往臉上一抹。
從此,我覺得爸爸很無情,所以說的話愈來愈少。即使放假回家很興奮,但是看到爸爸時還是高興不起來。爸爸還是一副不容親近的模樣,讓我們距離愈來愈遠。年紀幼小的我,對於爸爸只有埋怨,卻苦了夾在中間的媽媽。
幾年以後,媽媽為我解開謎團。原來,爸爸那次送我上火車,回家之後,眼眶一直微紅。我才恍然,當時爸爸所抹去的,是淚水,不是雨水。
從此,我不再埋怨。也不再厭惡下雨天。
然而,我卻因為變對爸爸心存歉疚,還是不敢接近他。爸爸依然還是一副不容親近的樣子,我們的距離還是很遠。媽媽還是忍受夾心之苦。
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有一天,天氣突然轉壞,下起雷陣雨,爸爸卻還在園中工作。我拿起雨衣,急奔到園中,或許是贖罪的心情所激發的動力。交給爸爸,掉頭就走。
回到家,滿臉盡是雨水,我一抹,竟也夾雜著淚水。
爸爸回到家,脫掉雨衣,順勢往臉上一抹,看著我,笑了。我也笑了。
我從此喜歡下雨天,真的好喜歡。
§想要緊緊的抱住你
突然的一陣雨,和爸爸臉上的淚和在一起,雖然暫時解除爸爸的尷尬,卻稀釋不了內心的悲傷。
二十多年前,台南縣的鄉下還是個純粹的農村,對於小孩的教育幾乎未曾重視,更不用說是女孩子了,最好的是唸完國中之後到工廠上班,更有一些是在小學畢業就必須幫忙農作,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情況下「撐」到國中畢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爸爸竟然決定將小梨五年級的姊姊送到高雄唸書,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然而,姊姊卻無法感受,當她知道這樣的決定後,鬧了極大的彆扭。但是小孩子終究無法決定自己的前途,尤其在那種環境,當奶奶的苦口婆心起不了作用,媽媽的諄諄告誡一如耳邊風,最後爸爸乾脆來個趕鴨子上架,將所有的前置作業完成,讓姊姊沒有任何的退路。
那天晚上,用完餐,爸爸將姊姊的行李綁在摩托車後座,不管淚潸潸的姊姊,逕自發動車子,然後一聲令下,載著我和姊姊往火車站。
一路上,三個人一句話也沒有,尤其飄著細雨,更讓我們覺得傷感。
當外公帶著姊姊走進月台,姊姊哭了,我也跟著哭了,只有爸爸似乎無動於衷,鎮定的和外公道別。
在回家的路上,我還是相當的傷感,眼淚忍不住的往下掉,爸爸依然騎著摩托車,只是偶爾擦著臉上的雨水,不過車速變得更快了。
回到家,當我下車後,不經意看到爸爸在拭去臉上的雨水時,眼睛居然泛紅,我立刻將眼光移開,深怕讓爸爸知道我看見他流淚。這時我才知道,原來爸爸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在這場雨中了,他甚至比我們更捨不得姊姊,只是為了將來著想,不得不將痛苦往肚子吞了。
當姊姊第一次放假回來時,爸爸和我到火車站去載她,姊姊顯得相當的興奮,但爸爸還是一樣的表情,只是我知道他比誰都高興,恰巧的,這次還是下著細雨,爸爸卻要我坐前面油箱的位置,理由是後面載太多的東西,但我知道是要姊姊抱得緊一點,尤其當我回頭看到他滿足的樣子時,我更確信,他愛姊姊,遠遠超過我們其他的人。
§我不能如此自私
在人生的歷程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並不是我們願意面對,但是當它主動降臨時,我們似乎又沒有選擇的餘地。
從小,我就在父母親的仔細呵護下成長,生活上雖然談不上闊綽,卻多弓一份愜意,尤其父母親無微不致的照顧,更讓自己覺得相當的幸福。尤其在十幾年前,當大學聯考還真的是「窄門」時,一個鄉下的小孩子能夠金榜提名,雖
然稱不上光宗耀祖,但卻讓父母親覺得很有面子,尤其看到左鄰右舍都以辦喜事的心情來祝賀時,父母親臉上所洋溢的滿足笑容,更讓我猶如置身雲端。
由於我們都能滿足彼此的需求,因此互動更為密切,於是我過了四年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活。
好不容易熬到退伍之後,由於向來環境舒適,加上剛步入社會時眼高手低,就決定以報考研究所來逃避這一切,為了專心考試,我特別在外面租了房子,做個專業的考生,為了打發無聊時間,房間內設備一應俱全,相當鮮少有人能夠享有這樣的準備考試環境,而我也盡其所的用功讀書,期能有所成就。
在經歷將近一年衝刺之後,信心滿滿的赴考,相信距離成功己不遠。等待放榜的日子,父母親還特別安排我到國外旅遊,一面是散心,一面則是提前慶祝。
等到放榜時,發現英文距離錄取標準竟然差了0.45分,無緣上榜。這對我們來說無異晴天霹靂,父親看完後長嘆一口氣然後離開,母親竟然不由自主的哭著走進臥室,偌大的客廳只留下我一個人,茫然無助;這時候,我真的是萬念俱灰,一時從雲端跌入谷底,尤其是看到父母親的反應,更覺失望到底,真想一死了之,於是漫無目地在街上遊蕩。出著,差點撞到一部車子,那個司機脫口駡出:「xxx,你自己不想活沒關係,你父母怎麼辦?」奇怪的是,這樣一駡竟然讓我豁然開朗。
想通之後,馬上跑步回家。一進家門,看到母親正焦急的四處打電話找尋我的下落,我立即趨前擁抱,兩人緊緊擁抱,這時我才真正體會他們的用心,本對他們的誤解也都是煙消雲散,尤其不久之後父親回來,我也主動趨前擁抱,由於事出突然,而且我們之間從未如此親密,因此父親開始有點手足無措,之後才緩緩抱著我,而且愈抱愈緊。
自此,我們更懂得擁有眼前的幸福,而且能夠及時表達自己的愛意,這也讓我更有承受挫折的勇氣,因為我知道人生中總有許多的不如意,如果能夠調適,不僅可以跨越消極思想的侵擾,還可以因而產生巨大的力量。
從小,我的世界就比別的小朋友狹窄,遠的地方不能去,晚點回家就不行,危險的地方更不用提,活動範圍就在固定的一、兩個地方,我無心置啄,只因為我有一個對我時時關心的父親。
長大之後,我離家去求學,父親的關心仍未稍減,除了以電話隨時遙控外,偶爾還親自趨車北上來探望,看在別的同學眼裡真不知有多羨慕,但是我都是百感交集。
婚後,由於工作的關係,在異地有了另一個家,仍習慣性的兩、三天打電話回家問候,父親偶爾也打電話來閒聊,所以還在父親的「關心」範圍。
對於父親這種無所不在的關心,起初是相當不能適應,尤其在青春叛逆期更有一走了之的念頭;隨著年紀稍長,對於父親的關心才能釋懷,並且逐漸能以另一種心態來接受,至於別人「羨慕」的眼神也較能坦然。
其實,我並非對父親的做法反感,而是在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我失去了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人生似乎有些缺憾,如果可以重來,希望兩者可以平衡一點。
而今,由於現實的考量,孩子不得不由父親照顧,其生活起居我絕對放心,但是,希望父親能多給他一點自由的空間,希望他有這個幸運…
(民眾日報85.4.1)
§老人囝仔性
「老人囝仔性」,這是一句經常聽老一輩的人提起的厘語,但是直到最近才真正了解他的含意。
從小,爸爸就一直給我們最好的,雖然他並不會特別和孩子打成一片,不過我們都知道他為這個家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包括在家裡經濟不好時,還偷偷到外地打零工,這對家有恆產,祖父在地方頗有聲望,又是獨子的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在落後的台南鄉下,他竟為了我們的前途,將我們送到高雄唸書,自己則在假日奔波於台南與高雄之間。
以上種種的付出,看在我們的眼裡都了然於心,所以我們都一直十分的孝順、聽話,儘量不和爸爸唱反調,而在一般街坊鄰居中,我們儼然也成為爸爸爸的驕傲。
這一路走來,我們不管在求學、就業上,幾乎很少讓爸爸操心,不過最近卻發現他變了。
原本嚴肅的他,變得更加寡言,不擅表達的他,變得更鬱鬱寡歡。有一天,我們全家在晚餐之後,一起坐在客廳看電視新聞時,原本有說有笑的場合,卻被爸爸的一聲長嘆,悻悻離座的舉動所打斷,頓時我們也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過了一會兒,媽媽笑著說:「那是老人囝子性,別管他啦!」繼續追問的的結果才知道,原來在村落中,接二連三出現孩子外出工作之後不顧父母,讓老人家自生自滅的情況,這讓爸爸心有戚,因此當電視上出現孤獨老人在安養院、子女都不聞不問的新聞時,似乎正點燃爸爸心中潛藏的憂慮之火。
我們在了解狀況之後,才恍燃大悟,原來一直擔任保護我們角色的爸爸已經進入必須接受我們保護的年紀。
從此,我們更以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對他的關心,例如多找他聊些他喜歡的話題、多帶他買點好吃的東西,就是希望能夠降低他的不安全感,雖然他有時會顯得不自在,但是我們知道真的喜歡我們的付出,所以我們也不以為意,畢竟「老人囝仔性」對他多一點炣護總是應該的!
(中國時報91.5.1)
§開學時 祖孫分離時
孩子出生後,父母親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並且提供孫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執意將他留在鄉下,我們拗不過他們的柔情攻勢,最後還是讓步了。
只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問題也一一浮現。最近,我們回去時,孩子連睡覺都要找阿公,凡事都要問阿公的意思,我們只是每個星期帶禮物回家的聖誕老人。雖然表面上孩子跟我們玩的相當盡興,但一想到將來帶回身邊後種種的問題,就覺得十分心煩。
不管如何,問題總要解決,因此決定與父親溝通,考慮到老人家會捨不得孫子離開而陷入情緒反彈,所以談論時顯得戰戰兢兢;沒想到父親竟然很爽快的
答應讓孩子下個學期回高雄唸幼稚園,而且還說了許多鼓勵我的話。這讓我心裡一顆大石終於放下。
不過,我的喜悅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父親表現的妥協其實是另一種堅持,當我們問小孩要不要回高雄時,他的答案總讓我們失望,我們想正也是正常的,畢竟在熟悉的環境中比較自在,於是我們希望父親能逐漸在扭轉孩子的觀念,以便將來可以更快的適應。然而答案卻是對孩子要順其自然,不要勉強,我才終於明白小孩不會離他而去,是他顯意和我妥協的籌碼。
其實,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小孩已經是他們生活的重心,孩子離開之後的失落感必定相當強烈。
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應該超越情緒的包袱,於是,我決定到時候仍將小孩帶到高雄,然後每個星期將小孩帶回鄉下,寒暑假也讓小孩住在鄉下,以便讓分離對這一老一少所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
上一代不願意到都市生活,下一代無法留在鄉下接受教育,加上老一輩溺愛式的教育方式對子孩是種無形的影響,而我們又無法對上一代的處境及意見完全置之不理,夾在這樣的隙縫中,實在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法,我們只有用最大的耐性與誠意來面對,其他的就只有交給時間了。
(中國時報89.8.15)
§隔代教養 誰最辛苦?
當爸爸後,才了解什麼是爸爸;更是在小孩上幼稚園後,才真正了解我和爸爸之間的代溝。
從小,爸爸就給我衣食無虞生活,甚至在我工作並不順遂的情況下,鼓勵我再去報考研究所,而他仍提供我生活之所需。這種栽培的恩情我一直銘記在心,於是只要是他的要求,我幾乎是來者不拒,因此當他要將我兒子留在鄉下和他作伴時,我也答應了。
在孩子年幼時,一切都不成問題;我們在假日回鄉下,一則探視雙親,一則看孩子。雖然有些辛苦,總不以為意;直到前些時候小孩子開始上幼稚園,情況似乎變得相當複雜。
在開始上課前,爸爸就親自造訪老師的家,希望老師特別照顧小孩子。上課後,爸爸放下工作,一直在教室外面徘徊,等到老師諉言相勸會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情緒時,才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
隔天中午,只因為小孫子跟他說不喜歡學校的午餐,爸爸很早就帶了便當在教室外面等待,而且親自餵完才回家。
這點點滴滴,造成老師相當大的困擾,老師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協助解決。
我找爸爸溝通,他相當忿怒,直說自己疼孫子沒錯,甚至連「管教小孩子用不著你來教我」的情緒性字眼都出籠了,讓我十分痛心,最後他撂下一句話:「好吧,以後有什麼問題,就叫老師去找你吧!」我知道這是他的氣話,深吸一口氣後說:「爸!也不是這麼說啦,我們可以分工合作啊!」
之後,我和老師達成協議,只要是小孩子生活習慣上的問題就找爺爺,功課上的問題就找我,這樣一來,問題似乎比較單純,我們也在小孩子的教育上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真要感謝老師的用心,因為他不但讓小孩在學校適應良好,更讓我和爸爸的關係逐漸解凍……。
(中國時報88.11.6)
§被寵壞的父母
孝順是美德,只是一但讓父母覺得是理所當然,那麼孝順將變成一種責任,甚至,是一種負擔。
從小,我就是眾人眼中的乖孩子,聽話、功課好,,又有禮貌,幾乎很少讓父母操心。
長大後,我還是秉承優良的傳統,既「孝」又「順」,凡是一定要徵得父母同意才去做,連工作、婚姻也不例外。
當然,我也並不是每件事都做的心甘情願,但是每次在與父母意見相左之後,看到他們難過,我立刻就軟化了。就這樣,我完全失去自我,而我一直以為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
直到最近,父母親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常有許多不可理喻的言語及行為,這才讓我重新省視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
經過一番沉澱,我才驚覺原來是自己寵壞了他們,讓他們以為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只要稍有不如意,便很自然的將所有過錯往我身上推,加上他們教育程度不高,對外界接觸不多,鮮少自我反省,日績月累的結果,情況早已超出我所能掌握的了。
當我發現事情癥結之後,我卻沒有改變的勇氣,因為這樣的互動模式之中,如果要有所改變,勢必會有相當大的衝擊,而這絕不是他們老人家所能承受的,我又何忍在三十多年後才有所行動?
於是,我還是決定做他們心目的好孩子,做一個既「孝」又「順」的人或許偶爾會覺得委屈,但想想他們曾經為我付出的一切,這又算得了什麼?(中國時報89.2.23)
§在事業場上與父親相遇
退伍之後,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自己也爭氣頗受主管倚重,短短的幾年內,就成為一名小主管,創下公司最年輕的記錄。
然而,父親的塑膠工廠卻逐漸衰退。因不忍放棄仍咬牙苦撐,連年虧損,讓慣有的彌勒佛式笑消失殆盡。
在這種工作變化中,我們家的氣氛也變了。我還是一貫努力的開玩笑,吃大餐是我們最大的樂趣,如今他也意興闌珊,久而久之我也不再自討沒趣了。就這樣我們的關係由熱而熱,最後僵化,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拿熱臉去貼的冷屁股,他覺得我少年得志,氣焰太盛。
那天,提拔我的主管竟然說要提早退休,我嚇了一跳,因為他和父親差不多年紀,正值壯年,而且還有滿腹理想,應該沒有退休的道理。原來是與高層不合,覺得自己沒有舞台,所以決定離開。我還記得他說:「奮鬥大半輩子,到頭來卻覺得一事無成,真是感慨。」我說:「你的孩子事業做得不錯,你又有退休金,正可以安享晚年,不是很好?」他嘆了一口氣說:「話是沒錯,但我還年輕,現在就吃閒飯會讓人家指指點點,而且我不甘願啊!」一句「我不甘願」著實震憾了我,父親的情況不也如此嗎?
和主管談完,我決定用聆聽與體諒的心情與父親重新溝通,讓父親知道我對
他的關心,雖然一開始他還是有些排斥,但幾次次後,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日前,父親下班後,劈頭就說:「兒子,我們去吃大餐看電影。」我頓了一下說:「好啊!」父親彌勒佛式的笑容又掛在臉上了。
(中國時報89.2.2)
§和父親的第一次爭吵
在我的家庭中,父親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不管他做的決定,或是所說的話,即使無法獲得我們的認同,大家也都不敢有所置喙。
就在這樣的習慣之下,我也忍氣吞聲了三十年,直到第一次和父親爭吵的事情發生,才使這一切改觀。
平常,我都在高雄工作,而他們都居住在台南的鄉下,我們只要假日有空,就會帶著小孩子回去看他們,這正是他們最盼望的時刻。
那一次,因為小孩子感冒,原本不準備回家,但ㄠ不過他們的期望,最後還是選擇回鄉下。
一切都如往常一樣,只見父親和孩子玩的不亦樂乎;只是,就在孩子的幾聲咳嗽之後,整個氣氛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
父親走到我面前,說:「囝仔咳的這麼厲害,為什麼不帶去看醫生?」「有啊!」父親更嚴厲的說:「知影在感冒,為什麼不在高雄休息,回家做啥?」我很委婉的說:「醫生講是稍微感冒而已,沒關係。」他聽完我的回答,更生氣的說著:「咳成這樣,你擱講沒關係,你到底會不會照顧小孩,若不會,帶回來我顧。」我聽了有點不高興,但還是忍住說:「爸,醫生講囝仔感冒常常都會,不必緊張啦。」只見他更大聲的說:「你是講我大驚小怪,好啦,你自己的子,你自己去顧。」我再也按捺不住的說:「爸,伊是我子,嘛是你孫,話不必講這樣。」而他似乎已經聽不進去我所說的話,氣沖沖的說:「你大漢了,我老了,沒路用,講話沒人聽啦!」我也大聲的回說:「你就是都將阮當做囝仔,所以做代誌只要不順你的意就不對,甘講你自己都不知?」他愣了一下,然後瞪了我一眼以後離開。
這樣的情景看在媽媽眼裡,真覺驚心動魄,更在事後一直催促我要向爸爸道歉,而我也在氣頭上,說什麼也不願意。
當我回高雄之後,我按時打了電話回家報平安,剛好是他接的,我頓了一下,還是說:「爸,失禮啦,那天我太衝動。」他也停了好一會,然後說:「囝仔感冒好了沒?」「好了啦!」我很高興的說。
從此,家裡的許多事他都會找我商量,因為在那次爭吵之後,他似乎才驚覺,原來我已經長大了。
(吾愛吾家)
§不讓你失望
從小,我就是父親眼中的好孩子,到現在還是。
我在鄉下功課表現良好時,他覺得我應該到都市闖一闖,十歲就支身離鄉背井到高雄唸書,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磨練,但是我撐過去,而且課業還不錯,只是父親不了解我心中的痛苦。
之後,我偶爾想像其他同學一樣放縱一下,但是為了不讓父親失望,硬是將這樣的欲望壓了下來,不過因為精神總會無法集中,功課表現並不如預期,而為了不讓父親失望,聯考前卻要死撐活撐,幸好也都獲得不錯的結果,只是父親不了解我心中的痛苦。
畢業以後,順利服完兵役,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即將展開,所以也很努力的去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但是,父親一句:“大學生不算什麼,去考研究所嘛!”就硬要我放棄好不容易考上的記者工作,全力準備報考研究所。過程很幸苦,還好運氣不錯,終於考上研究所,只是父親不了解我心中的痛苦。
現在,我已成家立業,但工作卻一直不是十分順利,所以父親總是不斷的給我意見,甚至希望我辭掉工作,回鄉下生活,而我卻認為那不是我所希望,所以一直找理由拒絕,只是父親不了解我心中的痛苦。
這段時間,我才真正的體會到,為了不讓父親失望,我活的相當辛苦,甚至我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外外弛內張,這也讓我體認到自己應該要有主張,才不會動輒得咎。
這段時間,我才真正的體會到,為了不讓父親失望,我活的相當幸苦,甚至我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外弛內張,這也讓我體認到自己應該要有主張,才不會讓他覺得我是長不大,需要他保護的小孩。
觀念轉變之後,我嘗試各式各樣的工作,最後終於找到一份大學教職(當然也要父親逼著我多唸書);現在,我們的關係也改變了,他終於願意把我當大人了,更重要的,他似乎才真正放下心中的負擔,而我,也找到生活的軌跡,原來,為了不讓父親失望,我也可以活的很輕鬆。
(台灣時報92.1.2)
§分享VS分擔
從小,我和媽媽就有一種很特別的親密感覺,因此我們的互動相當頻繁,即使我到外縣市讀書,那種相濡以沬的意的意味卻是有增無減。
在這樣的互動中,媽媽一直是我最好的傾訴對象,不管是功課的壓力、女朋友的困擾,還是沒來由的情緒低潮,我都毫無保留的在媽媽面前恣意表達,而她也總能為我的情緒找到出口。
然而,隨著我的年紀增長,社會經驗增加,對自己的情緒越來越能夠掌握,所以和媽媽的互動也就逐漸減少。
這樣的轉變對我來說,是一種自然的成熟狀況,沒想到卻引起媽媽相當大的不安全感,而在這樣的轉折中,我竟然成為媽媽情緒的垃圾桶。
原本,因為我一直不住在家裡,所以一回家,媽媽就會將所有的情緒一洩為快,這其中有歡樂的分享,當然也有痛苦的分擔,而這樣我來說絲毫不以為意,因為我們的關係總是等別的親密。
只是,隨著時間的拉長,問題好像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因為媽媽總會不定時的打電話給我,對我說一些陳年往事,一開始我還能接受,但隨著時間一久,竟也覺得有些不耐煩,所以口氣上就有點不奈,這卻引來媽媽更大反彈,還有一次丟下一句:「我知影你沒空,我不應該擱吵你。」就掛上電話,從此也好幾個星期都未曾打過一通電話給我。
當有一天,我的工作比較空閒,才驀然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更驚覺媽媽真的老了,而要別人幫她找到情緒的出口,於是主動向媽媽解釋自己的無心之過,
整個問題才冰釋。
之後,媽媽就像以前一樣,有沒事沒事打電話找我,雖然會造成一些困擾,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所以總會仔細的傾聽,即使有要務在身,也要裝成氣定神閒,一切等她講完電話再說。
我一直在想,我和媽媽是相欠債,她是我年經時的情緒垃圾桶,我是她年老時的情緒垃圾桶,最重要的,我們一直如此彼此緊緊相繫。
(人間福報91.7.18)
§只是怕寂寞
當父母年紀逐漸老邁,許多問題就不斷出現,尤其像我從小就離鄉北井的人,現在更有面臨父母與事業間拔河。
前一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不能每個休假日回鄉下與他們相聚,一開始我怕他們無法適應,但溝通之後,他們竟然要我不必擔心,反而要我多用點心在事業上。
然而,事實卻完全不是如此。
有一次,我例行性的打電話回家去問候,媽媽竟然在電話那頭一直飲泣,也不出聲,我於是掛上電話,連夜趕回鄉下。
一進門,爸爸嚇了一跳,直問我有什麼事情,我來不及回答,直奔房間找媽媽。媽媽也有點不知所措,最後終於知道是因為她和爸爸吵架,剛好聽到我的聲音,情緒就宣洩而出。
還有一次,媽媽很緊張的打話給我,說爸爸的脖子上長了一顆東西,我馬上驅車回鄉下。進到家裡,見到爸爸優閒的看著電視,我立即有種又是小題大作的感覺,不過還是上前關心爸爸的身體,原來是一般的腫瘤,醫生也說明沒有大礙。
經過類似事件的磨練,我已經懂得以不變應萬變,不過對於父母的做法內心還是頗有微詞。
直到有一天,我假休回到鄉下,無意間聽到父母親的對話,才完全對事情改觀。
爸爸說:「我們每次都讓兒子奔波,我都不忍心耶。他好像不喜歡我們這樣。」媽媽說:「只要能多看他一次,那有什麼關係。我就是怕寂寞嘛!」
我終於知道,原來在他們堅強的外表下,還是有一顆最需要呵護的心,而我正是唯一能夠給他們溫暖的泉源。
最近,我逐漸調整工作,儘量挪出時間來陪他們,雖然他們嘴上還是說要我以事業為重,但是不再小題大作的讓我奔波,而我卻從他們臉上,看到更燦爛的笑容。(聯合報91.6.17)
§再忙,也要聽妳說
從小,我就和媽媽特別的親近,不管有什麼心裡的祕密,只要一看到媽媽,很自然就會全盤說出。
當我結婚以後,媽媽每次打電話給我時,只要我說在忙,她就很識趣的說再見。之後,當我放假回鄉下時,卻發現我們之間似乎產生了隔閡,講起話來也變得有些不自然。
在我的積極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媽媽因為不願影響到我工作的情緒,所以許多許總是往肚子裡面藏;不過,我是她唯一可以傾訴的對象,一旦無法宣洩
情緒,那種積極的苦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我說:「這陣子,我是比較忙,和妳講話的時間變得比較少,不過我還是和以前同款的關心妳。」她說:「我知影啦,所以我卡少去吵你。」我緊接著說:「你甘知,我每次接到妳的電話,我都很歡喜。」她有點不高興的說:「不過你每次都好像不太要講的樣子。」我靠了過去,說:「不會啦,妳自己黑白想,我只是沒時間和妳講,不過聽到妳的聲音都很歡喜。」她瞄了我,說:「甘有影?」我很堅定的說:「真的啦!」
終於,我們又恢復以前的無話不談,而當她打電話來時,如果我正在忙,一定跟她說等一下再打,即使每次談話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也要聽她說說話,誰教她是我媽媽。(中國時報91.9.23)
§多心
媽媽是一個心思相當細膩的人,所以在處理她的情緒上,我花了更多的心思,因為怕一不小心又傷到了她。
最近,我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比較少回鄉下去看她,連打電話的次數也有所減少,誰知道卻引起媽媽誤會。
在我不能回去的時候,都會講一個原因,當然都跟工作有關係。不過,當有一次她問孩子為什麼這麼久都沒有回鄉下時,孩子竟脫口而出的說:「我們去玩啊!」就這一句話,原本我也不以為意,却讓我和媽媽的關係降至冰點。
那時時間,我一打電話回家,總是講不到兩句話,連回家之後,也能明顯感受到媽媽不高興的情緒。而我一直以為是更年期所導致,因此也以體諒的心情來面對,並不知道問題的癥結。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姐姐的電話,才知道媽媽生這麼大氣的原因。原來是當孩子跟她說我們去玩的時候,她就一直以為我不回鄉下是因為要去玩才編出來的理由,加上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帶她去玩了,所以更直覺認為我再也不重視她,所以要騙她這個沒有用的老太婆。
從姐姐那兒知道這個訊息之後,我真的很緊張,所以在周五晚上就特別帶著小孩回鄉下。媽媽還是很不高興的樣子,我也刻意不去和她交談。直到大家都睡了,我才跑到媽媽的床邊。
我站在床邊,叫了一聲媽,她沒有反應,但我知道她沒有睡。所以我就站在床邊自言自語,將事情說個清楚,更強調那天是因為太久沒和孩子一起出遊,才硬擠出半天的時間帶孩子去動物園玩,並不是專程去玩,最後我說了一句:「媽,三十多年來,您一直是我最愛的人,我疼您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會騙您呢?您就不要太多心了。」說完,我就離開了。
隔天,媽媽主動問我要吃什麼早餐,我也知道一切誤會都已經過去,於是我趁機安排一個旅遊,當面邀請媽媽和我們一起去,媽媽有點猶豫的說:「再看看啦!」過了一下,媽媽看著我,笑了。
我知道,這將會是一次很愉快的旅行。(台灣日報 92.10.23)
§你們不懂啦!
那天,我和媽媽深談之後才發現,原來人生的輸贏並不在表象的起伏,而在內心深處的滿足。
爸爸是個標準的大男人主義者,家裡的大小事情都在他的管轄之內,而媽媽是個傳統婦女,對於爸爸的話可謂言聽計從,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一切還是以爸爸所說的為準。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在私底下為媽媽叫屈,總是鼓勵她應該適時的反應自己的意見,但她總是一笑置之,最多是加上一句:「哎!你們不懂啦!」
有一次,為了我小兒子的教育問題,爸爸竟然大聲指責媽媽,媽媽還是默默的接受,不發一語的離開,但看在我們眼裡,很明顯的是小孩子過於調皮,媽媽打他的手心並沒有不對,而爸爸一味溺愛孫子,竟因不忍心看孫子哭泣轉而責備媽媽,這種情緒的轉移對媽媽不公平的,而且對於小孩子更是最不好的示範。
媽媽聽完爸爸的訓話後走進廚房,我也尾隨其後準備安慰她,但事情卻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為媽媽還是一樣的準備晚餐,沒有哭泣,更沒有任何情緒的言詞,而我為了怕她將痛苦往心裡藏,因此試圖讓她將情緒發洩出來,但任憑我苦口婆心的勸說,她依然不為所動。
最後,她大概是被我的用心所感動,終於很認真的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怪你爸爸,因為他是個愛面子的人,我如果在公開場合和他爭辯,問題一定會變得不可收拾,反正事情過了就算了,況且,你爸爸在私底下是個滿好溝通的人,其實有很多他所做的決定還是我提供意見呢!」看到媽媽滿足而自信的臉龐,我不再多心,也沒有再多問,只是給媽媽一個擁抱,然後高高興興的走出廚房!
(台灣日報89.12.16)
§媽媽的愛心
從小,我就離開台南鄉下,到外地求學。現在我還是在外地工作,但假日却會帶著太太、小孩一起回鄉下。一來探視雙親,再者可以遠離塵囂,可謂一舉兩得。
每次,我都抱愉悅的心情回去,尤其看到父母親和小孩一起玩的時候,內心更有無限的滿足。只是當我看到桌上又有一大盤雞肉時,却會覺得那是一種無形的負擔。
我離家的時候,年紀還小。所以媽媽總會關心我生活上的一切。包括天氣變化時增添衣服,吃東西時西注意衛生等等。
當我放假回家,她一定會為我準備一大堆的食物,彷彿我在外地忍饑受寒一般。而這其中,雞肉是一定有的菜餚。
事情起源於某次的晚餐上,媽媽看到她所做的一道與雞肉相關的菜,居然快要整隻吃完,非常高興。從那個時候起,她就認定我喜歡吃雞肉,只要一回鄉下,我們家的雞就少了一隻。
不過隨著時間的拉長,吃雞肉卻變成我回家最大的負擔,即使她改變作法,我還是一樣要努力的完成「業績」。因為面臨她在飯後問我好不好吃時,我實在沒有說「不」的勇氣。
有一次,當她問我好不好吃時,我很直接的說了一句:「媽媽,我回到家隨便吃就好,不一定要殺雞嘛!」沒想到她立刻生氣的說:「我就知道啦,你在
外口攏吃好料,我煮的當然無法度甲那些比。」
這樣的結果讓我十分的振撼,之後花了好大的力氣,才讓她原諒我的無心之過。
到現在,只要我準備回鄉下的前幾天,大多不會去吃雞肉。因為我知道,回到家,一定會有一頓最豐盛的雞肉大餐,而且我一定是用最愉悅,最幸福的表情,去享受這一頓媽媽的愛心!台灣日報 (92.9.16)
§解釋誤會
隨著我離家外出讀書、工作,我和爸爸的溝通更形疏遠,而且在形成慣性之後,誰也不想去突破,總覺得反正還有媽媽在嘛;只是,這樣的情況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因為我和爸爸已經快要陷入「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窘境,除了日常生活的問候,似乎已經找不到聊天的題材。
原本在媽媽的居中溝通下,一切都還沒有問題,隨著年紀增長,問題卻愈來愈嚴重。
媽媽年紀比較大,記憶力與理解力都明顯下降,所以許多事情的表達上出現問題,有時是忘了跟爸爸講,有時在傳達時曲解我的意思,於是讓爸爸感到不高興,例如有一次我要到東部出差,順便帶太太、小孩去玩,希望媽媽跟爸爸講一下,沒想到卻引來軒然大波。
當我從東部回來之後,爸爸竟然對我相當的冷淡(這是他一慣討厭別人的做法),甚至於當面指責我說,「農曆七月時啊,工作不做,還有閒工帶囝仔趴趴走,擱真好命。」就在我準備解釋時,他轉頭就離開了。
我滿心的委屈,去找媽媽。她也一臉的無辜,強調是將我的話完全轉達,甚至還和爸爸一樣的認為我不該這個時候去玩,任憑我再解釋,她也聽不進去,最後竟然說出:「我知道自己含慢,哪無,你自己去跟你爸爸講。」
我知道她真的生氣了,這件事情也就到此為止,我也不再試圖做任何的解釋,一切交給時間。
這樣的事情讓驚覺到自己和爸爸溝通管道的重要,畢竟媽媽這一個潤滑劑,只要一不小心,可能會成為導火線;不過長久以來的冷漠關係,讓我有不知從何著手之感。
有一天,爸爸因為眼睛不舒服,無法自行開車就醫,於是我請假回鄉下,準備載他去看醫生,我知道,這是三十多年來,我和爸爸溝通最好的機會!
(台灣時報92.5.9)
§親情的牽絆
當我不小心說了一句話,媽媽在電話那頭不發一語,甚至啜泣,頓時我知道辛苦維持三十多年的「乖孩子」形象己毀於一旦。
從小,我就是爸媽心目中的好孩子,功課名列前茅,也從不曾讓他們擔心,為此,我也曾經沾沾自喜,甚至於為了維繁這樣的形象,將自己的脾氣隱藏於無形。
隨著年齡增長,社會閱歷增加,漸漸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想法,對於父母親不再逆來順受,但是我發現,只要我有些反彈,他們的反應竟然比我還激烈,讓我相當驚訝,於是我選擇退回到原本「乖孩子」的標準。
這一天,當我再度因故惹得媽媽大發雷霆,掛上電話後,讓我陷入長考,長久以來因為我的刻意壓抑,讓我們的關係維持表面上的「恐怕和諧」,但是我們的內心其實是一直都不快樂,而他們也因為無法放手,心情始終不能開懷,
雖然如此,我卻怕自己的改變讓他們難以接受,甚至引發無法預期的後果,所以不管情況怎樣難挨,我還是將痛苦往肚子吞。
當我靜下心來想一想,都是我寵壞了他們,讓他們習慣於我的全盤接受,所以當我有一點情緒表達時,他們就覺得無法忍受,甚至認為是罪大惡極,即使到我成家立業之後,情況還是如此。
最後,我覺得我們互動模式應該有所改變,才能讓彼此的空間更為開闊,所以我堅持不再主動與他們聯絡,而他們習慣於以往的模式,所以也一直沒有和我聯絡。
就這樣過了兩個星期,我覺得是時候了,所以選擇在一個晚餐後,連夜趕回鄉下,回到家,兩老都在庭院乘涼,我停好車,走上前,向媽媽說了一聲「對不起」,只見媽媽不發一語,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一會兒,往前抱著我,我也緊緊的抱著她,這時候,我發現我們對於彼此的束縛終於完全解開了。(台灣時報 90.9.25)
§親情是良藥
由於鄉下缺乏適當的工作機會,必須離鄉背井到都市去打拼,媽媽因為捨不得離開熟悉的生長環境,所以堅持住在鄉下,我也她到都市生活無異是種煎熬,因此也就沒有勉強她了。
但我怕她寂寞,加上擔心她的生活起居,所以三天兩頭就打電話回家去問候,另外只要是周休二日則一定回鄉下陪她,這樣懸念與奔波雖然很累,卻讓心裡覺得踏實。尤其每次回家時,媽媽準備豐盛佳餚的滿足面容更讓我充分感受這份親情的重要性,即使看她忙進忙出,總不忍破壞她雀躍的心情。
有一次,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連續兩個月無法回去,打電話跟媽媽說時,她安慰我要以工作為重,她一直過得很好,這真讓我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原本的憂慮頓時間煙消雲散,為了彌補心中的虧欠,所以打電話回去的次數也隨之增加。
事情一直相當順利,直到有天我打電話回去時,媽媽的聲音變得軟弱無力,我很緊張的問是否發生什麼事情,我她說沒有,但聲音依然微弱,我再追問,她才說肚子有點不舒服,隨後補充說不要緊,我問她要不要去看醫生,她說不用麻煩,休息一下就好了,於是我不太放心的掛上電話。
過不久,電話響了,是媽媽的聲音:「我現在肚子更痛了。」「要不要請隔壁的阿順叔載妳去看醫生?」我很緊張的說。她回答:「這麼晚,大家都在睡了,不好意思麻煩人家。」然後哎了聲,說:「沒關係啦,再休息一下看看。」之後沉默了一陣子,我說:「媽,妳忍耐一下,我媽上回去。」「不用了,路途那麼遙遠,山路又難走。」她淡淡的說。我更急的說:「好了,妳等我。」
掛上電話,開了車,原本兩個小時的車程,竟在一個半小時內抵達。回到家,看到客廳的電燈己關上,只剩媽媽房間微暗的光線,我急促的跑到房間,只見媽媽正要起身,我還沒開口,她就說:「對不起!」「沒關係,我現在載妳去醫院!」
她不急不徐的說:「不用了,我現在沒事了。」我更急的說:「真的嗎?」「真的!」她帶點微笑的說:「其實我沒有怎樣,只是這麼久沒看到你,很想你,又找不到理由,只好……」我緊緊握著她的手說:「我知道了,我知道
了。」
雖然媽媽一直說著抱歉,但我却可感受她看到我的喜悅之情,所以我決定隔天向公司請假,用親情來醫治她的病情!
(台灣日報88.12.4)
§怕妳擔心
從小,和媽媽的感情就特別好,即使年紀很小時就到外縣市求學,但是假日回到鄉下,還是會抽出一段時間和媽媽長談,彼此的關係不僅未曾因為距離而有所轉變淡,反而因為更加珍惜相處時間而變得更加濃郁。
其實,我們的話題相當無關痛癢,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而已,不過因為彼此的互動性強,所以總會聊個不完,即使同樣的話題不斷重複也絲毫不以為意。
但是隨著我從單純的學生生活,經過軍中的磨練,而至社會上工作,我們之間的關係竟不知不覺出現轉變,認真的說,媽媽一點都沒有改變,當我休假回去還是一樣會找機會和我東扯西扯,只是我的回應不再和以前一樣的熱烈,雖然連我也影響到媽媽,但情況遇不嚴重,直到我結婚了。
婚後,回鄉下的時間減少,和媽媽聊天的機會也少了,每次聊天的時間也縮短了,讓我明顯感受到的是我們的關係出現問題,媽媽的態度變得冷淡許多。
我知道情況轉變,卻不敢直接詢問,直到有一次,看到媽媽一個人躺在床上啜泣,才知道終究要面對問題。
經過徹夜長談後,才了解問題出在她認為自己對我毫無保留,而我卻對她隱瞞太多事情,這讓她相當不能釋懷,而我除了再道歉外,並且向她解釋是因為雜事太多,所以沒辦法像以前有這麼多時間來陪她,至於隱瞞事情部分則一再強調絕對沒有,就在這樣的表白之後,她終於破涕為笑了。
走出媽媽的房間,在日記上寫下這一段話:「媽,我不和媽媽聊天,是不願意和妳像以前一樣無所不談,而是因為有很多事情怕妳擔心,不敢告訴妳,我也不希望看到妳的失落感,不過總比我什麼事情都告訴妳,妳覺得無能為力之後所表現的無力感來得好。媽,妳知道嗎?我也想過要將妳當成傾訴的對象,但一想到妳難過的樣子,我怎麼忍心?」
為了掩飾心中的想法,所以會經常打電話和她聊天,只要時間允許一定會回鄉下相聚,甚至會特別準備對我不具殺傷力的話題,以便轉移焦點,好讓她不會再對我產生懷疑,情況似乎已經被我所扭轉,雖然覺得有點累,但為了不讓她擔心,也只好這樣了。
就在我漸漸缷下戒心的某一天,媽媽突然跟我說:「你辛苦了。」我竟然楞住了。(台灣時報 91.2.21)
§嚴守本份
媽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不會講高深的大道理,每天只是安分的做著分內的工作。不過正因為她的樸實無華,更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成為無話談的好朋友。
如今,雖然我已成家立業,但是遇到挫折仍不免向媽媽傾訴,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咱嘸通偏人,但是也麥呼人偏。」這句話成為我待人處世的準則,因為我懂得自己的本分,不貪求非分的財物,但是也在險惡的社會中保持一顆謹慎的心,避免外界的不當誘惑。
至今,我不敢自翊功成名就,但至少家庭和樂,這一切都要感謝媽媽的教誨,因為她以實際的行動闡釋「知足、守本分」的真諦,而讓這顆種籽在我,甚至是下一代的心裡萌芽茁壯。(民生報86.5.3)
§媽媽的米粉炒
回到高雄,心情一直相當低落,卻也不知如何是好,像個遊魂似的到處亂逛,希望外界的五光十色能夠讓我暫時麻痺……
由於工作的關係,所以無法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我們的感情一直維繫的十分緊密,只要我放假回鄉下,徹底長談便習以為常,即使是平時講電話,也常讓別人以為是情侶之間的熱線。
但是有一天,我們卻因為一件小事鬧的不可開交。說也奇怪,原本我是不會和她起任何爭執的,因為我知道她心直口快,許多話往往是有口無心,因是那一次卻因為適值我心情不好,多應了一句,事情竟差點無法收拾。
當她一聽到我回了一句之後,臉色立即變了,然後一些情緒性的字眼,如「你長大了,不在乎我了」,「我老了,沒用了」等等,便逐次出現,而我因為心裡急,並且由於她的誤會讓我覺得委曲,所以音量也提高,一會之後,甚至於連「你根本不懂我在想什麼」、「我們有代溝啦」等等的話語也脫口而出,這讓氣氛顯得相當的尷尬。
就在這樣的衝突之後,媽媽竟然潸然淚下,這讓我一時覺得心慌,因為自從我懂事以來未曾遇過這樣的事情,自然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媽媽看我沒有任何反應,一氣之下也走進了房間,留下一臉錯愕的我佇立在現場。
之後,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認為媽媽可能是因為更年期的緣故,所以情緒並不穩定,所以決定比預計的時間提早一天離開家裡,希望事情在彼此冷靜以後有所改善。
回到高雄,心情一直相當低落,卻也不知如何是好,像個遊魂似的到處亂逛,希望外界的五光十色能讓我暫時麻痺,最後在夜深人靜時才拖著疲累的身驅回家休息。
隔天早上,當我還在呼呼大睡時,門鈴竟然響起,原本我以為是那個搞不清楚狀況的朋友,正想破口大駡時,開門一看,居然是媽媽,這讓我大吃一驚,當場愣住,沒想到媽媽卻笑一笑,走了進來,打開行李,拿出飯盒,一陣香味撲鼻,這時我才回過神,原來是我最愛吃的米粉炒,媽媽說:「我知道你一定昨天就沒吃,所以特地起個大早,炒了米粉送過來,趁熱吃了吧!」我在感動之餘,正想向她道歉,才開了口說:「媽,……」她卻笑著說:「不免講啦,我攏知影,快吃啦。」
我紅著眼眶邊吃,邊看著媽媽,原來媽媽的眼眶也泛紅著,這讓我更加感動,因為不管是哭的緣故,還是徹夜未眠,她的心中還是惦記著我,這份恩情,教我難回報啊!(民眾日報89.6.14)
§上有高堂 下有童黨的中年人
所謂「代溝」,指的大概是因為每一代人所處不同的環鏡,從而衍生出來的
不同價值觀,如果仔細探究,其中並沒有對錯的問題,不過這樣的觀念差異卻往往紮實的成為每一個人的負擔,尤其是我們這種上有高堂,下有童黨的中年年,感受更是特別深刻。
最近,媽媽常常看到社會新聞,有關孩子毆打父母、遺棄父母、爭奪祖產等事件時,總會沒來由的輕嘆幾聲,彷彿在提醒我們一些什麼事情;之後,爸爸也會有意無意之間提到說,現在的時代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養育孩子也不要太指望孩子會孝順,還是自己顧自己好了。在許多次這些肢體動作與言詞之後,於是我才真正的體會到,原本他們心中還是無法摒棄養兒防老的觀念,對於我們總有一份期待。
知道了這樣的心裡後,我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就會特別的謹慎,深怕一不小心又引起兩老胡思亂想。例如有一次當爸爸在台南打電話來提到身體不舒服,我立刻帶著妻小連夜從高雄回去一看究竟,雖然病情一點都不嚴重,但是看到他臉上的表情,我知道這樣的奔波是值得的;還有一次,原本每年都要掃墓的事情卻突然決定延後,讓我們覺得十分懷疑,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媽媽生病了,於是我在假期前一天請假,帶著太太回家幫忙,掃墓才如期進行,媽媽雖然也再一再推說不必這麼麻煩,但是在她的臉上,我知道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讓我了解他們上一代的人雖然也懂得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過時,自力更生才是時勢所趨,但是因為他們驟然面臨之餘,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去適應這樣的變遷,所以出現心口不一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們看在眼裡更覺不忍,因此會更設身處地的做許多他們不好意思啟口的事情。
但是,但是當我們回過頭面對下一代時,卻又要硬逼著自己完全摒棄養兒防老的觀念,因此在下一代自我意識相當強的情況下,整個孝順的觀念也會做大幅度的修正,如果我們不趁著還有能力時多加學習與自己相處,認清下一代的價值觀,到時候恐怕會淪落自憐自艾的地步。
那天,我看到爸爸逐漸年邁的身驅,我知道不久之後勢必要放棄都市的所有事業,回鄉下與兩人共度晚年,異竟那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要學會做晚年規劃,因為孩子將有自己的生活,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其中或許有著內心掙札與觀念矛盾,但是我都能欣然接受,因為時代就是這樣,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總是不斷的在變遷,不認命,又如何?(台灣日報90.10.22)
§哀樂中年
在父母的堅持下,小孩子一出生時就留在鄉下讓他們照顧,我們雖然有些不忍心,但是想到夫妻兩人都在上班,與其將孩子交給保母,還不如由自己的爺爺、奶奶照顧來的妥當,加上兩老都賦閒在家,有個小孩子也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更有樂趣,所以孩子就留在鄉下了。
因為子孩的牽繫,根本也無心到處去玩,加上很怕和孩子的感情疏離,於是,我們就很自然的成為「假日父母」,只要休假,一定往鄉下跑;另外,當然也是順便親兩老,真可為一舉數得,有時候還安排三代之旅,其樂也融融,雖然自己完全沒有休假(假日甚至可能更累),但是看到父母親的喜悅,以及自己看到孩子時的滿足,一切似乎都變得相當的值得。
但是,隨著小孩的逐漸懂事,問題勢變得複雜。
日前,當我和父親談到小孩將來的就學問題時,他卻要我不必著急,先讓小孩在鄉下玩一陣子再說,這讓我十分的錯愕,因為小孩的成長是不會騙人的,
如果沒有適度的教育,以後在生活的適應上勢必會出現問題;很顯然的,父親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此時我的內心雖然矛盾,但看到父親相當的堅持,我只好讓步。
不過有一天,當小孩直接對我說要和爺爺住在鄉下,不想到高雄和我們住在一起時,讓我覺得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關卡,因為這樣的話一定是大人的思考邏輯,再加上爺爺不忍心離開孩子的心態,從小孩著手是個不錯,而且是可以理解的方式;只是,這樣下去,對於小孩的成長終將有害而無益。
於是,我決定和父親一起面對問題,雖然他還是以其他無關緊要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無法給孩子適當教育的困境,但是他最後還是不得不接受小孩終究要與別人競爭的事實,所以我們訂了一個將小孩帶到高雄的時間表,而且承諾假日一定帶小孩回來鄉下,這才讓問題獲得解決。
對我們來說,父母親有養育之恩,對子女卻有教育之責,兩者都一樣的重要,有時極難取得一個平衡點,尤其親情的糾葛更不是理性所能釐清,一切只有用更大的愛與包容來讓對方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契機,只是夾在兩代中間的我們,其心情是外人所無法想像的,或許,這就是悲喜始終糾纏不清的「哀樂中年」吧!(民眾日報89.3.25)
§孝順可以是樂趣,不再是壓力
從小,我就是一個父母親眼中的乖小孩,凡事自動自發,功課名列前茅,最重要的是,只要父母親不同意的事,不管自己有多喜歡,還是會遵照父母親的意思,也就在一點一滴之中,建立出「孝者,所謂順之」的觀念。
這樣的觀念一直無法突破,因此只要自己覺得有一點重要的事情,一要告知會父母,如果他們面有難色,我就不再堅持,而類似的事情包括在大學時,原本和同學討論要去環島旅行,這正是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因此我的興致相當高,內心也決定不管父母親如何,一定要成行,所以就先答應同學,但是回家稟報之後,父母仍以「不放心」為理由拒絕,而我面對他們,之前的雄心壯志也大打折扣,竟然連據理力爭都沒有,就屈服了。
同樣的情況發生不勝枚舉,也讓我們彼此都習慣了這樣的互動模式,後來連我原本要選擇進入報社服務,也在他們堅持要報考研究所的壓力下,做出違背自己興趣的決定。更離譜是,連選擇結婚的對象時,都在他們首肯之下才做出最終的抉擇。
現在,我已經成家立業,慕然回首才發現,我已經當了三十幾年沒有自我的孝順孩子,所有的行為都以父母親的意向為依歸,但是在夜深人靜之際,卻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快樂,甚至於壓力沉重,正因為內心無法調適,也難怪最近經常沒來由的與他們發生爭執。
於是,我決定轉換一種「孝順」的方式,不再從他們所期望的立場做出發,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一個孝順的孩子,例如原先每個星期日都會回鄉下陪他們,現在會偶爾找藉口出去玩,還有原本大概每三天都會打一通問候的電話,現在則會偶爾忘記,不再讓這樣的規律成為自己的無形負擔,最重要的是許多決定都私底下進行,即使尊重他們的意見,也不一定完全照做,
這其間,不僅兄弟姊妹覺得有異樣,連比較親近的朋友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也逐一的加以解釋,有有些可以理解,有些認為我在強詞奪理,但是我不為所動,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樣改變的結果,父母親當然都有一點適應不良的狀況,更偶爾有些怨言,但是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因為我相信自己孝順的心絲毫沒有改變,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我的心情會變得輕鬆,「孝順」這件事也由原來的壓力,變成一種樂趣,久而久之,相信他們也能體會我的用心,讓彼此都不再被「孝順」的刻板印象所牽絆,而能真正享受到之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付出!(中華日報91.4.21)
§無趣的夾心餅乾
自古以來,婆媳之間總有許許多多難以解決,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問題,而其中最可憐的大概就是夾在兩者中間的男人了。
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雖然從小是個問題兒童、叛逆少年,但是懂事之後,尤其是結交女朋友之後,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變得十分的顧家,更有十足的責任感。
很自然的,在大學畢業後,他們結婚了,而基於對父母親的責任,即使經濟許可,他還是堅持與父母同住。
結婚以後,原本毫無交集的婆媳,因為同住一個屋簷下,所以摩擦越來越多,當初可以消極以對的問題,如今卻變得交錯盤結,而這一切的爛攤子最後還是要男人出面擺平。
然而,隨著時間的拉長,問題卻是治絲益棼,婆媳之間的溝通管道不僅更加封閉,甚至還形成惡意的中傷,面對這樣的局面,最難過還是夾在兩個女人中間的男人。
日子一久,他再也無法忍受了,於是決定小倆口搬出去住。以使衝突降至最低,最少也可以使衝突時間拉長。而為平衡父母的心情,所以他和太太協議每天要回家吃晚飯;只是兩個女人的心態都還處在高適階段,所以婆媳相處的情況並未見好轉。
最近,他太太不斷抱怨自己勉為其難回家的讓步換不回婆婆任何善意的回應,所以頻頻對他無來由的怒言相向;更慘的是,他母親認為是他什麼事情都為太太著想,完全不顧母親的苦心,所以時常惡言相對,許多詛咒還會不經意脫口而出,處在這種兩邊不是人的景況,他實在是束手無策,不知所以。
當自己的努力都付諸流水之際,他覺得心力交瘁,最後決定抽離現場,獨自到外地休假,甚至不留下字片語。
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著急,太太也顯得手足無措,兩個無助的女人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對話,沒想到這樣的起步竟成為另一次溝通的基礎,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的關係居然有了轉變。
幾天之後,我再見到他時,他由原本的憂愁滿面,變得滿面春風,原來他的消失卻成為婆媳溝通的契機,而在彼此開心剖腹的溝通之後,逐漸也變得相互諒解,原本最棘手的婆媳問題竟也消失殆盡了。
後來我們分析事情原委,竟然發現,許多的困境原來可以自己抽離,不必刻意去當無趣的夾心餅乾,否則極可能因自己的涉入徒增問題的複雜,至少我們還可以當個仲裁者,豈不更為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