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真就是無所掩飾,兒子是薯條人,沒有辦法抵擋薯條、番茄醬的黃金組合,渾然忘我的用手指拿著像燙到手的煙屁股一樣長的薯條,咨意沾取盤子裡的番茄醬,也不管手會不會髒,品嚐薯條番茄醬的美好滋味,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
身為父母的我卻沒有辦法如此「見山是山」,雖然我也享受薯條的美味,但我的心中卻有許多雜訊;桌子乾淨嗎? 我手髒嗎? 我吃的動作優雅嗎? 吃薯條應該沒有發出聲音吧? 吃這麼多炸的好嗎?…種種雜訊往往讓我們無法沈醉在當下的美好。
想像一下另外一個場景,瓦昆費尼克斯在拿到奧斯卡獎後和未婚妻開心的席地而坐吃著漢堡,我們說他真情流露;波洛克在大膽發明滴畫的同時應該也不會有人在意這種畫法會不會弄髒地板,我們說他用行動真實的宣洩情感,突破傳統的束縛。我們稱他們為大師,他們是性情中人,他們不受拘束,他們「見山,還是山」。
大師們在塵世中打滾,最後還能找到最初單純的喜悅,實屬不凡,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試著學會世界的條條框框,再放下找到自我。但此刻我最珍惜的,是我很榮幸能夠見識我兒子最初的樣子,一種見證朝霞的幸運。
每次想到心理學家論述親子關係是一種隨著成長必然逐漸疏遠的過程,我就不自覺的認同陪伴在親子關係的重要,也暗自慶幸我能夠見證這一切,也許朝霞終有一日會散去,兒子也將熟悉世上的規則,而我還想坐在這裡多看一會兒他吃薯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