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之道2》-輝達誕生

《輝達之道2》-輝達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黃仁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他現在的競爭對手AMD當微處理器硬體工程師。

他的第二份工作則是跳槽到了LSI擔任核心硬體設計總監,並被派去服務昇陽電腦公司的客戶。

在昇陽電腦,他遇到了兩位天才工程師,也就是他後來的創業夥伴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

三人的初次合作開發了一款名為GX的圖形加速器。這款晶片在遊戲市場上大放異彩,幫昇陽電腦賺了不少錢。

但普里姆和馬拉科夫斯基這兩位功臣,卻在公司後來的政治爭鬥中被排擠,兩人心灰意冷,決定另起爐灶,去復活被公司管理階層鬥掉的的下一代圖形晶片方案。

這兩個人不缺,不缺技術和才能,但是缺乏行銷頭腦,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黃仁勳。

三個人的搭配堪稱完美,普里姆懂架構,他想要什麽,馬拉科夫斯基就能夠把它設計出來,而黃仁勳則清楚知道如何把它推到市場賣。這三人組的誕生,代表了輝達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戰略選擇。

在顯卡出現之前,電腦主要是靠CPU做圖形處理,而隨著電腦越來越依賴圖形界面,尤其當3D圖形出現後,高效能圖形處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光靠CPU,很難帶得動大量的圖形計算,因此,把圖形處理的功能從CPU中分流出來,放到專門的圖形加速晶片上就是一種技術性選擇了。

普里姆的前公司選擇繼續讓CPU來承擔3D圖形的計算,而黃仁勳他們創業的方向,則是做專門處理圖形的運算晶片。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分歧點。

事實上,圖形計算的邏輯和CPU所擅長的線性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讓CPU來做圖形渲染的工作,等於是叫張飛去殺一萬隻螞蟻,大才小用,還吃力不討好。黃仁勳他們才是真正懂圖形計算的人。

而他們進入這個市場的時機,也是天時地利。1992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3.1,非常直觀的展示出圖形化界面的誘人之處。三個人意識到,圖形計算將是一片藍海。

事實證明,專門的圖形加速晶片、獨立顯卡對於要在個人電腦上玩大型遊戲、做3D設計的用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為什麽後來輝達的高性能顯卡價格可以賣得越來越貴的主因。

為了追逐個人電腦市場的巨大機會,三人拒絕了普里姆前公司的收購,因為他們不想因為自己的產品還要兼顧商用工作站系統,而失去了對個人電腦的聚焦。

這意味著他們還沒開張就拒絕了一個知名的潛在客戶。也可以說,這是輝達歷史上第一次決定命運的戰略取捨。三個人的理念很一致,他們都不是那種投機的創業者。

1993年2月17日,黃仁勳在自己30歲生日的那一天,正式加入新公司。陸續又有12個前同事辭職加入了這家還發不起薪水的新創公司。

他們為這家公司取名叫NVidia,在拉丁文裡,Invidia這個詞是“嫉妒”的意思,暗示他們希望有一天輝達會成為人們嫉妒的對象,去掉了字母I,寫為NVidia,是為了紀念他們正在開發的第一代芯片NV1,NV代表Next Version下一代產品的意思。

黃仁勳的前老闆把黃仁勳介紹給了紅杉資本的唐·瓦倫丁。當年6月底時,輝達從紅杉資本和Sutter Hill 兩家創投公司拿到了共計2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事實上黃仁勳他們三個人在融資計畫中的表現還很不成熟,雖然成功了,但靠的不是他們對專案的想法,這個教訓讓三人感到謙卑。

這是一筆靠人品和口碑融資來的錢,黃仁勳總結:“即使你的商業計劃做得並不好,但你的名聲會走在你前面讓其他人所知道。”

avatar-img
東區瀟灑哥
0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