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軍攻臺堤路作戰計畫對我防衛作戰之借鏡與啟示

更新於 2024/11/09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壹、前言

為使日本本土納入美軍轟炸機作戰半徑,美軍於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間多次對日軍所佔領之馬紹爾群島發動攻勢,並於1944年3月起成功佔領,象徵日軍於二戰太平洋戰爭後期所劃定之「絕對國防圈」已遭美軍突破。其後,美軍為持續強化對日本本土作戰之兵力投送能力,極積尋找適宜之北進基地,其中臺灣亦被列為攻佔選項之一,而「堤路作戰計畫」即為美軍於二戰期間所擬定之攻臺作戰計畫,內容包含美、日雙方對臺灣本島之攻防部署,後續因美軍內部多項因素影響致使堤路作戰計畫未執行,然計畫內容可作為外軍對臺灣本島執行登陸與反登陸作戰之客觀分析,亦可作為我建軍備戰之參據。

貳、堤路作戰計畫概述

一、擬案背景

美國陸軍及海軍在一戰後至二戰期間,為應對可能與日本發生之戰爭,故擬定一系列作戰計畫。堤路作戰計畫最初的作戰構想,首次於1911年由海軍少將羅傑斯所制定之橙色作戰計畫,歷經多次修改後逐漸成形,計畫假設菲律賓和太平洋諸島嶼已由日軍佔領,為使美軍能跨越太平洋向日本本土發起攻擊,初期美軍需於夏威夷和美國西岸完成兵力集結,並奪佔菲律賓等太平洋重要據點,以作為後續作戰前進基地,達成對日本進行海、空封鎖,及具備將兵力投射至日本本土進行作戰之目的。

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依據日軍在太平洋地區部署情形修訂橙色作戰計畫,修訂過程中產生數個作戰行動方案,其中包含繞越臺灣和菲律賓,直接攻擊日本本土、佔領菲律賓作為前進基地及繞越菲律賓,佔領臺灣作為前進基地等方案(如圖1)。而佔領臺灣作為前進基地之構想由美軍太平洋地區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所提出,並認為此方案有下列四項優點:

raw-image

(一)臺灣位於菲律賓北方,就地理位置言,更適合作為攻佔沖繩島與日本本土之前進基地。

(二)可破壞切斷日本與駐防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部隊的補給線。

(三)本計畫預定奪佔廈門港,奪佔後可作為美國艦隊於中國大陸沿海的重要基地。

(四)可打通美軍與大陸地區的補給線,以便對中國大陸美軍第14空軍和中華民國軍隊有更便利的補給條件。

另此計畫亦有四個反對意見,在綜般考量下,堤路作戰計畫並未付諸執行。美軍最終採取麥克阿瑟將軍所提之作戰行動方案,「先奪佔菲律賓,沖繩島次之,最後目標對日本本土發動攻擊」,反對意見如下:

(一)相較於菲律賓,臺灣更靠近中國大陸與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基地,因此較易成為日軍攻擊目標。

(二)依日本在臺灣駐軍規模,美軍必須投入大量地面部隊才可能贏得戰爭,且依當時戰況,必須等候歐洲戰場結束後,才能從歐洲戰場轉用足夠兵力投入,若執行本計畫,可能需至1945年底才能順利控領臺灣。

(三)臺灣當時為日本殖民地,自1895年起即遭日佔領,且有大量日本殖民居住,登陸後民心不易爭取;菲律賓相較於臺灣較為親美,且當地居民已對日軍進行游擊戰,登陸後較能贏得民心支持。

二、作戰地區分析

(一)地理條件

臺灣南北縱長394公里、東西橫寬144公里,中央山脈自東北向西南橫亙,將全島劃分為崎嶇多山的東部聚落及平坦的西部平原,全島僅不到20%的面積在海拔40公尺以下,且具有許多高度在250公尺以上的丘陵分布,西部平原概約160公里長,32公里寬,大部分的農產及工業都坐落於此區域內,人口約580萬,其中有500萬人為中國人,大多為廣東、福建籍人士及其後裔,臺灣全島由30萬8千名日本人所統治,地理人文概況分述如後:

1.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的廣大平原由低矮丘陵密布的新竹平原所分割,距淡水河口16公里的地方為首都臺北,自臺北到基隆港間,為連續山區聚落,基隆為一座工業城市,且有發展完善的港口設施;另東部山脈的北端有一處長24公里,寬16公里的平原地形,與基隆狀況相似的小型港口。

2.東部地區

花蓮港位於蘇澳南方40公里處,為內陸縱谷北方的終點;臺東位於縱谷的南端,距花蓮約120公里,東部山區約有43萬5千名原住民居住,為臺灣大多數原住民的居住區域。

3.南部地區

臺南位於西部平原的南端,為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277人),西部平原內栽種稻米、甘蔗、紅薯、鳳梨及其他熱帶水果。

4.小結

西部海岸線多數為無法通行的地形,泥沼、沙洲密布使得登陸作戰無法執行,除位於西北的淡水、新竹及西南的東港、臺南南部的海灘;東港至枋寮間因鄰近多個寬闊河道的下淡水河河口,故選定為此次登陸作戰的地點。

(二)港口

臺灣西南沿海海岸線因土壤侵蝕造成河口及臨海區域的泥砂淤積,形成淺水港及可進入的沙灘,僅針對預定攻佔港口實施說明:

(問題1、東港至枋寮間因鄰近多個寬闊河道的下淡水河河口,故選定為此次登陸作戰的地點。)

1.高雄港

碼頭周邊可停泊萬噸級船隻10艘以上,航道可供吃水深度在27英呎以下之船隻行駛,另內港可停泊噸位較小的船隻6艘,駁船處在船舶以併排的方式實施停泊時,可停泊更多的船隻。小艇可停靠在其他的碼頭並在倉儲區具備船塢,在相關區域登陸艇可進行卸載。碼頭現有起重設備包含1個以上的浮動吊桿及數個裝設於碼頭上的吊桿,另港區內具備連接主要鐵路的支線鐵路鐵軌可供使用。

2.桃子園港

現由日本海軍持續建設中,目前已可供長度97.8公尺以下的船隻停泊,航道深度未知。大型軍艦必須在港區外海錨泊且可供中型登陸艇及駁船卸載,港內現有供小艇卸載的設施。

3.安平港

僅適合小艇進出,大型船隻必須在港區外海錨泊,港區運河通往臺南內陸,外海錨泊大型船隻貨物可先轉載至小艇及駁船後,駛入運河內卸載。

4.東港

為日本海航基地在低潮時存有暗礁的問題,但可作為小艇或駁船在此卸載,亦可作為與離岸錨泊船隻的貨物連結。

5.南灣

南灣位於臺灣南端,概可提供30艘船隻錨泊且具可作為補給艦的碼頭,必須在部隊控領範圍跨越灘岸時,始能實施卸載任務。

三、日軍地面部隊反登陸作戰威脅評估

(一)迄1944年6月7日止計在臺日軍總計為9萬8,000人,其中包含地面部隊3萬2,000人,日軍因應威脅可能強化其駐防區,對西進美軍造成威脅;駐防區域環繞於基隆及高雄周邊地區,且已完成防禦工事構築,機動打擊部隊駐防於基隆與高雄間,並準備運動至北部及西部海岸,以應對登陸敵軍。

(二)美軍運用海、空軍轟炸通往重要地區及鄰近海岸線進出路,以遲滯或阻止日軍增援部隊運動。

(三)依情報顯示,設置於高雄及桃子園周邊的岸置火力可有效對台南至高雄間灘岸登陸之敵實施攻擊;另灘岸內陸則由潟湖與濕地所組成之障礙,將妨礙部隊進入此區域海灘。

(四)若登陸部隊於高雄至大林埔間登陸,將可能暴露於高雄港岸置火力下;另在高雄港至旗后半島間的寬廣潟湖將視為障礙,在高雄地區最佳可直接進行登陸的區域介於大林埔及下淡水河口(高屏溪)間,但此區域將會遭受比東港更多的岸置火力攻擊。

(五)據情報顯示,適合大部隊登陸且能快速向內陸前進的區域位於大林埔及下淡水河口東南方6英哩的東港與枋寮。

參、美軍攻臺作戰計畫概述

一、假定事項

(一)1944年間日本海空軍戰力下降,使得美軍可在本區域維持海空優勢。

(二)藉完成馬里亞納-加羅林-帛琉等範圍區域控制,以確保美軍海上補給線。

(三)帛琉由美軍所控領,且完成空軍、艦隊前進基地及支援本次作戰前進集結整補區域等相關設施。

(四)自南菲律賓出發的西南太平洋美空軍可對菲律賓北部的日軍空軍實施制壓,以支援奪取臺灣。

(五)本次對臺作戰將由亞洲大陸(包含菲律賓、新加坡、泰國、中國大陸..等)等空軍基地提供有效支援。

二、作戰目的

(一)轟炸日本。

(二)可更進一步支援中華民國。

(三)切斷日本本土對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之海空補給線,並確保於中國大陸沿海建立海空補給線;另截斷日本從中國大陸及臺灣獲取相關資源並持續維持軍事壓迫。

三、作戰構想

為達成對臺灣及廈門奪佔之戰略目標,依作戰需求需在此區域建立海空控制能力;故先期完成臺灣及廈門港區周邊區域等作戰行動:

(一)由駐防於亞洲大陸的空軍部隊對目標區域實施偵察,並由南菲律賓空軍基地提供必要補給。

(二)運用在中國大陸及馬里亞納所派遣之超長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攻擊。

(三)運用中國大陸所派遣之空中兵力對駐防於臺灣、廈門及澎湖的日軍空軍基地實施攻擊。

(四)運用在棉蘭老島基地所派遣之空中兵力壓制在呂宋島的日軍空軍基地。

(五)在對臺灣實施兩棲作戰前,運用強大航母戰鬥群對呂宋、琉球關鍵目標實施攻擊;在可能的狀況下,將日本本土關鍵目標納入攻擊範圍,以摧毀敵軍及設施並避免提早暴露對敵攻擊之作戰意圖。運用航母戰鬥群對臺灣、廈門及澎湖攻擊的軍事行動則延至兩棲攻擊發起前再實施。

(六)在作戰開始前,盡可能延伸潛艦、水面艦及空中攻擊之攻擊距離,以摧毀日軍在臺灣及澎湖的海上補給線。

(七)針對攻擊部隊自呂宋北部至臺灣間所需之前進通道與接近路線,將提供比密集攻擊日軍機場更持續有效的掩護。

(八)計畫所述之行動方案目的在於儘速取得臺灣與廈門等地機場與足夠泊地空間,確保計畫卸載區域具備局部空優。

四、所望戰果

控領臺灣南部及廈門地區,爾後依令轉用兵力向北取攻勢,以利前進基地建立。

五、作戰階段劃分

作戰全程區分控領臺灣及奪取廈門港(如圖3)等兩階段,各作戰階段重要行動分述如後:

(一)第一階段:控領臺灣(兵力運用如圖2)

1.D-3日,運用航母艦載戰力,進行飽和攻擊,以掩護突擊作戰。

2.D日起,自空中、水面及陸上,持續實施長時間轟炸,破壞臺灣本島交通,防止或遲滯日軍向高雄、屏東及枋寮地區增援。

(1)D日,第3兩棲軍分遣一個營奪佔小琉球,主力自大林浦至高屏溪間登陸後向鳳山方向前進,鞏固高屏溪兩岸之區域,以協力第24軍作戰;並與第24軍奪取高雄港後,沿臺灣西南平原向臺南方向清掃所在敵軍。

(2)D日,第24軍分遣一個戰鬥群控領南灣週邊地區。主力自枋寮海灘登陸,奪取位於高樹之空軍設施及水底寮機場後向嶺口方向推進;於屏東至嶺口一線實施戰力整補後,主力沿嶺口向岡山發起攻擊,奪取岡山機場,以確保北側翼安全;另與第3兩棲軍奪取高雄港,肅清臺南東西一線以南敵軍後,續向北控領區域。

(二)第二階段:奪取廈門港(兵力運用如圖3)

1.W日(約於臺灣完成初期登陸作戰20日;並完成火力支援艦之彈藥補給後),登陸部隊奪控廈門港,並於港灣地區建立砲兵戰力,以支援後續登陸作戰。

2.W+3日時,部隊完成奪取小金門之先期登陸準備,部署1個戰鬥群(減少一個營)及155公厘加農砲與155公厘榴彈砲各1個連,以支援後續登陸作戰。

3.當部隊完成先期登陸準備並在一個加強師的砲兵火力支援下奪取金門及鼓浪嶼;另因應狀況發展,一個師擔任預備隊。

七、兵力需求

(一)陸軍:

投入陸軍第24軍及海軍陸戰隊第3、第5兩棲軍,總兵力約42萬人,其中包含陸軍部隊32萬人及海軍陸戰隊10萬人。

(二)海軍

投入18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16艘巡洋艦及72艘驅逐艦,共計114艘艦艇。

(三)空軍

投入12個戰鬥機中隊、4個輕型轟炸機中隊、4個中型轟炸機中隊、8個重型轟炸機中隊、24個超長程轟炸機中隊、4個重型搜索中隊、1個長程影像中隊、4個運輸中隊及3個海巡中隊,共計1,200架飛機。

肆、二戰時期日軍在臺部署

臺灣於二戰時期遭日本殖民,殖民初期臺灣為日本南進之重要基地,自1944年日軍因在太平洋戰場屢遭挫敗後,軍事部署已轉攻為守,更將日屬臺灣軍任務刪減,僅保留負責臺灣防禦。自此,臺灣對日軍而言,已從原先的遠征基地轉變為重要的防禦島嶼。

一、日軍在臺軍事部署演變

臺灣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割讓日本,因應防務需求日本政府自1919年設立臺灣軍司令部,至1939年8月時已擁有2個步兵聯隊、1個山砲兵大隊、2個重砲兵大隊及1個飛行聯隊;另珍珠港事變後,日軍為支撐對侵略東南亞地區所發起的南方作戰,大幅增加臺灣駐軍,迄1944年時日軍駐臺部隊已有2個步兵補充隊,山砲、工兵及防空聯隊各1、1個獨立防空大隊、1個獨立高射砲大隊、1個防空通信隊、4個防空監視隊及基隆、高雄與澎湖等3個要塞。

1944年臺灣軍司令部改編為第十方面軍後,配合「捷號作戰」發布,此時期第十方面軍的主要任務為「防止敵軍對日本本土空襲、保護海上交通,並負責對中國東南地區作戰」,迄1944年底,日本在臺陸軍兵力約16萬人,海軍兵力約3萬8,000人。

日軍於太平洋戰爭中,頒布〈島嶼守備隊戰鬥教令(草案)〉,內容針對反登陸作戰的重要指導為「在水際擊滅敵軍,或於敵軍在島嶼確立據點前,果敢攻擊,將其擊滅。」。然日軍於中途島海戰後,已逐漸喪失海、空優勢,導致日軍於塞班島與關島作戰時,因缺乏海、空優勢,導致無法達成水際殲敵目標;另駐守於灘岸陣地內部隊因敵空軍與艦砲轟炸,傷亡慘重,故修訂反登陸作戰指導,其中最重要的修訂內容為「將主陣地帶選定於距離海岸稍後之適當地點,以保存戰力並能牽制敵軍於灘頭」。

另日軍認為主陣地帶需配置於能對機場、港口實施瞰制之地點,並以分散秘匿之方式編成堅固據點式陣地,以降低陣地受敵砲火攻擊影響,並維持對機場及港口等重要設置的控制能力。針對原先強調在水際對敵之攻擊,亦修訂為以一部兵力對水際之敵執行舟波攻擊並拘束敵軍建立灘頭堡,以為主陣地帶防禦部隊爭取更多作戰準備時間。

二、日軍在臺兵力概況

臺灣軍司令部在改編為第十方面軍後,全島計有5個師團、6個旅團、1個戰車聯隊及工兵、高射砲與電信兵聯隊各2個(作戰序列表如表1),各單位組成及駐地分述如後(日軍駐防分布如圖4):

(1) 第9師團

師團駐( ),轄步兵第7聯隊(關西新埔)、步兵第19聯隊(竹南)、步兵第35聯隊(三義)、山砲兵第9聯隊、工兵第9聯隊、輜重兵第9聯隊(月眉山)。

(2) 第12師團

師團駐關廟,轄步兵第24聯隊(高雄)、步兵46聯隊(岡山)、步兵第48聯隊(善化)、野砲第24聯隊第1、第2大隊及聯隊本部、野戰重砲第16聯隊第1大隊及聯隊部、獨立速射砲第30中隊(埔溪)、工兵第18聯隊(崁頂)、輜重兵第18聯隊(六龜)、制毒隊(大社)、衛生隊(梓官)、第1、2野戰病院、防疫給水隊(仁武)。

(3) 第50師團

師團駐潮州萬巒,轄步兵第301(駐地)、第302及第303聯隊(駐地)、山砲第50聯隊(駐地)、搜索第50聯隊(駐地)、工兵第50聯隊(駐地)、輜重第50聯隊(駐地)、通信隊、兵器勤務隊、衛生隊及第1、4野戰病院(駐地)。

(四)第66師團

師團駐臺北,步兵305聯隊(樹林)、步兵249聯隊(南崁)、步兵304聯隊(鶯歌)、迫砲隊、速射砲隊、搜索隊、台北警備司令部(轄第503、515、518、519、521、526警備大隊)、淡水地區(第535、第552警備大隊、第1野戰築城隊、自動車隊)。

(五)第71師團

師團駐斗六,轄步兵第87聯隊(民雄、大林)、步兵第88聯隊(駐彰化)、步兵第140聯隊(嘉義)、工兵第71聯隊(斗南)、通信隊(社口)、第71山砲聯隊(民雄)、第71戰車聯隊(橘子頭)及第13野戰重砲聯隊(四湖)。

(六)獨立混成第75旅團

旅團駐澎湖,轄獨立五個步兵大隊(第560(馬公要塞)、561(馬公要塞)、562(拱北山)、563(馬公要塞)、564(雞母塢)、潑刺(特根)部隊、及海軍第56潛水隊、重砲兵第12聯隊。

(七)獨立混成第76旅團

由基隆要塞部隊編成,轄獨立步兵第565、566及567等三個大隊、旅團工兵隊、高射炮第162聯隊、野戰重砲第13聯隊,配屬警備第510、541、518及519中隊、第500警備輜重中隊。

(八)獨立第100旅團

由高雄要塞司令部編成,駐旗山,轄步兵第3及16聯隊、通信隊、輜重隊。

(九)獨立第102混合旅團

旅團駐花蓮,轄獨立步兵第465、第467、第464及第466等4個大隊,其中獨立步兵第465、第467大隊、旅團第二砲兵、通信隊、配屬警備第517、第523中隊守台東而旅團部、獨立步兵第464大隊、獨立步兵第466大隊、旅團第1砲兵隊、野戰高射炮第82大隊、通信隊守花蓮。

(十)獨立第103旅團

旅團駐新營,轄獨立步兵第468(布袋)、469(牛堤灣)及470(北港)等3個大隊,通信隊、輜重兵隊、搜索隊(南靖) 。

(十一)獨立第112旅團

旅團駐蘇澳,轄獨立混成第32及34聯隊,旅團通信隊、野戰機關炮第56中隊以獨立混成第32聯隊、野戰機關炮第56中隊2小隊、1個警備大隊(5個中隊)及2個中隊、輜重中隊駐羅東,旅團率5個警備中隊駐東山。

(十二)獨立混成第42聯隊(戰車部隊)駐地草埔。

(十三)高射砲兵第161聯隊駐地台中。

(十四)高射砲兵第162聯隊駐地台中。

(十五)獨立工兵第42聯隊駐地桃園。

(十六)獨立工兵第64聯隊駐地彰化。

(十七)電信兵第33聯隊駐地嘉義。

(十八)電信兵第34聯隊駐地台中。

二、日軍對臺灣之防衛構想

(一)防衛構想

在臺防衛之日軍地面部隊各師及旅團等部隊採直接配置,區分宜蘭、基隆、臺北、新苗、中嘉、岡南、高雄、潮屏、花東、澎湖等10個作戰守備區,戰略預備隊由第9及第71師團編成,以肆應戰況發展。作戰守備區配置概分為水濱陣地、主抵抗陣地、預備主抵抗陣地、砲兵高砲陣地、核心陣地等五種類型,最後採以縱深方式配置,並運用地形結合陣地戰,逐次消耗攻擊美軍戰力。

(二)守備規劃

日軍以第12師及第50師分別部署於臺南及屏東地區,作為主要守備部隊,若美軍於南部登陸,需增援作戰時,可立即增援部隊為66師(駐地臺北)及42聯隊(戰車部隊駐地二水),針對駐防於臺中及新竹的第71師及第9師,因日軍認為在海、空劣勢下,為避免決戰,僅規劃調配1個聯隊增援南部地區作戰;另在戰場經營部分,日軍吸取太平洋戰爭島嶼作戰經驗,已將部隊調整至灘岸後方高地部署,並結合地形實施作戰工事構築,以避免美軍於登陸前對岸艦轟,造成部隊傷亡,故日軍僅於大、小岡山、半屏山、壽山及獅子頭山實施作戰工事構築,而未於灘岸地區施作相關工事掩體及阻絕設施。

伍、對我防衛作戰之借鏡與啟示

(一)借鏡

堤路作戰計畫最終因美軍戰略考量未執行,無法驗證日軍防衛作戰構想之適切性,然美、日攻防所提出之計畫觀點,應足以作為我防衛作戰之借鏡,分述如下:

1.就作戰部署言

依堤路作戰計畫顯示,美軍於實施登陸作戰前,將大量運用海、空火力持續對灘岸目標實施攻擊,以掩護登陸部隊能夠成功抵灘作戰。參照二戰時期日軍在太平洋實施反登陸作戰之工事配置演變可知,日軍因逐漸失去海、空優勢,故陣地配置已從初期設置於灘頭方式,轉變為向灘岸後方調整。在沖繩島戰役中,日軍甚至棄守美軍預定登陸的地區,以集中兵力於美海、空軍無法支援的丘陵地區,並藉坑道、工事與阻絕逐次消耗敵軍戰力。據此,我守備部隊是否能在敵絕對空優狀況下,遂行戰力保存及戰鬥,或應參考日軍作法,於灘際僅配置警戒、遲滯陣地,主陣地帶則設置於灘後之適當地點,採加大縱深方式,提高疏散及隱、掩蔽效能,以增強防禦的韌性。

2.就兵力言

於堤路作戰計畫中美軍選擇登陸地點條件可知,登陸地點選定之首要條件須能直接奪取重要港口,其次則應選定防禦薄弱、幅員廣闊且機動路線良好,易於增援主登陸作戰之地區,使助攻部隊戰力能迅速增長,以支援主作戰執行。我現行作戰部署,雖依「獨立守備、分區擊滅」指導,於各作戰區內均分配兵力實施守備,然對登陸敵軍而言,登陸作戰時將集中兵力於少數幾處適宜登陸地點,則將形成「敵集中、我分散」作戰態勢,恐不利於我反登陸作戰執行。建議應依量地用兵原則,並將美軍選定登陸作戰地點之參考因素,結合兵要調查,重新依照戰場情報準備作業成果,適切集中必要兵力,確保於重要守備地區能維持局部兵力優勢。

3.就阻絕設置言

陸軍作戰要綱內容顯示,共軍須取得海、空優勢後,始能進犯,而在我軍喪失海、空優勢狀況下,灘岸工事、陣地必將遭受敵砲火攻擊,據此除灘岸守備陣地須調整至灘後設置外,阻絕設置亦須同步調整。然日軍因戰略態勢不利灘岸戰鬥,即捨棄灘岸阻絕設置等作為過於消極;針對不利隱、掩蔽之灘岸地形,應積極運用阻絕完成進出路封阻,使敵登岸後蝟集,形成我火力打擊目標;另針對次要守備地區之重要道路、橋樑等交通樞紐,作戰區(作戰分區)若能律定適切機動阻絕手段,則能有效遲滯敵軍,阻敵增援,以維重要守備地區兵力優勢。

(二)啟示

1.依據守備重點、建立防禦體系

機場與港口為敵登陸作戰時快速增長戰力所必須奪取之關鍵要點,然在登陸作戰初期,敵登陸部隊必須完成建立灘頭堡後,始能藉由登陸舟波實施補給,以提供部隊後續向縱深地區及周邊機場、港口發動作戰之戰鬥持續力,據此,灘岸作戰重點在於建立持續可對登陸敵軍發揮拘束、襲擾功能之防禦體系,致使敵建立灘頭堡及奪取機場、港口任務失敗,防止敵登陸戰力增長;另我地面部隊各型火砲在能滿足對灘岸作戰之支援下,應盡量分散且向縱深地區實施配置,藉由提升戰場存活率,延長對灘岸作戰之火力支援。

2.因應戰略態勢、調整作戰方針

依日軍於太平洋戰爭島嶼防衛作戰經驗得知,島嶼防衛作戰在海、空兵力能與敵抗衡狀況下,為避免敵發起登陸作戰時造成我地面部隊及設施破壞,最理想之作戰方式應為殲敵水際;然近年因兩岸軍力失衡嚴重,若臺海不幸發生戰爭,我軍將不具備海、空優勢,故可借鏡日軍於太平洋戰爭末期之島嶼防衛規劃,將灘岸陣地與濱海城鎮結合並分散配置,以提升戰場存活力;另應思考在無海、空優狀況下,打擊部隊之反擊應如何遂行或考慮採取以火力取代兵力之方式,藉由無人機遠距操控即能發揮之偵、打功能,以取代大規模部隊集結使能發揮戰力之作戰方式,增強我地面部隊作戰彈性與生存韌性。

3.確立敵情威脅、詳實兵要調查

從美軍堤路作戰計畫中對臺灣地區之兵要調查可知,灘岸與河口狀況是否適宜登陸、灘後交通狀況是否利於登陸作戰部隊發展為美軍選定登陸地點之重要參考依據;另美軍亦對各港口之幅員、航道深度與占領後是否可實施行政下卸之方式與能量完成詳細調查,其目的在於確立各灘岸與港口之後勤支援能力,進而推算其登陸後之戰鬥持續力。我亦可參考美軍作法,以敵為師,就共軍角度完成臺灣本島各海灘、橋樑、河川、港口及機場之兵要調查,並將灘後交通狀況不佳及無法提供滾裝貨輪與運輸艦實施行政下卸之港口的守備兵力轉用於重要守備地區,以符合量地用兵原則。

4.接續在W+20日時,奪取中國大陸廈門地區,砲兵部隊並在金門灣建立砲兵陣地。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分享畢業後的住房、買房及換房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