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打油诗一首:
学子乘兴出郑州
天高月朗奔开封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泻千里万车流
当今中国社会暗流涌动,怪象频发,似是前兆。近期河南郑州大学生成群结队、浩浩荡荡骑单车夜奔开封吃灌汤包的现象为其一例。
风起于青萍之末。6月份,四名郑州女生,忽然心血来潮,乘夜骑着单车,长途奔赴五十公里,到达开封,去吃了当地有名的灌汤包。颇有王徽之雪夜访戴之雅致。回来后,兴犹未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在网上发布了夜骑开封的经历。不料引起了郑州百万学子的共鸣,这一行为迅速扩散。学生们纷纷效仿,在周末夜骑到开封。规模越来越大,到了11 月初,最高峰到达一夜上十万人的规模。
显然,学生之意不在包子,而在于骑行之程。吃包子只是个由头,重在摆脱平日校园严酷的束缚、透不过气的压抑、单调和沉闷。自由地驰骋在通畅的道路上,参与到大众的狂欢中,是身心的一次大解放和洗礼,是灵魂的苏醒。吃不吃包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乘兴而去,兴尽则返。高高兴兴骑着单车“同去、同去”,一夜青春挥洒,耗尽精力,天明弃车乘高铁而返。
开封和郑州的官员刚开始对学生夜骑非常欢迎,以为既有利于振兴当地旅游餐饮,又能提高城市知名度。天上掉馅饼,惠而不费。于是顺水推舟,给予正面宣传和大开方便之门。但随着夜骑规模的扩大,当局才反应过来,青年学子大规模的聚集,不是简单的事情;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现状的不满和被压制情绪的发泄。如果不干预,不制止,很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引发骚乱。确实,大规模的夜骑,大量停放的单车占满道路,也引起了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封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于是,两地政府和官方舆论突然变脸,如临大敌。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和制止大学生夜骑。包括封闭路段;大学封校,禁止学生外出;单车平台禁止“跨区骑行”;舆论讨伐等等。软硬兼施,多管齐下,可谓令行禁止。突然间,短暂兴盛一时的夜骑活动就戛然而止,划上句号。
这个现象既具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四名女生去吃包子是偶然的。但大学生们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受到同样的教育和管制,密集生活在同一场域,心有灵犀,感同身受。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共鸣共振。大学生们求得片刻的放松和自由是共同的,一旦有了恰当的出口,就必然奔涌而去。不需要刻意地组织,仅受场域的感应,就能形成现象级的规模。而郑州有140万大学生之众,则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宽广基础。
虽然官方压制了这一现象,但并没有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源,反而增加了校园和社会内在的压力。也有可能,如果官方不干预制止,估计学生们的劲头也持续不了多久,新鲜劲一过,天一冷,热度就会降下来,无疾而终。官方可能多此一举。但官方杯弓蛇影,秉持“底线思维”,誓将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扼杀于摇篮之中。以最大代价以求万无一失。
这就是堵的办法。堵是最不负责、最懒惰和后果最严重的办法。疏是更好的办法。高压锅就知道设置泄气阀和安全阀,锅内压力大时就释放压力,以免爆炸。但官员们不愿意用“疏”。堵能维持现状,把问题和麻烦推迟。不影响官员的前程。而“疏”的风险大,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和短暂的失序,还可能控制不住酿出更大的麻烦和祸乱,会中断官员的仕途。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严密的管制之下,以求社会稳定。从而导致内部压力巨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形象,又堵住社会所有的排气孔。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漏气的地方越来越多,官方越来越加强防范。最终的结果是防不胜防,需要防范的地方越来越多,防范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至于无法堵上所有的漏点。百密总有一疏,打破社会稳定的事往往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郑州大学生夜骑就是如此。
202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